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化学反应限度》教学设计
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课题
§2.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新授课
课时: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既是在化学反应速率之后一个衍生、拓展。又是对选修四化学平衡的一个基础铺垫。所以本节课在高一必修十分重要。在设计时结合了苏教版,对化学实验做了较大胆尝试和改进。增加实验目的是想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本节课三个重要内容,都是通过设置问题一一突破。想通过这种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
2.
学生有了继续探究的兴趣
可逆反应其实学生在高一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通过前边学习,初步体验到了可逆反应的概念,那么随着学习的深入,情况又将如何呢?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认识“限度”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和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形成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总结平衡状态的特征。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1、
逐步学会绘图、读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
2、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体验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学习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
2.
体会平衡建立过程、能理解一些身边遇到的平衡实例。
教学
重点
1.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
2.化学平衡建立过程及特征
教学
难点
以实验探究形式得出可逆反应概念。
学会通过将数字形式的信息总结成文字行的结论。得出化学反应平衡时特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情景→问题→分析与活动→总结的教学设计模式,以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生活中各种关于平衡的实例为切入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随后的问题引入方面,也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所提出的问题为主体。教师所做的仅仅是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方法
1.探究合作式
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能够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同学的主体作用.
2.纠错返正式
就本节课的内容,同学容易犯定性和定量方面的错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相关实验中通过对比法,理论推断等相关教学手法,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入】咱们上节课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这一概念,其实,关于速率一开始我们认识是在物理当中,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还记不记得小学运算题当中有这样一类题,在一个蓄水池中一边注水,一边放水,什么时候会放满,一直不理解。直到下边这个问题的出现(为什么一边注水、一边放水)
咱们的游泳池或鱼塘中的水是活水还是死水?
那我们化学世界里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和氛围。
【设计意图】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例子里,先引入“限度”这一概念,转而向化学中“限度”过渡。
教学活动二、
认识可逆反应
【教师活动】以煤烟中毒为事例,让学生分析产生煤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分析原因
故意说加长烟囱增大炉灶等,(延长反应时间)这一方案可行吗?
等
目的:引出化学反应限度
【教师总结】引入什么是可逆反应呢?
咱们都学过哪些反应是可逆反应呢?
那么问题又来了,你怎么知道是可逆反应呢?或者说可逆反应有什么特征呢?
以方程式2Fe3++2I
2Fe2++I2为例,请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反应后还有没有Fe3+
,第二、如何验证?第三、如果有,为什么会有Fe3+。
【设计意图:】
1、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总结:】(1)正、逆反应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正、逆反应是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不同的化学反应,但它们又同时存在,不可分离。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对于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成生成物,反应物、生成物共存
教学活动三、认识化学平衡
【教师讲述】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生活、生产中确实有很多反应是可逆反应,那么新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知道一个可逆反应已经达到了它的限度呢?
目的:再次引入限度-----进而认识平衡-----进而涉及平衡状态。
时间
物质的量
浓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SO2
1.00
0.70
0.50
0.35
0.22
0.10
0.10
0.10
O2
0.50
0.35
0.25
0.175
0.11
0.05
0.05
0.05
SO3
0
0.30
0.50
0.65
0.78
0.90
0.90
0.90
通过数据分析:随着反应的进行,各组分浓度变化、V正、V逆的变化情况(以SO2为例),并绘制浓度、V正、V逆
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反应开始时:
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速率?????
,SO2的消耗速率?????
。
生成物浓度?????
,逆反应速率?
????,SO2的生成速率?????
。
随着反应的进行:
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速率?????
,SO2的消耗速率?????
。
生成物浓度?????
,逆反应速率?????
,SO2的生成速率?????
。
最终:
正反应速率?????
逆反应速率
?
?
?
?
,SO2的消耗速率
?
?
?,SO2的生成速率
?
?
?
?
?,SO2的浓度??????????
学生分析,得出可逆反应平衡时的特点:逆、等、动、定、变。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活动四、小结、巩固
1、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重要特征
A.反应停止了
B.正、逆反应速率都为零
C.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2、在一定体积和温度下,可逆反应
A(g)+3B(g)
2C(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A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3nmol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