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蜜蜂》 课件 (共34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14《蜜蜂》 课件 (共34张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5 17: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第14课
蜜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介绍实验过程的方法。
2.通过体会“几乎、大概”感受科普说明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感受法布尔“勤动手,善思考,细观察”严谨的科学品质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欣赏了神奇而美丽的花钟,今天,我们要走近可爱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着什么特殊的本领。
导入新知
蜜蜂
法布尔——法布尔是法国的生物学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各种特点,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蜜蜂》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
走近法布尔
大概
几乎
左右
好像
gài

yòu
xiàng
初读课文
(1)读一读,这几个词语,说一说它们的有什么共同之处。
(2)比较这几个词语,说一说它们又什么共同之处。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二十只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蜜蜂飞得很低,要触到地面,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3)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大概、几乎”这类词语看似模糊,实则是-
-种准确的表达,它表示数量或程度上的不准确性,有时表示作者的猜测或推断。
实验
证实
推测
2.运用中理解词意
shí
yàn
zhèng
shí
tuī

(1)读一读这三个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做过或看到过什么实验?实验是为了证实什么?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过推测?
实验
证实
推测
shí
yàn
zhèng
shí
tuī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放飞蜜蜂后作者做了什么推测?他是依据什么来推测的?结果证实了什么?
作者为了证实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
个实验。放飞蜜蜂后,他根据放飞的路程、当时风大导致蜜蜂飞得很低的情况,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实验结果证实蜜蜂的确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观察两个字的不同之处,根据“虫”和“山”,猜测两个字意思的不同,再分别组词。
书写生字

“辨”中间部分原本是立刀旁,本义是剖分,区别,如“辨别”“明辨是非”。“辩”字中间是言字旁,引申为提出某种理由来解释、说明是非曲直,如“争辩”“辩论”

“瓣”中间部分是“瓜”字,本义是瓜类的子,后来泛指植物的种子、果实分开的块状物,如“豆瓣”

“跨”
,抬起腿向前迈步,也指超越界限,可组词“跨步”“跨越”。

“挎”,胳膊弯起来挂东西或把东西挂在肩头、腰上,可组词“挎包”。
1.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做了哪几件事,圈画“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等表示作者实验步骤的词句。
2.
实验步骤:
捉蜜蜂、放人纸袋、走四公里、打开纸袋、做上记号、放蜜蜂、等蜜蜂。
说清实验要素
3.思考、讨论:如何正确地分解实验步骤?
4.填写课后练习中的图表,再根据图表清楚、连贯地说一说“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这三个要素。
可细读课文,抓住作者做实验的动词,用简短的语言写下来,注意不要漏掉关键步骤。
1.设置情境:法布尔先生的这个实验引起了很多关注,许多群众都希望了解实验的具体情况,法布尔先生准备召开记者招待会,聘请部分同学担任他的代言人,其他同学为本次招很会记者,各小组组长担任主持人。
发布实验情况
3.小记者交流自已存疑之处,评议代言人是否清楚、完整地介绍了实验过程。
以下问题供记者参考:
(1)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要在自家的草料棚里捉蜜蜂做实验呢?
(2)
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要走四公里路才放飞蜜蜂,走400米不是更方便吗?
(3)
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要把蜜蜂做上白色记号?
(4)为什么要捉二十只左右的蜜蜂?少捉几只不可以吗?
1.实验结论:
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评价实验结论
2.对于这个实验结果和作者的观点,你怎么看?
对于实验结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法布尔先生生活的时代和他当时实验的条件都有局限,比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法布尔先生在实验过程中体现的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