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藤野先生》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17 14:2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藤野先生》练习
一、背诵部分
(1)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2)加减乘除,算不尽您做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6)请补充:
二、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三、积累运用
下面一段话中划线的句子均有语病或错别字,请在原文上改正。
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1)森林正在日益委缩。(2)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3)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强烈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4)对人类的生产而且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④  
四、古诗词阅读
辛弃疾词选读
知人论世
辛弃疾青壮年时期雄心勃勃,壮志凌云,坚决主张抗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中晚年时期被迫归隐,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实战演练
(一)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③光转,一夜鱼龙舞④。
蛾儿雪柳黄金缕⑤,笑语盈盈⑥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⑧处。
【注释】①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③玉壶:指月亮。④鱼龙舞:指舞鱼、龙灯。⑤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⑥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⑦蓦然:突然,猛然。⑧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参考译文】
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又象是被轻风吹落星星点犹如下雨。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风箫的声音悠扬飞动,玉壶的灯光流转,一整夜,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贵族妇女们,有的头上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身上飘着金黄的丝缕,一路上说说笑笑,袅娜轻盈地朝人群走去。在人群里寻找她千次百度;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B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时的两种人:一是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C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二种境界。
2、本词用语十分准确传神。如:“花千树”写花灯之多,“星如雨”写烟花之盛,“香满路”写贵族之众;“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词极写元宵节舞灯之欢,试赏析这三个准确形象的动词。
3、花灯、明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元夕欢腾的美景;成群结队的都市丽人如花如云,让人眼花缭乱,原来都只是为了诗人的意中人而铺陈,说说“那人”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理想?
【附】:读辛弃疾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人、大词人的,只有一人,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只率五十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从这些壮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个多么正血气方刚英雄少年!
但身处乱世,注定了辛弃疾的命运不能一帆风顺。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了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这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
辛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滚滚热泪,用心中的殷殷热血涂抹而成。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辛弃疾的一生,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煎熬。对国家,他有一颗比天大、比火热的心;对民众,他有一身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他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成了一条遒劲的拐杖,拄着他,在思想的天空里,你能健步如飞甚至天马行空!
五、现代文阅读
华老师,你在哪里 王蒙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20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做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
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宣布说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来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
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了笔墨纸了吗?”
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
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
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
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
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我喊道:“同意!”
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问道:“当×××(那个女生的名字)说她出去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
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
这是我平生受到的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我现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心仍然怦怦然,不受教育,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呢?
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还带我去一个糕点铺吃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下馆子”了,这种在糕点铺吃油茶的经验,我借用了写到《青春万岁》里苏君和杨蔷云身上了。
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与华老师失散了,真挤呀,挤得我脚不沾地。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到东四,仍然下不来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找回了家,从此,我反而与华老师更亲了。
我们上三年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
1.根据要求分析文中画线句子。
(1)“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表现了华老师怎样的心情?
(2)“我脸一下子就红了,我无地自容”,“脸红”和“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叙事详略得当,哪一件事详写?哪几件事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综观全文,说明华老师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你认为本文语言的突出特色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