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63到67页,教学例题1,例题2,完成第65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和练习十七第1题第2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会将简单平面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图形放或缩小的方法。
难点:会将简单的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学生:小棒、直尺、铅笔、钢笔。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张 缩得很小的图片。
教师 :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张很多同学都很喜爱的图片,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你们能看楚是什么内容吗?
学生回答:看不清楚。
教师:为什么看不清楚?
学生:太小了。
在屏幕上把图片放大,教师:现在大家能看清楚了吗?
学生回答:看得清楚了?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图片放大了。
导入语: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把图形放大,(举例),有时又要把图形进行缩小,(举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板书: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新课探究
下面先请大家观察这两张图片。
课件出示例1的第一组图片。
(1)、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张图片都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观察。
(3)、指名回答 。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板书: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的图形
(4)、课件演示,把两张图片重叠在一起,再问:大小完全相同吗?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大家再来观察第二组的两张图片,看看它们有什相同和不同?
出示例2的第二组图片
(1)、学生观察。
(2)、指名回答。
学生: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
学生:图片的大小不同。
、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两张图片的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这是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但是两张图片的大小不同,右边一张是左边这张的放大的图片。
板书: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片,它们发生的变化是什么?什么却没有变化?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来看一看,并议一议。
教师:先观察第一组这两座房子,看看这两座小房子的图形什么有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和学习伙伴交流。
、汇报。
、再看看八边形呢?
补充上面的板书: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摆一摆
前面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动手摆一摆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并说一说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抽学生汇报摆法。
画一画
(1)、教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那你们能不能把放大或缩小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呢?
a课件出示例题2的第(1)题
b 想一想: 把边长放大到原来的3倍,你怎么理解?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原来的边长 ×3 = 放大后的边长
c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
d同桌交流画法。
e指名汇报。
(2)、刚才我们画的是放大的正方形,如果是缩小的图形呢?请大家把长方形缩小为原来的1/2的图形画出来。
a课件出示方格图上的长方形。
b想一想:把长方形的长、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2,你又怎么理解?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原来每边的长×1/2 = 缩小后每边的长
c学生独立完成。
d汇报:说一说自己的画法。
(3)、议一议:出示一个圆,把这个圆的半径放大2倍该怎样画?
a学生讨论。
b汇报并用课件展示。
(4)小结:想一想,你知道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吗?
a 学生小组讨论。
b汇报。
c归纳:
放大:把原来的图形的每一边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形状不变。
缩小:把原来图形的每一边都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几,形状不变。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一号放大或缩小的图形。(课件出示) (2)、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 四 、课堂小结
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学生思考并汇报。
(2)、教师做小结,并用课件出示小结的内容。
五、课堂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应该学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出示内容,大家一起读: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要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那大家就能和睦相处了!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的图形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原来的边长×3 = 放大后的边长
原来每边的长×1/2 = 缩小后每边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