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10: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老子指出,立法时应该“依乎天理”“因起固然”去行事,切不可以人的一时功利去衡量一切、剪裁一切。材料反映出老子在立法上(  )
A.强调尊重社会客观规律
B.主张融合儒家天理观念
C.有意淡化社会阶级对立
D.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2.(3分)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等诸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思想体系,该体系后来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黄老之学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
B.神学体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呼唤思想变革
D.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政治需要
3.(3分)王阳明认为“良知生而具足且明澈无染,后因私欲遮蔽而失其明澈,需致知以复其明”,一方面要求“存养心之纯然无染”,另一方面“须去除私欲杂染以复其心体之澄明”,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反映了王阳明(  )
A.经世济民的参与意识
B.谦逊礼让的处世智慧
C.清静知止的良好心态
D.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
4.(3分)宋代民间艺术家元俊,文唯一等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且具有士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经变故事造像中,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段与劳动生产的场景,朴实健康、微妙入神。据此可知,宋代雕塑艺术(  )
A.以佛文化为主要创作题材
B.兼具人文情怀和世俗化特征
C.回归自然追求艺术的本真
D.主要代表集中在乡村艺人间
5.(3分)唐诗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作者普及、流传广泛。不论是政治生活、咏史抒怀、深宫闺怨、边塞烽火,还是田园山水、爱情恋曲、羁旅游子、琴棋书画等,都能被诗歌所描述和歌咏。由此可见,唐诗(  )
A.揭示了王朝兴衰规律
B.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
C.推动了社会文化普及
D.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展
6.(3分)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能带来幸福……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在此,苏格拉底强调(  )
A.人的权威
B.知识的作用
C.知行合一
D.道德的标准
7.(3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活动中圣像画、基督教受难者雕像等大量出现,宗教游行队伍中的化妆表演和奇迹剧比比皆是,所有的宗教活动都借助于具体形象表达。这种宗教活动形式(  )
A.迎合了城市大众的需求
B.增强了宗教思想的深刻性
C.说明文艺复兴的低俗化
D.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8.(3分)直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出现,人类才开始摆脱在大自然面前的被动状态。从此,人类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材料意在强调经典力学(  )
A.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出现
B.丰富与发展了人文精神
C.使人类摆脱了宗教束缚
D.引导人们关注自然世界
9.(3分)20世纪,西方传统文学的审美机制发生变化,直接发端于自然主义文本常有的那种冷峻、粗犷与狞厉被诉诸文本的震惊效应。震惊召唤审丑,后者使文学与“纯粹的美”发生断裂。这派文学风格(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反映了个体的精神迷惘
C.体现了浪漫主义美学追求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陋习
10.(3分)欧洲著名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创作的歌剧《魔笛》,以德意志歌唱剧题材为基础。采用德语演唱,剧中角色啪啪啪的音乐则是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据此可知,歌剧《魔笛》体现了音乐的(  )
A.人民性
B.民族性
C.幻想性
D.抒情性
11.(3分)1875年,郭嵩焘在上陈总理衙门的《条议海防事宜》中提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富强。”这反映出郭嵩焘(  )
A.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思考
B.倡导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C.秉持“器变道不变”的立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3分)1897年,德意志占领胶州湾后,《时务报》首先翻译登载由欧洲报刊发表的瓜分清国的社论,结果,“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这说明(  )
A.维新派注重通过舆论启迪民智
B.民族危机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C.康有为的革新主张受朝野欢迎
D.中国民众抵制列强的瓜分图谋
13.(3分)1924年,孙中山说:“在十三年前,我们是奴隶中的奴隶,叫作‘双重奴隶’,推翻清朝以后,脱离一重奴隶,还要做各国的奴隶。因为清政府借了许多外债……我们要以后不做各国人的奴隶,就必须把国家变强盛,国家强盛了,才可以和各国平等。”孙中山的这些论述(  )
A.丰富和发展了旧三民主义
B.反映了政党改组的紧迫性
C.标志着近代国民观念形成
D.意在阐述民主革命纲领
14.(3分)尽管爱因斯坦多次强调“(自己)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不可否认,他开创了一个在科学和思想上挑战一切“绝对”的时代。这说明爱因斯坦(  )
A.丰富与发展了经典力学
B.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C.影响了人类思维的方式
D.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的形成
15.(3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有被称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更有让世界惊叹的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等重要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创新氛围和创新生态
B.科研人员的奋斗精神
C.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16.(3分)如表中的文学作品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而推出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中的部分内容。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是(  )
时间
文学作品
作品内容
1946﹣1949年
《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岩》
展现解放战争历程
1949﹣1978年
《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青春万岁》
寻找和重建民族文化自信
1978﹣2020年
《沉重的翅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
《尘埃落定》《突出重围》《天行者》
改革开放后反映中国社会现状、探索中国道路
A.艺术手法具有独特性
B.文学内容呈现民族性
C.文学形式具有新颖性
D.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罗塔哥拉的著名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概括了智者学派的思想要义,他认为善、真、义、美均是相对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真理,或正确和公平的永恒标准,既然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既定的时间和空间就只能有特定有效的真理。道德也同样因人而异,因为天国并没有颁布绝对不变的是非标准去适应所有情况。
﹣﹣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
李贽(1527﹣1602)中年致仕,著作等身。关于孔子与哲学之相关性方面,李贽强调“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也”,并援引孔子对颜渊问仁的回答“为仁由己”。他反对不假思索地把孔子奉为一切的权威,因为他担心这有失儒家学问的正道,无论是教师还是官员在对付民众时“有德礼格其心,有政刑似絷(zhi捆,绑)其四体”。教育的任务,乃至统治的任务,不是迫使人民服从一定的哲学条理或国家规定,而是顺应人的天性之势导其向善。至此,李贽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建议,与其以强力约束自私的行为,为什么不调动人的自利之心呢?“各从所好,各聘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第5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与普罗塔哥拉思想的相同之处。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清政府派往美国学习军事的30名幼童,以后连续三年又各有30名少年赴美留学(如表)。此为中国留学第一“波峰”。百名学生是依据先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合奏的“选送幼童赴美办理章程十二条”而派遣的。
留美幼童籍贯分布表
年份/籍贯
广东
江苏
浙江
福建
安徽
山东
合计
(第一批)1872
24
3
0
1
1
1
30
(第二批)1873
24
2
4
0
0
0
30
(第三批)1874
17
7
3
2
1
0
30
(第四批)1875
19
8
2
1
0
0
30
小计
84
20
9
4
2
1
30
﹣﹣据高宗鲁译注《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的初探》等整理
材料二
1875年,两江总督沈葆祯派遣福建船政学堂学生去法国学习船政,是为中国学生留学欧洲之始。次年,李鸿章派天津武弁去德国学习陆军。甲午战后,张之洞等清朝重臣就认为日本之强在于“变法”;变法人才要靠留学来培养;而留学又以学习“西方政体”为根本。后来预备“立宪”,一切新政同时举行,需人甚急,所以赴日大批留学生也多学习法政和师范。1899年,清政府派遣学生去美国和欧洲各国学习实业,清政府规定今后“所有出洋学生均令习实业”。1915年,蔡元培等均号召青年去法国“勤于作工,俭于求学”,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各地青年赴法半工半读者有170余人。民国五年,吴稚晖极力主张“移家就学”,即移一部分中国家庭生活于“世界改良之域邑”,让一部分国人的生活习惯于“世界进取之社会”。于是乎,“一切文物,西洋皆好,中国皆坏”几乎成为自命为中国明达之士的普遍观念。
﹣﹣摘编自王运来《近代中国留学大势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时期留学生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几次留学热潮所呈现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宗教改革思想在法国早已有所传播。在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之前,法国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就已萌发“回到圣经上去”的共同愿望。1508年,勒费弗尔?德?埃塔普尔发表了一篇呼吁书,提出阅读《圣经》原文,勒费弗尔认为,罗马教廷指定的拉丁文译本已使《圣经》面目全非,因此需要努力,还《圣经》以本来面目。几年后,勒费弗尔先后翻译,出版了《圣经》和《保罗书信》的拉丁文新译本。在《保罗书信》的注释中,勒费弗尔提出了因教得救的思想,否认圣餐的实体转换说。19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米什莱更是如是写道:“在路德前6年,可敬的勒费弗尔?德?埃塔普尔已经在巴黎宣讲路德主义。”
这一时期,路德的思想已在法国迅速传播开来。在这一过程中,印刷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国王开始时对新教的宽容态度也至关重要。起初,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对宗教改革思想颇感兴趣。特别是加尔文思想传入法国后,因其更好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发家致富,在政治上参与执政的愿望,故深受法国广大资产阶级的拥护。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国宗教改革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929年9月,民国时期最大的地方性综合研究机构﹣﹣北平研究院正式成立。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新设的专业研究机构,如私人企业组织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等。1932﹣1934年,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和《工业奖励办法》,增加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种专利保护。1941﹣1947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专利法《中华民国专利法》,1947年,颁布了《专利法实施细则》,至此,中国近代科技体制化基本形成。1949年9月,《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了科技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目标。
﹣﹣摘编自孙从军《中国近现代科技体制化历程研究》
材料二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强调“科学研究的计划性与集体性”,并提出“科学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1954年,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科技体制进入全面规划的新历史时期。1960年以来,中央先后颁布《关于在科研机构中坚持八小时工作制和保证科学研究时间的通知》《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着力推动中国科技体制的独立化发展进程。1978年,在全面恢复高考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建立,科技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均有切实提升。
﹣﹣摘编自孙烈《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50年代后期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科技体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启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老子指出依乎天理,天理在古代也就是指的天的运行规律,所以A项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正确;
B不正确,老子为道家,也不会主张儒家中的天理观念;
C有意淡化社会阶级对立在老子所说话语中并不能够呈现出来;
D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强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以及对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与老子所说的话语并没有联系。
故选:A。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该体系后来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新的官方意识形态,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汉武帝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因而推动了思想上的变革,故C项正确;
黄老之学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和儒家成为统治思想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
B项没有解释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原因,排除B项;
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须去除私欲杂染以复其心体之澄明”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从良知在后天被私欲遮蔽入手,题干说明“天理战胜私欲”的必要性和方法等,反映了王阳明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D项正确。
经世济民的参与意识和材料中致良知的方法等不符,A项错误。
谦逊礼让的处世智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王阳明具有清静知止的良好心态,C项错误。
故选:D。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根据“创造了无数生动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萨形态端庄且具有士人气息,供养人、力士夸张有度,各有特征”得出这体现的是人文情怀。根据“大多是现实生活的片段与劳动生产的场景,朴实健康、微妙入神”可得出这体现的是世俗化特征,故二者兼具,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是主题材,排除A;
材料和回归自然无关,排除C;
材料中还有涉及到佛教的内容,排除D。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作者普及、流传广泛”“不论是……还是……都能……”。
【解答】从材料中的“题材宽广、流派纷繁、风格多样、作者普及、流传广泛”“不论是……还是……都能……”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高度,体现了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故B正确。
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美德能带来幸福……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并正确把握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解答】依据材料“美德能带来幸福……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要有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行为正确,即强调知识的作用,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知识的作用,不是强调人的权威,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知识的作用,没有体现知行合一和道德标准,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7.【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解读“宗教游行队伍中的化妆表演和奇迹剧比比皆是,所有的宗教活动都借助于具体形象表达”。
【解答】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宗教活动世俗化,这显然是迎合了城市大众的需要,A
正确;
材料所述削弱了宗教思想的深刻性,B错误;
“低俗化”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活动并没有背离基督教基本教义,D错误。
故选:A。
8.【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物理学的重大进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摆脱在大自然面前的被动状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解答】从材料中的“摆脱在大自然面前的被动状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一切的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可以看出,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理性精神发展的作用,这表明它丰富与发展了人文精神,故B正确;
A项是指哥白尼的“日心说”,C项说法太绝对,D项是文艺复兴的影响,均不符合。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文学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震惊召唤审丑……使文学与‘纯粹的美’发生断裂”。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失望、苦闷、迷茫等精神危机,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材料中的“震惊召唤审丑……使文学与‘纯粹的美’发生断裂”即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反映了个体的精神迷惘,故B正确;
资本主义政治腐败和拜金主义的陋习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故排除A、D;
C项的浪漫主义美学是在19世纪,故排除。
故选:B。
10.【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西方的音乐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德意志歌唱剧题材为基础”“用德语演唱”“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
【解答】从题于中“以德意志歌唱剧题材为基础”“用德语演唱”“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可以得出,该歌剧体现了音乐的民族性,故B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洋务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富强”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富强”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的本在政治制度,末在发展工商业,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性。结合晚晴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郭嵩焘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思考,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出郭嵩焘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性,但是没有体现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郭嵩焘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性,说明他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思考,并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故C项错误;
D项是魏源的思想,排除。
故选:A。
12.【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的主旨,结合维新思想的背景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在已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北京朝廷看来,康(有为)的言论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了,倒像是预言一般地奉作神圣了”可以看出,当时西方列强已经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使维新变革的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故B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强调维新派的手段,故A项错误;
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与民众抑制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结合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推翻清朝以后,脱离一重奴隶,还要做各国的奴隶”、“我们要以后不做各国人的奴隶,就必须把国家变强盛,国家强盛了,才可以和各国平等”可知,体现的是这一时期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旧三民主义内涵的丰富,故A正确;
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他开创了一个…思想上挑战一切“绝对”的时代”可以得知爱因斯坦影响了人类思维方式,故C项正确;
ABD三项都是爱因斯坦具体的物理学成就,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创新氛围和创新生态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B.科研人员的奋斗精神是促进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迅速发展,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所导致的;
D.政府的保障和资金的支持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中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内容分析即可。
【解答】依据表格中各个时期作品及其内容可以看出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状况,这说明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故D项正确;
表格信息无法体现艺术手法具有独特性、文学内容的民族性以及文学形式的新颖性,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分析】本题考查关于关于中外哲学思想对比的相关知识。需要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教材中的已有知识点。
【解答】(1)从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看出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非标准由人而定;历史进步性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李贽的主张是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之势导其向善,“为仁由己”。而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非标准由人而定,所以两人的思想相同之处就是都认为是非标准由人而定。
故答案为:
(1)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非标准由人而定;历史进步性:知道了不同人的感觉有对立与差异,触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类认识的深入。他强调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在当时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
(2)李贽与普罗塔哥位的思想相同之处:李贽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之势导其向善,主张“为仁由己”,普罗塔哥拉主张认识万物的尺度,两者都认为是非标准由人而定。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结合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历史背景作答;第二问可结合近代中国留学热潮所呈现的特征进行概括。
【解答】(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同治十一年(1872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清朝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清廷的统治危机加重,推动了晚清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根据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技术,这也推动了幼童赴美留学;根据材料“百名学生是依据先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曾国藩、李鸿章合奏的”可概括出洋务重臣的大力推动。
特点: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留学生以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开放较早的沿海省份为主,而安徽、山东较少,由此可概括出特点为具有地域不平衡性;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2)特征:根据材料“1875年…学生去法国学习船政”、“而留学又以学习‘西方政体’为根本”、“1899年,清政府派遣学生去美国和欧洲各国学习实业”、“一切文物,西洋皆好,中国皆坏”可概括出特征为从留学学习内容看,经历了学习“军备”“西政”“实业”到“全盘西化”的历程;根据材料“留学欧洲…赴日大批留学…派遣学生去美国和欧洲各国学习实业…各地青年赴法半工半读者有170余人”可概括出从留学目的地看,经历了早期留学欧美、留日盛极一时,再到赴法俭学的历程。
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晚清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从而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故答案为:
(1)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清廷的统治危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潮产生;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重臣的大力推动。
特点:具有地域不平衡性;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2)特征:从留学学习内容看,经历了学习“军备”“西政”“实业”到“全盘西化”的历程;从留学目的地看,经历了早期留学欧美、留日盛极一时,再到赴法俭学的历程。
影响因素:国内外政局的变化;国人对东洋、西洋认识的变化。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围绕宗教改革主题展开论述。根据“法国的一些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就已萌发‘回到圣经上去’的共同愿望”、“印刷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国王开始时对新教的宽容态度也至关重要”等信息可知法国的国情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展。结合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和传播、罗马天主教听腐化堕落、国共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的影响和法国印刷业发展等信息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论题:法国的国情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阐释: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得到传播,法国的宗教改革家们宣扬回归圣经原典、阅读《圣经》原文、翻译出版《圣经》,这些说明法国宗教家们已经关注信徒对教义的直接理解,信徒自己把握信教和救赎的自主权,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另外,罗马天主教廷拥有大量地产,出售赎罪券敛财,激起了各阶层的不满。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扩大政治经济权益,宗教改革为法国广大资产阶级所拥护,加之印刷业的进步、某些国王等封建主的支持等,法国的宗教改革获得很大发展。
总之,法国的人文主义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宗教改革的开展,是时代变革在思想领域的表现。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发展以及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1)新发展:根据“中国科学院强调“科学研究的计划性与集体性“,并提出“科学为人民服务“的新理念”可得出科技发展理念逐步与政治、人民需求相结合;根据“1949年9月,《共同纲领》就明确提出了科技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目标。”“中央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科技体制进入全面规划的新历史时期。”可得出科技发展过程逐步明确阶段化和步骤化;结合建国初期的内容可得出科技发展方向逐步与苏联接轨,中苏合作力度和广度加大。
(2)历史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外交、科技革命、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概括。
(3)历史启示:结合材料可从人才的培养、合作交流、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等角度概括。
故答案为:
(1)新发展:科技发展理念逐步与政治、人民需求相结合;科技发展过程逐步明确阶段化和步骤化;科技发展方向逐步与苏联接轨,中苏合作力度和广度加大。
(2)历史条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外交格局的变化及多边外交体制的形成,中外科技合作力度加大;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提供了历史机遇;新科技革命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3)历史启示:坚持人才制度改革和新型人才培养,积极谋求科技体制的独立化发展路径;坚持国际间全方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尖端科技的研究,谋求科技发展的新突破;坚持科技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研究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相结合,发挥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