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5单元《听: 对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5单元《听: 对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2-10 20: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对花》教案
【课型】 :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
【教材分析】 :
《对花》选自黄梅戏《打猪草》,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民间小调,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徵调式,全曲欢快活泼,充满情趣,节奏鲜明,结构严谨。衬词在其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最后一个乐句均为有特点的衬词构成,这不仅增强了一种诙谐的情趣,而且增强了歌曲的风格。对于戏曲,学生聆听的机会不多,但是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的源头,而且音乐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本课引导学生发觉戏曲的魅力所在,在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致力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并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快乐。
【教学目标】 :
1、模仿黄梅戏的唱腔演唱《对花》,能用简单、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
2、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黄梅戏的风格及唱腔特点。
3、使学生感悟到江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会模仿黄梅戏的唱腔特点演唱《对花》。
【教学难点】:
在演唱中突出歌曲的戏曲性,并且能唱好附点节奏和一字多音。
【教学准备】 :
教具:精美课件、布袋偶、圆舞板、锣。
座位安排:一半男生,一半女生。
【教学过程】 :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1、老师表演唱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独特的歌曲,请同学们仔细听,你能从中联想到我国哪种戏曲艺术?
反串表演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生:黄梅戏
师:这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
2、介绍黄梅戏:黄梅戏啊是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原名“采茶调”,之后吸收了京剧、徽剧的音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在安徽发展起来,用安庆地区的方言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激趣的反串演唱,营造学习黄梅戏的氛围,让学生迅速了解课堂主题,并形成整体思维模式。
二、“欣赏唱段、整体感知”
1、故事导入歌曲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段黄梅小戏《对花》。这首歌曲讲的是两位小朋友在干农活的时候,小女孩儿陶金花一不小心弄断了小男孩儿金小毛家的两根竹笋,于是金小毛开始发脾气了。(布袋偶表演剧情)
金:陶金花,你偷我们家竹笋哎
陶:我......我没有呀。
金:那你鬼鬼祟祟在干嘛?还把我们家竹笋藏草里。
陶:我是一不小心弄坏的,怕你怪罪我,才藏在里面的。
金:好啦,陶金花,我不怪你了。我送你回家吧
陶:谢谢你!金小毛,我们来对歌吧。
2、整体欣赏歌曲
师:唉,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对了什么歌呢?歌曲里面会唱了什么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就知道了。
生:讨论种花
师:哦,在讨论种花是吗?老师要告诉你们,像这样用对唱的形式讨论花的问题就叫做对花。
【设计意图】:通过整体感知《对花》唱段,使学生对唱段的韵味、故事背景大致有所了解,并能够初步了解黄梅戏的艺术形式。运用讲述剧情的方式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眼球。
“分段教学、互动体验”
1、再次聆听,介绍锣鼓经。
师:同学们刚听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曲的伴奏乐器与我们之前学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再来完整的欣赏一下这首歌曲。
生1:有锣
生2:还有鼓
生3:打击乐器伴奏的
2、介绍“锣鼓经”。
师:在戏曲舞台上,像这样有多种打击乐器合在一起的伴奏形式叫做锣鼓经。
锣鼓经是用文字记谱的,我们看歌谱中的小间奏,每个字代表的都是一种打击乐器。
1964690137795乙代表的是板 仓代表的是大锣 台代表的是小锣
86423539370-36195103505
3、用旦角的音色模仿锣鼓经
师:老师今天没有带那么多打击乐器,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声音把他模仿出来。
师念:乙台 台台│仓 台│ 台台 台台台台│台台 台┃
生念:略
师:我们用戏曲舞台上常出现的一个角色,旦角来模仿这个锣鼓经。
注意精气神,眉毛高挑,眼睛上提。
生模仿(老师用锣为其伴奏):略
【设计意图】:第二遍完整听歌曲,加深旋律印象,老师用旦角的音色,学生跟着模仿,饶有兴趣的表现出戏曲舞台上不可缺少的成分。并介绍“锣鼓经”是戏曲舞台上,用来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4、学习第一句唱词
a、师:同学们真像个小小戏曲家。那我们来合作一下,老师来唱出第一句,你们来做做锣鼓经。
b、师:老师也想做一做锣鼓经,我们来换个位置怎么样?
生:演唱
c、口口相传,解决一字多音。
d、跟着钢琴再次准确的演唱。
【设计意图】:用师生合作的方式,不仅巩固学生练习的锣鼓经,而且再一次聆听了老师所演唱的第一句,在互换位置的时候,更容易学习。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们不难发现,一字多音的地方唱不准,运用口口相传,跟着钢琴唱谱,学生很喜欢接受这样的挑战。也为后面的一字多音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5、节奏模仿,解决附点。
a、师:好听,同学们模仿的不错。那老师请你再来模仿一个,请你模仿我的节奏读歌词。
并注意,我们模仿的节奏里面反复出现一个什么节奏型啊?
师用圆舞板边打节奏,边念:
(师)丢下一粒籽,(生)发了一颗芽。
(师)么杆子麽叶,(生)开的什么花?
(师)结的什么籽?(生)磨的什么粉?
(师)做的什么粑?
生:出现了好多附点节奏型。
师:猜猜看,在这仅有一小段的歌曲中,为什么大量的运用附点节奏型?
生:略
师:老师用两种方法念出这一段,你来判断一下,哪一种更有黄梅戏的节奏韵味。
生:带有附点的节奏型更有戏曲的韵味。
【设计意图】:老师用带有附点和未带附点的对比方式来念词,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附点节奏型在黄梅戏中的重要性,更能体现出黄梅戏的韵味。通过师生接口唱,学生既能练习了听力,又能自主学习。
b、师生接口唱,学出唱段。
师:我们来接口唱,红色的部分我来唱,蓝色的部分你们来唱。
(师生演唱)
师:表扬,同学们太厉害啦,这么快就把这一段顺下来了。我们再来一次,同时请注意运用我们的小耳朵,听好音准。
生:跟琴演唱
c、处理乐句,唱的更好。
师:这一遍好多了,老师觉得还缺少了一点点黄梅戏的味道。
我们来看这一句旋律(老师唱谱),上下起伏变化多不多呀。
生:哇
师:连绵起伏,感觉这个旋律听起来是悠扬婉转的。这是我们黄梅戏唱腔的一大特色,那我们拿出我们的小手,跟着画旋律线,用黄梅戏的唱腔,流动婉转的声音再来一次。
生:老师我们还可以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再突出一些,体现出附点音符。
师:这位同学真棒,为我们考虑很周全。看得出来他已经融入在这首小曲中啦。
生:演唱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让学生熟悉歌曲内容。运用画旋律线的方式,更好的表达歌曲,也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黄梅戏的唱腔特色。
6、学习最后一部分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听,老师忍不住想加入你们。
我们来合作一下,学过的地方同学们来,最后一句老师来,并且请你观察一下,老师唱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呢。
生:出现了很多衬词。
师:你懂的可真多呀。这个叫做衬词,是用来衬托歌曲情绪的。我们来学学他。
生:唱会衬词
师:最后一句的一字多音稍稍有点难,不着急,老师有妙方。我们先来唱唱谱。
【设计意图】 :从唱准歌谱入手,轻松解决一字多音。
7、完整聆听,心里跟唱
师:老师邀请同学们,把这首曲子再次完整的聆听一遍。可以在心里歌唱,不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 :音乐是听的艺术,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再次聆听,更好的了解自己在哪里不足。
8、完整演唱全曲
四、“拓展延伸、品味黄梅”
1、体验方言,充分体会《对花》中含有黄梅戏的风格特点。
师:同学们,歌词中陶金花问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们知道金小毛是怎么回答的吗?
2、播放方言版录音
师:金小毛答了什么内容?他是用什么语言回答的?
生:他是用方言来回答的。
师:是的,之前我们介绍过,黄梅戏是用安庆的地方方言来演唱的。
3、学习方言
一颗(kuo)芽 绿(lou)叶 白(bo)花 黑(he)子
4、方言版角色对唱
5、体验戏曲动作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段小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两位小朋友是怎么表现这首歌曲的。
生:他们是跳的。
师:戏曲舞台上,少不了唱,念,少不了锣鼓经,同样也少不了做。
男生学学金小毛的动作,女生学学陶金花。
方言版表演唱
【设计意图】 :这一个过程,通过体验方言、戏曲动作,让学生充分体会《对花》中含有黄梅戏的风格特点。
通过设问,陶金花问了一系列问题,你们想知道金小毛,他对上了吗?这个地方,我播放的是方言版的录音,请学生仔细聆听,猜金小毛答了什么内容,是用哪个地方的方言演唱的。方言的演唱,更能表现民族性,更好的表达黄梅戏的唱腔。
6、欣赏录制版视频
师:老师这边还有两位朋友,他们也很喜欢黄梅戏,托我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表演。
师:原来外国小朋友也很喜欢黄梅戏。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设计意图】 :这个视频是我在学校提前录制好的,由两位美国小朋友表演的《对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五、检测与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用黄梅调来唱唱我们的收获吧。
【设计意图】 :用这样的形式,巧妙的回忆了黄梅戏的相关知识,还能巩固《对花》这首曲子旋律。
师:祖国的音乐博大精深,今天我们接触的才是冰山一角,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去多多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将来也能传扬到国外去。好不好?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黄梅戏的“唱腔”作为本课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歌曲、演唱、观看、讲解、击打节奏、经过提炼的戏曲动作等师生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体验并掌握唱段中的唱腔特点。
《对花》这节课从总体上来说,教学目标达成了。学生既有兴趣的参与戏曲歌曲中,也能有韵味的演唱出了这首曲子。在教学设计中,从头到尾都以音乐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富有生动的、趣味的教学环节,学生开心的学习,一直沉浸在这首富有韵味的黄梅小戏中。
在这节课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抓住分析乐曲特点,挖掘乐曲精髓。课前我反复聆听此曲,并且找了很多有关黄梅戏的资料,乐曲的各种版本演唱的资料。最终决定将方言版的,小朋友演出版的提炼了出来。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这首曲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各种韵味。也可以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配合,共同进步。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中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