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2020年秋季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北师大版必修1.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周王朝建立前,太公将君位传给季历(太公少子,文王之父),文王将君位传给嫡次子姬发(武王)。西周初年,周公(武王之弟)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武王嫡长子周成王,这表明当时
A.分封制受到了巨大冲击B.嫡长子继承制已经开始实施
C.王位继承方式尚不固定D.“兄终弟及”制仍有较大影响
2.“推恩令”实施后,大量侯国归郡统辖;汉武帝还在华南和西北新置郡县。为加强对地方官吏
的监督,汉武帝
A.频繁更换宰相B.设立内朝C.实行察举制度D.设置刺史
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易造成门阀世家垄断仕途的局面。而隋唐科举制的妙处在于通过采
用考试录用原则使士大夫失去与君主分庭抗礼的资本。这反映出科举制
A.利于控制割据势力B.有效地维护了君主权威
C.完善了中枢决策体系D.削除了门阀世家的影响
4.有学者指出,秦汉以来,中央政府经常出现两个权力中心,即皇权和相权,二者时常发生冲突。这种局面
A.结束于明太祖在位期间B.避免了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化
C.有利于政府的高效决策D.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被削弱
5.1841年,英方代表义律迫使清政府的代表琦善同意拟定《穿鼻草约》,规定割让香港(但仍由清政府收税)、赔偿600万银元等内容。道光皇帝得知消息后大怒,将琦善革职查办;同时,英国政府也表示对该草约的内容不满。《穿鼻草约》未能成功签订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大大强于英国B.英国议会未对草约内容进行表决
C.中英两国利益诉求存在根本冲突D.清政府的天朝上国意识根深蒂固
6.“这次战争使腐败卖国的清政府的反动、黑暗统治走入低谷,即使推行君主立宪、“新政”改革
也不能挽救其统治,中国到了非革命不可的地步。”材料中的“这次战争”最有可能指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鸦片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7.下图所示为1895年陆皓东向筹备广州起义的同志展示“青天白日旗”设计图的情景。在设计
草图上,一轮太阳当空正照,即自由平等之意;太阳四周有12道光芒,象征倡导革命之义党,
同时也勉励国人时时刻刻奋斗不息。“青天白日旗”的设计反映出革命党人
A.严密的组织机构B.具体的革命目标
C.鲜明的政治理想D.完善的斗争纲领
8.“半殖民地的中国,只有农民斗争因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做出这一判断最有可能是在
A.北伐战争时期B.“工农武装割据”时期C.全民族抗战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9.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以推动华北“自治运动”为侵华政策的新指标。解密文件显示,
当时日方首先谋求排除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其次则谋求扶植地方实力派的军系领袖。材料表
明这一时期的日本
A.采取渐进的侵略方针B.抛弃了间接统治政策
C.侵略气焰得到了增强D.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
10.下图所示为陈毅同志在某次战役前线创作的诗歌(部分),●●所代表的两个字最有可能是
A.抗日B.解放C.建党D.北伐
11.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各地选举的基础上,共选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其中妇女代表147人,占总数的11.99%;少数民族代表177人,占14.44%;共产党员668人,
占55.48%;非中共人士558人,占44.52%”。这一选举结果反映了
A.民族自治的真实性B.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C.人民民主的广泛性D.多党共同执政的理想
12.2018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改革后的自治区党政机构,同中央和国家机关保持总体对应,也体现了广西特色,其中自治区北
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大数据发展局等机构为完全自主设置。这一系列的地方
机构改革有利于
A.实现中央的垂直管理B.地方行使完全的自治权
C.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D.确保壮族同胞当家作主
13.2019年,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的梁维特讲话指出:“回望过去,经济适度多
元并非一条平坦之路。但是,有中央政府强而有力的支持,澳门全体居民同心协力,不论这
条路何等崎岖不平,我们都有信心,更有决心和澳门各界一起闯过去。”这反映出澳门经济保
持稳定发展得益于
A.完整的产业体系B.劳动力数量充足C.开放的国际市场D.中央政府的支持
14.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郑重声明:“我们的邻邦泰国和菲律宾对中国存在着恐惧。对我们不了
解的人,我们是容许他怀疑的。在这次同泰国和菲律宾代表的接触中,我向他们保证,中国
决不向他们的国家进行任何侵略和威胁。”通过这次会议,中国
A.确立了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B.与许多亚非国家改善了关系
C.为实现印度支那和平做出了贡献D.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逐步调整对外政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实施的针对苏联的“一
条线”(建立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外交战略。这一调整
A.顺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B.催生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巩固了中苏的同盟关系D.否定了反对霸权主义的目标
16.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雅典政坛频遭斯巴达干涉,导致民众走上前台,成功支持了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将“平等”确立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之一。这说明
A.平等始终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B.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
C.民众斗争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D.斯巴达的侵略是雅典实行民主制的前提
17.马历史学家李维曾说,在罗马,“如果审判员非因正当原因缺席审判,那么相对于原告他就
应当承担被告的责任,此时,原告可以要求对其(审判员)人身实施程序拘禁,就如同存在一
个已决案一样”。这可以用来说明,罗马法
A.注重法官的审判责任B.禁止审判员缺席审判
C.弱化被告的法律责任D.侧重维护原告的权益
18.有学者研究指出: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就是国家大事由内阁负全部责任。这种制度既维护了
国王的权威,又使国王在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内阁在形式上代国王负责,同时又向国王负
责。该学者的观点
A.表明英国国王拥有实权B.说明了英国代议制已相当完善
C.显示了内阁拥有立法权D.揭示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实质
19.下图所示为一幅反映近代以来美国政治体制的漫画。漫画的寓意最有可能是该模式
A.实现了政治势力的均衡B.是美国长治久安的基石
C.凸显了国会至上的地位D.不利于政府的高效运行
20.1893年,当威廉二世在高级军官会议上威胁要将议会中新军事法案的反对者击得粉碎时,
在议会中只引起了不公开的、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进入20世纪后,皇帝的一些行为却引
发了民众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这一变化反映出
A.德皇的专制权力受到限制B.德国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
C.德国的军国主义遭到冲击D.议会对王权的限制日益强化
21.马克思、恩格斯改造了正义者同盟,创建了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
盟,《共产党宣言》正是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B.指导了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
C.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适应了欧洲工人运动的需要
22.1917年7月,彼得格勒出现工人和士兵的武装示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稳定局势后,下令逮捕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领袖,指控他们充当德国间谍。这一事件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B.标志着俄国民主革命的失败
C.推动了俄国加入一战D.结束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23.1948年,美国国务卿公开表态:“要是美国不支持欧洲进行自助,走向暴政统治(即共产党执政)很可能是不能避免的。”美国官方做出这一表态最有可能是因为
A.德国分裂冲击了欧洲局势B.马歇尔计划遭到怀疑
C.杜鲁门企图建立暴政统治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24.1973年,不结盟运动举行第四次首脑会议,第一次提出反霸原则。1983年,在第七次首脑会议上,不结盟运动把“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柬埔寨和阿富汗”写进《政治宣言》中。此外,不结盟国家促使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些正确的决议。不结盟运动的这些举动
A.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打破了美苏两分世界的局面
C.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满分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
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统治机构。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
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
不全力去拱卫主子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
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权为最高
象征,自秦朝始延续两千年基本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
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导致
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
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
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期
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
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
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一部分
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人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
国代替满族王朝。在战后的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材料二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
封建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
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
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包括汉人、满人、蒙古人、回人及西藏人)。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
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简要评价。(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对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和古罗马国家的法治展开的论述。
从材料信息中提取两条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与古罗马国家法治方面的不同点,并结合
所学知识简要解读。(要求:明确写出不同点,并逐点加以解读;写出两条不同点即可,多写
不重复给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普法战争打破了旧的欧洲格局,欧洲大国实力变化引起战略地位、战略目标的变化。国
家的实力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础。德国经济在对法战争胜利的刺激下获得了新的动力,加
速了资本的集中和经济的垄断性,迅速走向现代化。法国则因割地赔款、内部矛盾使资产阶
级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长期雄踞欧洲的法国被大大削弱,法、德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使
欧洲格局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要重新建立欧洲均势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摘编自连玉銮、张运城《普法战争以后欧洲格局的重组》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的重点放在欧洲,这直接损害了德、法两国的利益。为了摆脱美
国的控制和遏制苏联的军事威胁,西德和法国都意识到,两国必须结束悲惨的对抗,相互取
得谅解;西欧要联合起来,“用一个声音讲话”。1950年3月16日,戴高乐对建立法德联盟
的建议表示赞同。1958年9月14日和15日,他和阿登纳(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第一次举行
会谈,两人取得共识,决定建立“波恩-巴黎轴心”。1963年1月22日,两国在巴黎签订了
《德法合作条约》,从而使两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阿登纳和戴高乐做出的重大
战略决策的成果-“法德轴心”。它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被人称为欧洲一体化
的“发动机”。几十年来,尽管两国执政党更迭和人事变动,但“法德轴心”仍正常运转。
——摘编自秋明《德法关系走向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法战争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法两国和解的表现,并分析两国
取得和解的原因。(8分)
2020年秋季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C 6.A 7.C 8.B 9.A 10.B 11.C 12.C 13.D 14.B 15.A 16.C
17.A 18.D 19.D 20.B 21.D 22.D 23.B 24.A
25.(1)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2分)
原因:
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缺陷,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2分)
(2)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6分,答出三点即可)
26.(1)表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充分暴露,朝廷威信扫地;《马关条约》的内容刺激了西方列强,导致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进改革和革命思潮的兴起,革新政体成为时代潮流。(6分)
(2)评价: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法治化的进程:传播了民族平等的观念:鼓舞了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4分,答出两点即可)并未真正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27.示例
不同点1:战国时期的中国法律只是辅助君主专政的工具;古罗马崇尚“法律至上”的观念,所有人都要服从法律,(2分)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罗马由城邦共和国发展为帝国,保留了较多的共和传统(或古罗马商品经济相对发达,重视契约精神)。(4分)
不同点2: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不追求平等;罗马法则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分)战国时期,中国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古罗马仍处于奴隶社会,也存在奴隶和自由人的不平等,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的平等是长期斗争的结果。(4分)
不同点3: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以刑罚为主,奖励为辅;罗马法侧重于保护人的自由和权利。(2分)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导致各国法律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增强,具有军事色彩;古罗马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公民是国家的主体,法律注重协调公民的利益关系。(4分)
不同点4: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通过严明赏罚来加强君主专制:古罗马则通过法律指导官员,并进而指导人民过自由的生活。(2分)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严酷的刑罚有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符合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急速变革的需要;罗马法植根于公民社会的传统,以私有制为基础,便于协调罗马广阔疆域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4分)
不同点5:战国时期的中国法治旨在平息争端,主要适用于刑事领域,古罗马的法律则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2分)战国时期的中国处在旧制度瓦解、新制度尚未完全确立的转折时期,社会急速变化,矛盾冲突加剧,法律的功能侧重于维护社会秩序;古罗马法治伴随着罗马文明的军事扩张不断发展,早期罗马法侧重于协调公民内部的矛盾以加强军队的团结,后来更多地协调罗马人和异邦人的矛盾以巩固新的糧土,使得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扩展到生活的诸多方面。(4分)(答出两条不同点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
28.(1)影响:促成了德国的统一;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和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法国的力量被大大削弱,失去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激化了德法两国的民族矛盾;诱发了巴黎公社运动;导致欧洲的政治格局处于长期不安定的状态。(8分,答出四点即可)
(2)表现:法德两国首脑会谈,决定建立“波恩-巴黎轴心”;两国签订《德法合作条约》;两国共同参与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等经济一体化组织。(2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美苏争霸威胁欧洲安全;德法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教训:西欧各国在二战后实现独立发展的现实需要;德法两国领导人的持续推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