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17: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B
《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C
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
2.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历史结论
A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夏朝可能出现牛耕
B
西周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C
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D
《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
周代出现刀耕火种
3.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  )
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 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4.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 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 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6.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7.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
A.是以西方思想变革中国传统文化 B.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 D.目的是为变法寻找合理依据
8.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提出“众生平等”, 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宋代学者纷纷为经典重作注释之时,陆九渊则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经典是为个人服务的,不是个人为经典服务,并主张“六经当注我”。这表明陆九渊(  )
A.否定了儒家经典的权威性 B.着力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
C.构建了严密的心学思想体系 D.强调了个体能动性的重要性
10.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儒学危机的出现
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
11.战国时期,墨子基于“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提出“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 )
A.融合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精髓
B.蕴含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
C.突破了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
D.反映了士人阶层的利益要求
12.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这表明( )
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
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13.《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甲骨文研究结果,《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享利贞”中的“贞”字就是“占卜”的“占”,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春秋以后“元享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B.《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
C.借助于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
D.“贞”字内涵的演化受时代影响
14.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B.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15.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
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
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16. 根据下表(两宋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简表)可推知两宋时期( )
流派
代表人物
生卒年代
籍贯
濂学
周敦颐
1017~1073年
湖南道州
关学
张载
1020~1077年
陕西凤翔
临川学
王安石
1021~1086年
江西临川
洛学
程颢
1032~1085年
河南伊川
程颐
1033~1107年
河南伊川
闽学
朱熹
1130~1200年
江西婺源
婺学
吕祖谦
1037~1181年
浙江金华
永康学
陈亮
1143~1194年
浙江永康
永嘉学
叶适
1150~1223年
浙江温州
A.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
C.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 D.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
17.新儒学思想家虽受到了—些佛教观念的强烈影响,然而新儒学基本上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的观念,像古代中国人一样强调伦理道德。材料中的新儒学( )
A.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积极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
C.以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目标
D.借宗教形式传播伦理道德
18.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有思想家提出:“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日“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下列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 D.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9.在曲阜孔府大门前,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与国咸休,同天并老”的思想家是( )
A.孔子的“仁”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D.荀子的“仁义”和“王道”
20. 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他主张( )
A.摈弃自然欲求 B.追求内心宁静
C.恢复固有良知 D.掌握普遍天理
二、材料题:
2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材料二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董仲舒
(1)指出材料一、二中民本思想的内涵有何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结合戊戌变法,举例说明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和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当时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先秦、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3)材料二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股新思想?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结合所学,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早期直立人的代表,故可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故选A项;根据所学,《周易》中记载教民种植五谷的是神农,且材料表述中并未提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排除B项;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故良渚遗址中发现的大规模祭坛和神庙,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排除C项;根据所学,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故选项中的史实与结论之间不存在逻辑关系,排除D项。
2. B 解析:根据材料“宅兹中国”可知,材料认为西周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故选B项;甲骨文是商朝王室用于占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不能说明夏朝出现牛耕,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周易》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意味着神农氏时期已经出现刀耕火种而不是周代出现的,排除D项。
3. C 解析:由材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可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诸子间思想的激化,排除A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私学的发展,排除D项。
4. A 解析: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更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蜀汉政权号称是汉朝的延续,与材料中“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相符,故选A项;朱熹“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并没有鼓励世人批判,实质上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排除B项;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不仅是倡导儒家思想复兴,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改变了正统的形象,并未涉及考证,排除D项。
5. D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d处是宋明时期,该处处于高潮的主要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出现,而不是“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故选D项;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a处是秦朝时期,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立国的,不但不提倡儒家思想,而且还实行了“焚书坑儒”,大大打压了儒家思想,所以该时期处于低潮,排除A项;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b处是汉朝时期,在该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又经汉武帝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逐渐处于社会的主流思想地位,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高潮时期,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的数轴图可知,c处是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家思想又进行了一次融合,所以在该时期儒家思想处于低潮时期,排除C项。
6. D 解析:据材料“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可知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必然会扩大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故选D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但正统地位并没有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无法体现士族意识形态的变化,排除C项。
7. D 解析:“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其维新变法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结合,从而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D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不是用谁变谁的问题,是结合起来说明变法的合理性,排除A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不这是传统文化的创新,它们属于不同的性质,排除B项;“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其目的是宣扬自己的观点,而无法知道其抨击的对象是什么,排除C项。
8.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选A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题干中“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不相符,排除B项;1世纪,耶稣于巴勒斯坦创立基督教,其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与题干中“释迦牟尼”无关,排除C项;伊斯兰教是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与题干中“释迦牟尼”无关,排除D项。
9. D 解析:据材料“宋代学者纷纷为经典重作注释之时,陆九渊则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经典是为个人服务的,不是个人为经典服务”可知,陆九渊主张经典应为己所用,这体现出个体对经典解释的能动性,故选D项;陆九渊只是强调反对时人对经典的盲从,并非否定经典的权威性,排除A项;陆九渊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一部分,排除B项;王阳明构建了严密的心学思想体系,排除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的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儒学危机出现于魏晋时期,排除B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内部的分歧只是表象,但在本质上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排除D项。
11.B 解析:依据“百人百义”,墨子提倡“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可知,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故选B项;法家思想精髓是法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宗法制下的人才制度按照血缘关系世袭,排除C项;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表,其主张反映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
12.D 解析:“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大意是: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说明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排除A;材料信息与因材施教无关,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
13. C 解析:春秋以后“元享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结合所学可知此种阐释意在借助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A项错误;B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错误;春秋以后“元享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是为阐释意在借助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而不是”贞“在内涵的时代变化,D项错误。
14.B  解析:《春秋繁露》中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这种对应关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人伦观念,B正确;题干中未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仁爱”思想强调的是统治者的施政原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无为”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的干预社会发展,这与题无关,排除D。
15.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儒家道义观,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对“正统”政权的不同观点,无法体现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排除B;北宋已经创立理学,使儒学思想得到复兴,排除C;题意没有涉及历史问题的考证,排除D。
16.D 解析:表中的儒家各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共9人,其中6人的籍贯在南方,3人在北方,可见两宋时期文化的重心在向南方转移,故D正确;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儒学处在正统地位,故A错误;BC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7.B 解析:根据新儒学思想家为强调伦理道德,吸收佛教观念,排斥佛教关于“神”和“来世”观念等做法可知,新儒学以积极态度应对外来文化的挑战,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新儒学“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A项错误;“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与“强调伦理道德”不符,C项错误;宋代思想家在发展儒学思想时并没有借助宗教形式,D项错误。
18.C 解析:根据“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该思想家认为著述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实践,舍弃实践则一切都是空谈,符合“经世致用”思想,C项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故选C;A项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意思是一般人与圣人一样,都有良知良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D项体现了商鞅主张变革的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
19.C  解析:“与国咸休”是指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天并老”是指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与之相符的是汉代董仲舒,故选C;孔子、孟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思想没有达到独尊地位,不可能“与国咸休”,排除ABD。
20.D 解析:朱熹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主张格物致知,主张掌握普遍天理,故选D;材料信息与摈弃自然欲求、追求内心宁静无关,排除AB;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排除C。
21.答案
(1)变化:孟子主张重民保民,董仲舒主张轻民重天。
原因:大一统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
(2)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嫁接”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22.答案 
(1)过程:春秋战国,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儒家思想的创立时期;西汉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朝,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3)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