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设计名片、画镜框示意图等活动中,经历认识比例尺的过程。
2、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按自己确定的比例尺画示意图。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认识有些问题可以借助比例尺解决。
教学重难点: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按确定的比例尺画示意图。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与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几张名片,让学生说一说名片的作用,引出给大头蛙制作“长4厘米、宽3厘米”的名片的事情。 从学生熟知的东西入手,积极发言。
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从学生熟知的事件导入,调动学习的兴趣,,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自主探究 1.教师提出按“长4厘米、宽3厘米”给大头蛙设计名片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大头蛙头像画的是否形象不作过高要求) 利用直尺在纸上画名片。观察,动手,交流,概括
? 利用动手操作,直观体会“制作名片的过程”。
通过量、画、等实践操作。体验探究,促进概念内涵的认识。
合作交流 ? 1、交流设计的名片,教师可将课前设计好的参与交流)。
2、指名展示。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理解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比例尺的概念通过教师在学生已理解概念的内涵后直接讲解,
比例尺1:1,就是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厘米。
? ? ?
质疑答疑 1、说一说,这两种名片都符合大头蛙的要求吗?为什么?2、像这样设计的名片,与要求尺寸一样,我们就说这样的图是按1:1画的,也就是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厘米,我们就说这图的比例尺是1:1 分组讨论。
?
?
?
口头概括。 通过生生、师生间的质疑答疑深入理解掌握、应用本节知识。
?
在自主探究 1.教师谈话,出示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镜框,提出“在练习本上画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镜框示意图”的问题。先讨论能不能按1:1画,再讨论怎样画在作业纸上,由在作业纸画不下引出按比例缩小后再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己确定把长和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并试着画出镜框示意图。给学生充分的画图时间 学生按1:1画,再讨论怎样画在作业纸上,由在作业纸画不下引出按比例缩小后再画的方法。动手,交流,概括 利用动手操作,作业纸画不下引出按比例缩小后再画的方法。
通过量、画、等实践操作。体验比例尺概念内涵的认识。 ? ?
在合作交流 ? 1、指名交流、展示按1:10画出的示意图。说一说把长和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是怎样画的。这幅图的长是60厘米,把长缩小到原来的,就是60除以10,等于6厘米。图的宽是45厘米,缩小到原来的,就是45除以10,等于4.5厘米。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理解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按1:10的比例画的图。就是用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10厘米,也就是的比例尺是1:10 ? ?
在质疑答疑 1、交流展示学生画的其他画法.如果把镜框的长和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的做法没有出现,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尝试完成。
2、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示意图上标出比例尺。
3、让学生观察示意图和镜框,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1)示意图比镜框小。
(2)它的大小不同,形状一样。
(3)比例尺是1:15的示意图比1:10的示意图小。 分组讨论。
?
?
?
?
?
?
?
口头概括。 通过生生、师生间的质疑答疑深入理解掌握、应用本节知识。 ? ?
训练与应用 指导练习:
试一试 师生合作完成。比例尺1:25的画图。 ? ? ?
回顾与反思 1.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2.适时鼓励。 自我总结评价。 回归教学目标,体验学习快乐,总结学习策略。 ? ?
课外拓展 练一练1题,让学生理解活动报告的内容。第2题,画一张小卡片扩大2倍后的示意图。供学有余力的选作。比例尺是2:13、放大和缩小的图的比例尺的区别 学生试画,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