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0 23:1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2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目标1:能抓住关键词句运用批注法,赏析体现故都之秋特点的秋景图
目标2:能体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以及悲凉之美
批注法
形式
“点”“圈”“划”“注写”
内容
言的品味
意的感受
蕴的把握
散文类阅读
析标题,理文脉
绘秋
议秋
思秋
恋秋
“故都”
怀念、眷恋
比秋
清、静、悲凉
破院
落蕊
秋蝉
秋雨闲人
秋果
破院秋色图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
(刘熙载《艺概.文概》)
在本图中,作者如何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齐赏“破院秋色图”
思考:作者如何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要求:
边听范读,边注意圈画
可圈画作者所选取的景物
可圈画你认为的关键词句
抓景物
分析特征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破屋、破壁腰
景物特点:
清、静、悲凉
品秋景
对比阅读两段文字,你认为原文的表述好在哪里?达到了什么效果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对比:从槐树叶底,朝东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都有十分的秋意。牵牛花底,长着秋草,作为陪衬。
透露出清闲,又有一点落寞
强调故都的秋的清闲以及悲凉
品语词
抓动词
品语词
抓叠词
品语词
抓色彩词
品语句
抓拟声词
反复词
作者偏爱冷色调,给人以悲凉之感
对比阅读两段文字,你认为原文的表述达到了什么效果?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对比:从槐树叶底,朝东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牵牛花底,长着秋草,作为陪衬。
品功能性语句
品修辞格的语句
品省略、倒装句
“说到了……,我以为……。
最好,还要在……,教……,使……”
郁达夫把秋的悲凉当作美来欣赏
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黍离之悲
——国破家亡、昔盛今衰
《黍离》,闵(悯)也。周大夫行役①,至于宗周②,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③。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注:
1、行役:出行
2、宗周:周王都城所在地
3、禾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
在这里“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之典
问:郁达夫的“悲凉”的本质是什么?
秋草:悲凉在生命的衰亡;
郁达夫把秋的悲凉当作美来欣赏,他直面“生命的衰败”
破屋破壁腰
联想:郁达夫为什么要租破屋?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新屋舒适,但是缺少了……,而缺少的正是破屋所有……
名家解读:破屋有沧桑之感。因为这是故都,历史漫长,文化积淀不在表面上。郁达夫觉得这种积淀,要在破旧的民居中体悟出来,才有水平。
破屋破壁腰,寄托了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的沧桑的意蕴。“破”让人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沧桑与沉重感的悲凉美
品意蕴
得本质
朗读“破院秋色”
体味悲凉之美
批注法
形式
“点”“圈”“划”“注写”
内容
言的品味
意的感受
蕴的把握
如何分析景物的特点
运用评注法分析赏析,立足文章,揣摩语言
不做架空的分析、无关的猜测
自品“落蕊秋意图”
环节一:“我来品景物、入秋景”:(随着音乐小声地读)
思考:在“落蕊秋意”这幅图景中,作者如何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请运用刚才所学的评注法,从“意”、“言”、“蕴”层面来圈画批注
温馨提示:立足文章,揣摩语言,不做架空分析、无关的猜测
时间:5分钟
环节二:小组合作:交流所思,思维碰撞
时间:3分钟
落蕊秋意
作者如何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悲凉”的本质是什么?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落蕊经不起秋风的肃杀,在夜间悄然坠落,它又是那么的细微柔软,不禁心生悲凉
郁达夫带有文人的细腻,感受到落蕊凋零后的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对落蕊充满怜惜;
而扫街的那“呼哧呼哧猛扫一通的架势”,丝毫不怜惜柔弱的花蕊;强烈的反差也让我们心生悲凉
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连落蕊存在的痕迹都荡然无存;从而点出了“悲凉”的本质:生命衰亡,存在痕迹全无
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其对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视官愉快;
二是起于情趣的默契忻合;
三是把大自然全体看作神灵的表现,在其中看出不可思议的妙谛。
郁达夫便是沿着这几个层次层层深入的。
郁达夫眷恋故都之秋的“清”和“静”,他又眷恋故都之秋的“悲凉”,这和他把悲凉作为美的审美情趣相契合。请参考学案中的“走进郁达夫”
知人论世
批注法
形式
“点”“圈”“划”“注写”
内容
言的品味
意的感受
蕴的把握
散文类阅读
修饰语
本身特征
动、叠、色彩、拟声、反复
功能性、修辞格、省略、倒装
自赏自悟“秋景图”
读写结合,鉴赏品析文段:
五幅秋景图中余下的三幅图,作者如何写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呢?要求其按照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写一段赏析文字,回答上边提出的问题
用评注法阅读钟敬文散文《碧云寺的秋色》
落蕊秋意
作者如何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悲凉”的本质是什么?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淮南子.说山》
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雪泥鸿爪”
,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助读“扫帚丝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