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的第一本书》练习
一、背诵部分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高尔基
(3)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
(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5)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高尔基
(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7)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9)请默写: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二、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催眠(mián) 马鬃(zōnɡ) B.凄惨(cǎn) 幽默(yiōu)
C.崇敬(chónɡ) 惩罚(chénɡ) D.皱纹(zhòu) 麻雀(què)
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磨磨蹭蹭 奥密 B.轰堂大笑 装订
C.翻来复去 塾师 D.知书识礼 梦幻
3.“我的第一本书”应该怎样理解?
4.作者为什么认为“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
5.本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6.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一种类型?
A.动词谓语句 B.形容词谓语句 C.名词谓语句 D.主谓谓语句
(1)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修学校去。( ) (2)今天星期一。( )
(3)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 ) (4)我的母亲气量大。( )
三、积累运用
中考前夕,张强接到文学社长的通知,周末到冠豸山参加国际悬崖跳水比赛的采访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张强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张强说:“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中考一结束,我们就去海南旅游。”
(1)“妈妈”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张强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
四、古诗词阅读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银胡录④,汉箭朝飞金仆姑⑤。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穿锦衣的马队。 ②燕兵:作者手下的义军士兵为北方人,泛言为“燕”。 ③娖(chuò):整理。 ④银胡录 :银色的箭袋。 ⑤金仆姑:箭名。"春风"句:是说春风吹绿枯草,却不能使白须转黑。"平戎策",这里指辛弃疾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种树书":《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韩愈《送石洪诗》:"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追忆青年经历,格调雄壮,气壮山河。
B 下片感叹年老闲散,格调悲壮,伤心透骨。.
C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通过追忆自己过去壮烈的经历,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叹
D 本词的风格与《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的风格迥然不同。
2、“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五十精兵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相射杀的情形。作者追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3、“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现代文阅读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体指的是哪些内容。
3.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倒子。
4.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