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阿拉伯帝国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帝国创建后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产物。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是如何创建和发展的呢?(2)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的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一现象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阿拉伯帝国文化发展情况如何?
1.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创立:7
世纪初,_________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1)建立政权:____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2)统一: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___________________。
穆罕默德
622
叙利亚、两河
流域、伊朗和北非
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与经济:
政治
①鼎盛时期,政治稳定
②最高统治者__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③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①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贸易范围东到_____、西到西欧、南至非洲
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哈里发
东亚
巴格达
4.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1)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
(2)贡献。
①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
②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成果丰硕。
③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把中国的_______和印度的
数字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造纸术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往中的作用
【情境】 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曾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
【思维交互】如何评价阿拉伯帝国在世界文明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请举例说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作用: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举例: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数字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史论生成】
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原因
1.贡献:保存并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人足迹遍布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
2.原因:在以往文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吸收了东方和西方文化中许多先进的成果;阿拉伯帝国农业、工商业、城市的发达和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深化点拨】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这种兼容并蓄、独具特色的开放性使阿拉伯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
知识点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兴起于7世纪,由穆罕默德创立并传播开来。此后,在伊斯兰的名义下,建立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奥斯曼帝国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奥斯曼帝国是怎样兴起并强大起来的?
1.帝国的发展:
时间
概 况
13世纪
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_________
14世纪中期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
年
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___________,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16世纪后期
征服西亚和_____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_____________
_______
小亚细亚
拜占庭帝国
北非
亚非欧三洲的
大帝国
2.帝国的统治:
(1)政治:_____是最高统治者,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
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阶级关系:_________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
税。
(3)经济发展:15—16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
3.帝国的地位:
(1)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控制了连接___________,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苏丹
宗教上层
亚欧的商路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奥斯曼帝国的政策
【情境一】 拜占庭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莎草纸、叙利亚的织物、斯拉夫的毛皮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大城市再转运到欧亚各地。所以马克思把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称为“东西方之间的金桥”。
【思维交互1】
这条“金桥”后来是如何消失的?除了这个结果以外,还造成了什么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提示:消失: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影响: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情境二】 15世纪中期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的铁骑在欧亚大陆上大规模扫荡。当时的基督教徒对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都很敬畏,把它形容成“一团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上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思维交互2】同为伊斯兰国家,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有何不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提示:阿拉伯帝国:对外来文化采取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使伊斯兰文化内容更丰富。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史论生成】
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原因
1.主观上:
(1)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活力。
(2)对外扩张的内驱力。由于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以摆脱困境。
(3)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采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2.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在15世纪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且统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激烈,人心涣散,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并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深化点拨】(1)奥斯曼帝国的征服和统治给帝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阻碍了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国库枯竭和税收不断增加,人民负担越来越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帝国日趋衰落。
知识点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笈多王朝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那么笈多帝国的统治状况如何?印度社会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1.印度:
(1)笈多帝国。
兴起
4
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_______
统治
状况
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政令不够统一。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保留原来的_____
宗教
由_________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北印度
藩王
婆罗门教
(2)德里苏丹国。
建立
①___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②___世纪初,突厥人建立德里苏丹国
统治
措施
①宗教:以_________为国教
②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③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11
13
伊斯兰教
2.古代日本:
(1)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中央集权制的衰落。
①时间:___世纪开始瓦解。
背景
①秦汉之际,中国移民带入_____和水稻种植技术,推动了
日本社会的发展
②6—7
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建立
646
年进行“大化改新”,模仿_____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冶铁
中国
10
②原因:
a.经济上: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_____。
b.政治上:贵族及庄园领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③标志:_____体制的建立。
建立
12世纪末,_______在镰仓建立
特点
a.幕府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掌握了国家实权
b.以_____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
c.将军与武士结成_________,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d.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效忠将军,承担___________等义务
统治
17
世纪,德川幕府意图以_____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庄园
幕府
源赖朝
天皇
主从关系
纳贡和兵役
锁国
3.朝鲜:
(1)政权建立。
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_________国家。
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2)仿效唐制。
①政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_________,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②经济:推行土地国有。
③选官制度:引入_________选拔官员。
④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
科举考试
(3)李氏王朝建立:14
世纪末,
高丽大将_______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
朝鲜。
(4)抗击日本侵略:16
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李成桂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中古印度
【情境一】 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国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并被神化为“最高的神”。地方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省下置县,县下设村,由中央分别派遣总督和县长管理。
地方各级官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国王领导。
【思维交互1】笈多帝国的主要宗教是什么?它的政治统治有何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是其主要宗教。特点:实行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地方上建立起了等级分明、管理有序的行政系统。
【情境二】 1206年,古尔王朝的国王遇刺身亡,古尔王朝分裂。该王朝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丁·艾伊拜克自立为苏丹,以德里为中心,统治印度北部地区,德里苏丹国建立。因其出身于阿富汗的突厥奴隶,故所建政权也称奴隶王朝。
【思维交互2】德里苏丹国统治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史料实证)
提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以苏丹为主的、以穆斯林为基础的伊斯兰教神权专制政体。
【探究2】古代日本
【情境一】 赖肖尔在《当代日本人》中说:“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思维交互1】赖肖尔的话说明了日本民族的什么特点?结合大化改新的内容说明这一特点。(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变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说明:大化改新仿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其他典章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情境二】阅读下图:
从此天皇成了退休老干部,
空虚寂寞冷。
将军倒成了管事儿的主,
这就叫幕府时代。
【思维交互2】日本什么时候进入幕府时代?幕府与天皇之间的关系如何?(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时间:12
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关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实权控制在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手中。
【史论生成】
日本的幕府体制
1.含义:日本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2.存在时间:日本幕府时期是指从公元
1192
年到
1867
年,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3.组织形式:幕府政治即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于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也可以说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
4.官职组成:(1)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朝廷、大名与外交。(2)设若干御年寄,负责掌握幕府领地与直属家臣,还设寺社、江户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财政与江户市政、幕府直辖领地内的诉讼。(3)幕府在直辖领地设郡代或代官,直接控制农民。(4)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贡征收权等。
【深化点拨】17世纪末,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表现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1854年日本开国后,民族危机又加剧了统治危机。19世纪60年代,农民起义和以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打倒了幕府势力。
课堂素养达标
1.下列宗教中,对维系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解析】选C。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了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故选C。
2.(2020·泰安高一检测)下面这幅漫画的主题应是
(
)
A.文明交流
B.民族融合
C.习俗差异
D.国家冲突
【解析】选A。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创造的,阿拉伯人进行了改造和传播,所以阿拉伯数字显著地体现了文明交流的特点,故选A;阿拉伯数字体现的是文明交流,与民族融合、习俗差异和国家冲突无关,排除B、C、D。故选A。
3.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解析】选
D。中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横跨亚欧非三洲,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因此本题选择D。B地理位置不符合题意;A、C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不符合。
4.下列关于奥斯曼土耳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首都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B.曾一度垄断亚欧之间的商路,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C.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信奉基督教,其首都是基督教活动的中心
【解析】选D。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不正确的是”,奥斯曼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故D符合题意。
5.下列有关笈多帝国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4世纪初兴起,征服了整个印度
②国王控制了恒河中下游
③政令统一,实行中央集权
④印度教是其主要宗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而不是整个印度,故①错误;除恒河中下游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保留了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故③错误,②④
符合史实,故选D。
6.日本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国家,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古代及封建社会时期最高的统治者称作
( )
A.天皇
B.大王
C.国王
D.皇帝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古代及封建社会时期最高的统治者称作天皇。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变化,并概括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即可。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从交流的形式和交流的内容等方面归纳;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从日本国家改革与创新的角度回答。
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变化: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特点:善于学习,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课时素养检测
四 中古时期的亚洲
(30分钟 5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0分,共30分)
1.某人在传教活动中宣称:“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大家都应信仰′真主′,而不要信仰本部落的神。”此人还自称是真主安拉的使者,他是
( )
A.释迦牟尼
B.伊凡四世
C.穆罕默德
D.査士丁尼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他是穆罕默德。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信奉“真主”安拉。
【补偿训练】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根据以下信息判断,它是哪一宗教
( )
①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②经典是《古兰经》
③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④它是我国今天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 数民族的共同信仰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穆罕默德”“《古兰经》”结合所学可知,该宗教是伊斯兰教。
2.7世纪穆罕默德顺应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的阿拉伯国家的都城是在
( )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比伦
【解析】选B。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故选B。
3.“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
( )
A.攻占拜占庭帝国
B.主动学习东西方文化
C.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广
D.学习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可以判断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崛起后,开始积极向欧洲扩张,攻占拜占庭帝国,故A正确。
4.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以印度教为国教
【解析】选C。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答案为C;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笈多帝国,不是恒河下游,A错误;印度教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不是国教,B错误;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D错误。
5.(2020·聊城高一检测)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
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天皇掌握了实权
【解析】选A。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国家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属于实质性的变化,故选A;引进中国制度、缓和矛盾和天皇掌握实权都属于日本社会的变化,但不是实质性变化,排除B、C、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下图
(1)图一的建筑与哪一宗教有关?该教的创始人是谁?(4分)
(2)图二中的数字是什么人发明的?被称为什么数字?其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题从“麦加大清真寺”可判断。第(2)题首先判断是阿拉伯数字,然后根据所学回答。
答案:(1)伊斯兰教。穆罕默德。
(2)古印度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并将其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被欧洲人称为“阿拉伯数字”。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7.花剌子米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阿拉伯人发明了这套数码
B.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解析】选B。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A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阿拉伯数字逐渐在各国流行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B正确;题干未涉及伊斯兰教,C错误;根据材料“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可知是东方文化传入西方,D错误。
8.(2020·本溪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15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由材料“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归纳为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由材料“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可归纳为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第二问,由材料“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归纳即可。
答案:应对: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
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推动了日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