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1 11: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以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
2.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按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小方格纸、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认识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探究新知
出示例1
分别用同样长的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三个等边三角形。
活动一:摆一摆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哪个组摆的又好又快。
活动二:说一说 观察三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观察①和②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活动三:议一议 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三个三角形比较,可以怎样说?
2.出示例2
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图形。
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1)活动一:动手操作
活动二:合作交流
活动三:汇报结果
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2)活动一:动手操作
活动二:汇报结果
课堂练习
⒈巩固练习P73练一练的1~3题
①用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使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②把下面长方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③画出下列图形,使它们的边长为原来的2倍。
2.拓展练习:
把下面平行四边梯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布置作业 :把下面三角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由小到大 放大 形状不变
由大到小 缩小 大小改变
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感觉本节课内容虽不是很复杂。但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思考的,我觉得本节课中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导入恰当。
  教学中的导入是我们熟知的教学环节,但现在的课堂导入不同于过去的复习导入,过去的复习导入主要是从数学知识系统上考虑如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现在的课堂导入还要承担全方位调适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任务。本节课几分钟的导入,由《西游记》主题曲,引出了孙悟空使用的兵器金箍棒能放大与缩小,再到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入手,暗示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与数学中的放大与缩小的不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最后以“数学中的放大与缩小有什么规律呢?为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二、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的认识,但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的用数学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图形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节课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训练,以促进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变化。
  三、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本节课一共安排了学生三处合作交流,第一次是学生自己按老师的要求摆出等边三角形,三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同座间交流。第二次是在练习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动手摆一摆,结束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放大与缩小的。第三次是老师出示三幅图片后,让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最有效。我觉得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真真实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融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体现数学的价值。
  数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价值,科学价值,能力价值,人文价值。本节课中无论是开始引课时所举的放大与缩小的例子还是课后让学生欣赏的深圳世界之窗的知识,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有广泛的应用,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无时不在。
  同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暴露了许多不足
  一、没有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进行教学。
  例:在探讨摆出的三角形的关系时,学生语言上遇到了困难,教师要适时引导:第一图形和第二图形什么关系?第一图形和第三图形什么关系?这样降低了学生复述的难度。
  三、课堂总结流于形式。
  以“说一说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结束时,很少有学生较完整的说,大部分学生说得较片面。其实,这样的总结没有实效性,如果能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提高,可能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