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寒假预习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寒假预习作业(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0 23: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新课预习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必记内容
一、中日关系:
1、【19】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意义: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0】鉴真东渡: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朝鲜半岛):【20】
新罗人崔志远12岁入唐求学,18中进士,在唐做官。著书《桂苑笔耕》。
三、唐与天竺(今印度地区):【21】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意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巩固
一、选择题
1.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大运河的开通
C.中外交流频繁
D.都市生活繁华
2.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3.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4.如下图中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顺利东渡日本
②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③他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④他只潜心研究佛经而不过问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A.释迦牟尼
B.鉴真
C.玄奘
D.郦道元
6.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停杯共说远行期,人蜀经蛮远别离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7.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9.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0.一位同学在学习唐朝历史后,拟定了一幅对联(见下图),横批应为(

A.海路通达
B.经济繁荣
C.民族和睦
D.文明互鉴
11.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A.文成公主
B.松赞干布
C.玄奘
D.鉴真
12.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A.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13.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①日本??②新罗
③天竺??④雅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5.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B.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C.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16.唐朝时,一位新罗(今朝鲜半岛)人来到中国留学和任官,其《桂苑笔耕集》对研究晚唐扬州时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是()
A.鉴真
B.普哈丁
C.崔致远
D.刘细君
17.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迅速向全国蔓延。抗击新冠病毒期间,日本向湖北高校捐赠物资的包装箱外,附上了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寓意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下列历史事件推动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的是
A.玄奘西行天竺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出使西域
二、综合题
18.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其中,友好往来是两国关系的主流。阅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二是日本唐招提寺,它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视为日本建筑艺术的明珠。它的没计者就是图一人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的事迹表明唐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图一中的人物东渡日本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3)图三、图四分别是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说明了日本深受唐朝影响,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事例吗?
(4)以上史实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材料二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材料三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
335卷,约1
300多万字。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概述这一著作的内容和价值。
(4)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1--10CCBBC
CACAD
11--17CDAAC
CB
18.(1)鉴真。开放的对外政策。
(2)传播了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日本的都城平城京是仿照唐都长安而建的;日本参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等等。
(4)要坚持对外开放;要坚持友好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等。
19.(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吧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所经历和周游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