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思考(新课导入)
1.国家的概念?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国家的基本职能?
社会治理
3.国家要如何实现社会治理?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东西方的政治体制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说,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和共和制是集中主要形式。
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化,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与演变的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三、两汉之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目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约BC2070—约BC1600)
(二)商朝(约BC1600--BC1046)
(三)西周(BC1046—BC771)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天下为公
(唐尧时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二)夏朝
(约BC2070—约BC1600)
建立了王位继承的世袭制(打破了原始民主之下的禅让制)
(三)商朝(约BC1600--BC1046)
内外服制度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内服地区
(2)外服:王畿四周(附属国管理的区域)
(3)据记载,商朝时期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长内外服各项职务的官吏
材料一“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根据材料指出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2.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神权色彩浓厚,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四)西周(BC1046—BC771)
西周镐京遗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了殷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初期面临的问题:
内外服制度不适应新形势,而发生短暂的混乱——三监之乱。
领土空前扩大,当时交通极不方便,信息不灵,如何才能有效统治刚刚征服的领土和抵挡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三)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什么是分封制?
封邦建国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士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特点:
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服从周天子政令,承担拱卫王室的义务
积极影响: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
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天子
诸侯
卿
大夫
士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大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大宗(宗主)
大宗
嫡长子(嫡长孙……)
庶
小宗
大宗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宗法制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将宗
法等级制具体化、生活化。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
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2.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3.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4.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阅读课本第3页的史料阅读,结合以上所学
分析商周政体的特征:
尧舜时期(禅让制)
夏朝(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小结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二)中央官制的建立
(三)地方建立郡县制
(四)文书行政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核心)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皇帝独尊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
(二)中央官制的建立
三公九卿制
左、右丞相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太 尉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管理全国军务
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中央政府
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
最后由皇帝裁断。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三)地方建立郡县制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苦战不休” 历史经验
2.形成过程:
春秋时期初设郡县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全面推行
县
郡
县令、县长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郡丞和郡尉
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对上承受中央命令,
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乡
里
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皇帝直接任命
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基本原则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四)文书行政
1.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官制的特点:
分工明确
牵制配合
权力集中
作 用:
确保地主阶级的统治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
小结
课后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不同点: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官员产生方式
划分标准
影 响
相同点:
目的:
巩固自己的统治
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性质: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两汉之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体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
1、西汉:
2、东汉:
3、魏晋:
4、隋唐:
5、宋代:
6、元代:
7、明朝:
8、清朝:
小结:趋势
1、西汉:
2、东汉:
3、魏晋:
4、隋朝:
5、唐朝:
6、宋代:
7、元代:
8、明朝:
9、清朝:
小结:趋势
(一)中央行政机构
1.两汉时期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西汉晚期后,中朝尚书的权力增大
(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内)朝
外 朝
有事上报
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出身低微
亲信侍从
魏晋:逐渐形成三省制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执行机构
中书省
决策机构
门下省
审议机构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三省六部制
运行:中书——门下——尚书——六部
2.隋唐时期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枢 密 院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书门下
军政
行政
财政
隋 唐 三省六部制
不参与政事
不参与政事
二府三司制
三 司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
3.宋代
4.元朝
中书省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一省制
相权地位重新提升
皇 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5.明朝
废丞相、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明成祖:位高权重(中枢首脑)
内 阁
内阁首辅==宰相
?
同:都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异:丞相有决策权,地位明确,牢固;
内阁阁臣无决策权,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只是内侍咨询机构,其地位职权完全取决于皇帝。
意义
1.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
2.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6.清朝
顺治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
内阁—日常事务
康熙:南书房
雍正:军机处
皇权受限
皇权得以加强
皇权发展顶峰
军机处外景
军机处内景
原因:
直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根因:加强皇权
特点: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
简化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完全听命于皇帝。
职责:
清代:军机处
明清皇权强化
实质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外朝
丞相
内朝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一省制
废丞相
重用亲信
削弱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相权扩大
相权消失
君主专制的演进示意图
君权
相权
六部
军机处
顶峰
(二)地方行政体制
1.两汉时期
(1)汉承秦制——郡县两级制
太守
郡丞
郡尉
太守开府分曹理事
郡
县令或县长
县尉
县丞
分曹属吏
县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汉初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和诸侯国
(3)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4)东汉晚期,原来的检查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2.魏晋与隋唐
(1)魏晋时期
主要是 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 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2)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3)唐朝:
①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后,设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唐朝
节度使
政治上;较大的自主权
经济上;控制着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割据势力
3.元朝
行省制度
行省的设立
评价:
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 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演变为 地方常设的最咼一级行政机构
(1)明朝:
①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
②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4.明清时期
(2)清朝
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级行政体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郡县制时代
州制时代
道路制时代
省制时代
秦汉时期
郡县两级制
(郡国并存)
东汉晚期、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唐宋时期
道州县或路府县三级制
元明清
省路府州县多级或省府县三级制
两汉之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小结1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小结2
中央对地方
集权不断加强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
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北 宋(“一参二府三司”)元(一省二院)
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 宋(“一参二府三司”)
元(一省二院)
明(明太祖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成祖以后,形成内阁制度)
清(军机处)
(2013年课表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课堂探究】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
信息:汉代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区的道密集;唐代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北方地区的州少。
说明:中央集权程度加深;地方控制力减弱;唐代裁撤合并行政区域,减少了行政支出,缓解经济负担。
示例四
信息:吐蕃、南诏不见于汉代
说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密切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代少数民族政策效果明显;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缓和民族矛盾。
示例五
信息: 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
说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示例六
信息: 州、道开始都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行政区 。
说明: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地方与中央关系不断调整,机构设置随形势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