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训练讲解1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专题训练讲解18: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12 16: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高三一轮生物专题训练讲解
第18课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经典题,6分)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6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花瓣的形态和花瓣颜色受两对独立
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对a是不完全显性,B对b是完全显性。所以红色大花瓣的基因型是AAB_,白色大花瓣的基因型是AAbb,红色小花瓣的基因型是AaB_,白色小花的瓣基因型是Aabb,无花瓣的基因型是aa_
_。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a×Aa→子代表现型是3种,Bb×Bb→子代的表现型是2种,但是基因型为aaB_和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均为无花瓣,表现型相同,因此后代有5种表现型,故A项错误。
解析:
1.(经典题,6分)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大花瓣与无花瓣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色小花瓣的概率为100%
C.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稳定遗传的后代有4种基因型、4种
表现型
大花瓣AA与无花瓣aa杂交,后代小花瓣概率为100%,因不知控制颜色的基因如何,故无法推测花瓣颜色,故B项错误。
AaBb自交,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是纯合子,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aaBB、aabb没有花瓣,因此属于同一种表现型,共3种表现型,故C项错误。
解析:
1.(经典题,6分)已知某植物花瓣的形态和颜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Aa、aa分别控制大花瓣、小花瓣、无花瓣;BB和Bb控制红色,bb控制白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
3/16
D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a×Aa→后代大花瓣为1/4AA,Bb×Bb→后代红色为3/4B_,因此后代中红色大花瓣植株占(1/4)×(3/4)=3/16,故D项正确。
解析:
2.(2018贵州模拟,6分)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用甲、乙、丙(三者基因型各不相同)3株果实为三角形的植株与果实为卵圆形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控制果实形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组别
P
F1
F2

甲×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15∶1

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大分析杂交实验一,F2中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15∶1,共有16种组合方式,因此荠菜果实形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则卵圆形果实的基因型是aabb,三角形果实的基因型是A_B_、A_bb、aaB_,甲的基因型是AABB,与卵圆形果实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是AaBb。
解析:
2.(2018贵州模拟,6分)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用甲、乙、丙(三者基因型各不相同)3株果实为三角形的植株与果实为卵圆形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控制果实形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组别
P
F1
F2

甲×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15∶1

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实验二、实验三F2中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3∶1,说明至少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综合三组实验可知,荠菜的果实形状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由分析可知,荠菜的果实形状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B.第一组的F2三角形果实中纯合子占1/5
C.第二组和第三组F2的基因型均有3种
D.乙与丙杂交得到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约为3∶1
组别
P
F1
F2

甲×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15∶1

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由分析可知,第一组实验F1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三角形果实的基因型是A_B_、A_bb、aaB_,其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占1/5,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组、第三组的F2是一对基因为杂合子(Aa×Aa或Bb×Bb)、另一对为纯合子的个体自交后得到的,因此这两组中F2的基因型有3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分析可知,乙、丙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是AaBb,F1自交得到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三角形∶卵圆形=15∶1,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解析:
2.(2018贵州模拟,6分)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用甲、乙、丙(三者基因型各不相同)3株果实为三角形的植株与果实为卵圆形的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控制果实形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第一组的F2三角形果实中纯合子占1/5
C.第二组和第三组F2的基因型均有3种
D.乙与丙杂交得到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约为3∶1
组别
P
F1
F2

甲×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15∶1

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丙×卵圆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
三角形果实∶卵圆形果实约为3∶1
D
3.(2018福建质检,6分)赤鹿的体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和表现型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当A基因不存在且B基因存在时,赤鹿才会表现出白色
B.让多对基因型为
Aa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出足够多的F1,
其中白色有斑的个体占比为1/8
基因型
A_
_
_
_
_
aabbE_
aabbee
aaBB_
_
aaBbE_
aaBbee
表现型
赤褐色
无斑
赤褐色
无斑
赤褐色
有斑
白色
(胚胎致死)
白色
无斑
白色
有斑
由aaBB_
_、aaBbE
_、aaBbee
3种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出白色可知:aa基因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表现出白色,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基因型为AaBbee的雌雄个体交配,理论上F1中基因型为aaBbee的白色有斑个体占2/16,但由于基因型为aaBB_
_占1/16时胚胎致死,因此基因型为aaBbee的白色有斑个体实际占比为2/15,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解析:
3.(2018福建质检,6分)赤鹿的体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和表现型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选用白色无斑雌雄个体交配,可能产生赤褐色有斑的F1
D.赤鹿种群中赤褐色无斑的基因型有20种
基因型
A_
_
_
_
_
aabbE_
aabbee
aaBB_
_
aaBbE_
aaBbee
表现型
赤褐色
无斑
赤褐色
无斑
赤褐色
有斑
白色
(胚胎致死)
白色
无斑
白色
有斑
白色无斑个体中有基因型为aaBbEe的个体,相互交配可产生aabbee的赤褐色有斑个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赤褐色无斑的基因型包括A_
_
_
_
_和aabbE_
两大类,分别有18种和2种基因型,共20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B
4.(经典题,9分)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该性状是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决定的,且只有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开紫花。如表为该植物纯合亲本间杂交实验的结果,表中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请分析回答:

亲本
F1
F2
1
白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2
紫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3
∶1
3
紫花×白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1)第1组实验中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种,F2表现为白花的个体中,与白花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____;若第1组和第3组的白花亲本之间进行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应为______。

亲本
F1
F2
1
白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2
紫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3
∶1
3
紫花×白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AAbb
4
1/4
白花
(1)杂交组合1,亲本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F1基因型为AaBb,因此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基因型种类有4种;F2表现为白花个体的基因型是A_bb、aabb,其中与白花亲本基因型相同的占1/4
;杂交组合3,F1的基因型是AaBb,则亲本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b与aabb杂交,F1的基因型是Aabb,都表现为白花。
解析:
(2)请写出第2组实验的F2中一个紫花个体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

亲本
F1
F2
1
白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2
紫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3
∶1
3
紫花×白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AABB或AaBB
(2)杂交组合2中,亲本紫花的基因型是AABB,红花的基因型是aaBB,因此F1的基因型是AaBB,F1自交得到F2,紫花
∶红花=3
∶1,F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
∶AaBB
∶aaBB=1
∶2∶1,F2中一个紫花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
解析:
(3)若第3组实验的F1与某纯合白花品种杂交,请简要分析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比例及相对应的该白花品种可能的基因型:
①如果杂交后代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
∶1,则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_______。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aabb。

亲本
F1
F2
1
白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2
紫花×红花
紫花
紫花
∶红花=3
∶1
3
紫花×白花
紫花
紫花
∶红花
∶白花=9
∶3
∶4
AAbb
紫花
∶红花
∶白花=1
∶1
∶2
(3)第3组实验的F1的基因型是AaBb,某纯合白花品种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如果基因型是AAbb,杂交后代是AABb
∶AAbb
∶AaBb
∶Aabb=1
∶1
∶1
∶1,紫花与白花之比为1
∶1;如果基因型是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
∶aaBb
∶Aabb
∶aabb=1
∶1
∶1
∶1,紫花
∶红花
∶白花=1
∶1
∶2。
解析:
5.(经典题,13分)某植物有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人员进行如表所示杂交实验:
杂交亲本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宽叶紫花
窄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白花
组合一
宽叶紫花
3/4
0
1/4
0
宽叶紫花
组合二
窄叶紫花
1/
1/2
1/12
0
窄叶紫花
(1)根据组合一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花色的显隐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交亲本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宽叶紫花
窄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白花
组合一
宽叶紫花
3/4
0
1/4
0
宽叶紫花
组合二
窄叶紫花
1/
1/2
1/12
0
窄叶紫花

亲本为紫花,后代出现白花,白花为隐性
(1)根据组合一,紫花与紫花植株杂交,后代出现1/4
的白花,说明紫花对白花为显性。
解析:
(2)在组合二中窄叶与宽叶的比约为2
∶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如果让组合二F1中的白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叶形、花色)和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性纯合致死
控制窄叶的基因
杂交亲本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宽叶紫花
窄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白花
组合一
宽叶紫花
3/4
0
1/4
0
宽叶紫花
组合二
窄叶紫花
1/
1/2
1/12
0
窄叶紫花
(2)根据组合二,可推知窄叶对宽叶为显性,后代性状分离比为6
∶3
∶2
∶1,可知亲本为双杂合子,性状分离比不是9
∶3
∶3
∶1的原因应该是控制窄叶的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解析:
(2)在组合二中窄叶与宽叶的比约为2
∶1,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如果让组合二F1中的白花植株自由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叶形、花色)和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性纯合致死
控制窄叶的基因
窄叶白花
∶宽叶白花=1
∶1
杂交亲本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宽叶紫花
窄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白花
组合一
宽叶紫花
3/4
0
1/4
0
宽叶紫花
组合二
窄叶紫花
1/
1/2
1/12
0
窄叶紫花
如果让组合二F1中的白花植株自由交配,其中白花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2/3
Aabb(窄叶白花)、1/3
aabb(宽叶白花),则其产生的配子为1/3
Ab、2/3
ab,利用棋盘格法结果如下:
解析:
?
1/3Ab
2/3ab
1/3Ab
1/9AAbb,致死
2/9窄叶白花
2/3ab
2/9窄叶白花
4/9宽叶白花
所以后代窄叶白花
∶宽叶白花=1
∶1。
(3)抗病(D)对感病(d)为显性,欲知其基因与花色基因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可用抗病紫花植株(DdBb)自交,统计后代中抗病与花色的性状比例。
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抗病基因和花色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抗病基因与花色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抗病紫花
∶抗病白花
∶感病紫花
∶感病白花=9
∶3
∶3
∶1
杂交亲本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宽叶紫花
窄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白花
组合一
宽叶紫花
3/4
0
1/4
0
宽叶紫花
组合二
窄叶紫花
1/
1/2
1/12
0
窄叶紫花
(3)抗病紫花植株(DdBb)自交,假如抗病基因和花色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其产生DB、Db、dB、db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后代D_B_
∶D_bb
∶ddB_
∶ddbb=9
∶3
∶3
∶1,即抗病紫花
∶抗病白花
∶感病紫花
∶感病白花=9
∶3
∶3
∶1;
解析:
(3)抗病(D)对感病(d)为显性,欲知其基因与花色基因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可用抗病紫花植株(DdBb)自交,统计后代中抗病与花色的性状比例。
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抗病基因和花色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抗病基因与花色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抗病紫花
∶抗病白花
∶感病紫花
∶感病白花=9
∶3
∶3
∶1
抗病紫花

感病白花=3
∶1
杂交亲本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宽叶紫花
窄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白花
组合一
宽叶紫花
3/4
0
1/4
0
宽叶紫花
组合二
窄叶紫花
1/
1/2
1/12
0
窄叶紫花
假如抗病基因与紫花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其产生DB、db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后代DDBB
∶DdBb
∶ddbb=1
∶2
∶1,因为前两种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相同,即抗病紫花
∶感病白花=3
∶1;
解析:
(3)抗病(D)对感病(d)为显性,欲知其基因与花色基因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基因突变),可用抗病紫花植株(DdBb)自交,统计后代中抗病与花色的性状比例。
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抗病基因和花色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抗病基因与花色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抗病紫花
∶抗病白花
∶感病紫花
∶感病白花=9
∶3
∶3
∶1
抗病紫花

感病白花=3
∶1
杂交亲本
亲本表现型
子代表现型(F1)
宽叶紫花
窄叶紫花
宽叶白花
窄叶白花
组合一
宽叶紫花
3/4
0
1/4
0
宽叶紫花
组合二
窄叶紫花
1/
1/2
1/12
0
窄叶紫花
假如抗病基因与白花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其产生Db、dB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后代DDbb
∶DdBb
∶ddBB=1
∶2
∶1,即抗病紫花
∶抗病白花
∶感病紫花=2
∶1
∶1。
解析:
或抗病紫花
∶抗病白花
∶感病紫花=2
∶1
∶1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1.(经典题,6分)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D
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并且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后代表现型种类=2×2×2=8种,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1/2×1/2×1/2=1/8,故A项错误。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1/4×1/2×1/4=1/32,故B项错误。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1/2×1/2×1/4=1/16,故C项错误。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1/4×1/2×1/2
=1/16,故D项正确。
解析:
2.(经典题,6分)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假定抗病无芒为AABB,感病有芒为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后代),F1自交(AaBb×AaBb),F2有4种表现型:抗病无芒(A_B_)∶抗病有芒(A_bb)
∶感病无芒(aaB_)∶感病有芒(aabb)=9
∶3
∶3
∶1。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抗病有芒(A_bb)和感病有芒(aabb),只剩下抗病无芒(A_B_)∶
解析:
2.(经典题,6分)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感病无芒(aaB_)=3
∶1,即抗病无芒(A_B_)占3/4,感病无芒(aaB_)占1/4,其中A_B_植株中AaB_又占2/3,F2自交,则F3中感病植株(aa)的比例为3/4×2/3×1/4+1/4=3/8,故B项正确。
解析:
B
3.(2018山西晋城一模,6分)某动物的体色有灰色和白色两种,纯种雄性灰色个体与纯种雌性白色个体经过多次杂交,F1均为灰色个体,让F1测交,后代中灰色∶白色=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灰色、白色分别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B.该动物体色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F1雄性灰色个体与F1雌性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灰色∶白色=3∶1
D.该动物灰色和白色个体可能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5种
纯种雄性灰色个体与纯种雌性白色个体经过多次杂交,F1均为灰色个体,说明灰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让F1测交,后代中灰色∶白色=1∶3,说明灰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_B_,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_bb、aaB_、aabb,因此该动物体色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3.(2018山西晋城一模,6分)某动物的体色有灰色和白色两种,纯种雄性灰色个体与纯种雌性白色个体经过多次杂交,F1均为灰色个体,让F1测交,后代中灰色∶白色=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灰色、白色分别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B.该动物体色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C.F1雄性灰色个体与F1雌性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中灰色∶白色=3∶1
D.该动物灰色和白色个体可能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5种
F1雄性灰色个体(AaBb)与F1雌性灰色个体(AaBb)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灰色(A_B_)∶白色(A_bb、aaB_、aabb)=9∶7,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灰色个体(A_B_)的基因型有4种,白色个体(A_bb、aaB_、aabb)的基因型有5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C
A.甲、乙杂交,验证基因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乙自交,验证基因A、a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4.(2018山西临汾二模,6分)甲和乙都是某种开两性花的植物,甲、乙体细胞中的有关基因组成如图所示。要通过一次杂交达成目标,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要通过一次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用自交或测交实验,甲、乙杂交不能达成目标,故A项错误。乙的基因型是Aa,自交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故B项正确。
解析:
4.(2018山西临汾二模,6分)甲和乙都是某种开两性花的植物,甲、乙体细胞中的有关基因组成如图所示。要通过一次杂交达成目标,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C.甲自交,验证基因A、a与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甲、乙杂交,验证基因A、a与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甲中基因A、B和a、b连锁,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C项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甲是DD,乙是dd,都是纯合体,杂交后代是Dd,只有一种性状,所以甲、乙杂交,不能验证基因A、a与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D项错误。
解析:
B
5.(经典题,6分)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分析题图可知,基因D能控制酶D的合成,酶D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1;基因R能控制酶R的合成,酶R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紫色物质2;两种紫色物质同时存在时可形成蓝色物质。所以蓝色的基因型为D_R_,紫色的基因型为D_rr、ddR_,白色的基因型为ddrr。由以上分析可知,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_rr、ddR_,包括DDrr、Ddrr、ddRR、ddRr四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5.(经典题,6分)如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子代中1/2为蓝花植株,
1/2为紫花植株
D.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子代中1/2为蓝花植株,
1/2为紫花植株
Ddrr×ddRR→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蓝色)
∶ddRr(紫色)=1
∶1,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Drr×ddRr→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Rr(蓝色)
∶Ddrr(紫色)=1
∶1,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B
6.(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6分)某种自花传粉的植物,抗病和易感病分别由基因R、r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抗病基因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使植物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表现为弱抗病。将易感病与抗病植株杂交,F1都是弱抗病,自交得F2表现易感病∶弱抗病∶抗病的比分别为7∶6∶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是RRBB、rrbb
分析题意可知,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易感病∶弱抗病∶抗病=7∶6∶3,是9∶3∶3∶1的变式,说明水稻的抗病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F1都为弱抗病性,可推出其基因型为RrBb,由于BB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因此亲本基因型是RRbb(抗病)×rrBB(易感病),故A项错误。
解析:
6.(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6分)某种自花传粉的植物,抗病和易感病分别由基因R、r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抗病基因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使植物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表现为弱抗病。将易感病与抗病植株杂交,F1都是弱抗病,自交得F2表现易感病∶弱抗病∶抗病的比分别为7∶6∶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B.F2的弱抗病植株中纯合子占1/3
F1自交转化成2个分离定律问题:Rr×Rr→R_∶rr=3∶1,Bb×Bb→BB∶Bb∶bb=1∶2∶1。F2中弱抗病性的基因型是R_Bb,其基因型比例为RRBb∶RrBb=1∶2,无纯合子,故B项错误。
解析:
6.(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6分)某种自花传粉的植物,抗病和易感病分别由基因R、r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抗病基因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使植物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表现为弱抗病。将易感病与抗病植株杂交,F1都是弱抗病,自交得F2表现易感病∶弱抗病∶抗病的比分别为7∶6∶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C.F2中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抗病植株占8/9
F2中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R_bb,其基因型比例为RRbb∶Rrbb=1∶2,抗病植株自交,RRbb后代全部抗病,Rrbb自交,后代抗病∶易感病=3∶1,因此F2全部抗病植株自交,后代不抗病植株的比例是(2/3)×(1/4)=1/6,抗病植株的比例=1-1/6=5/6,故C项错误。
解析:
6.(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6分)某种自花传粉的植物,抗病和易感病分别由基因R、r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抗病基因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使植物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表现为弱抗病。将易感病与抗病植株杂交,F1都是弱抗病,自交得F2表现易感病∶弱抗病∶抗病的比分别为7∶6∶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D.不能通过测交鉴定F2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
F2中易感病植株的基因型是rrBB、rrBb、rrbb、RRBB、RrBB,其中rrBB、rrBb、rrbb与rrbb杂交,后代都是易感病个体,因此不能用测交法判断F2中易感病个体的基因型,故D项正确。
解析:
D
7.(经典题,6分)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如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
(1)分析表格可知,乙组中亲本均为乔化性状,而子代出现了矮化性状,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乔化相对于矮化是显性性状。
解析:

乔化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
DdHh、ddhh
(2)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乔化对矮化为显性,则甲组中亲本乔化蟠桃×矮化圆桃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_H_×ddhh,又由于后代中乔化
∶矮化=1
∶1,蟠桃
∶圆桃=1
∶1,均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
解析: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圆桃
矮化蟠桃
矮化圆桃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
4
1
∶1
∶1
∶1
(3)若甲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其杂交后代应出现乔化蟠桃、矮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并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
∶1
∶1
∶1,因此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8.(经典题,9分)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
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
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种。
(1)根据F2中高茎
∶矮茎=(162+126)
∶(54+42)=3
∶1可知,株高是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假设紫花和白花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高茎和矮茎受基因D、d控制,根据题干可知,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_、aabb。根据纯合白花和纯合
解析:
1
F2中高茎
∶矮茎=3
∶1
8.(经典题,9分)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
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
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种。
(1)白花杂交出现紫花(A_B_)可知,亲本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故F1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共4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共5种。
解析:
1
F2中高茎
∶矮茎=3
∶1
4
5
9.(2016全国Ⅱ,12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
(1)实验1中,有毛和无毛杂交后代全为有毛,因此有毛为显性性状,且A、B的相应基因型分别为DD和dd,实验3中,白肉和黄肉杂交后代全为黄肉,说明黄肉为显性性状,且C的相应基因型为FF,A的相应基因型为ff。
解析:
有毛
黄肉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
_______。
DDff、ddFf、
ddFF
(2)实验1中,有毛白肉A(D_ff)与无毛黄肉B(ddF_)杂交,后代全为有毛,说明A的基因型为DDff;而后代黄肉和白肉比例为1∶1,因此B的基因型为ddFf。有毛白肉A(DDff)与无毛黄肉C(ddF_)杂交后代全为黄肉,因此C的基因型为ddFF。
解析: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无毛黄肉∶
无毛白肉=3∶1
(3)B的基因型为ddFf,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解析: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4)实验3中,F1的基因型为DdFf,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解析: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
ddFF、ddFf
(5)由于实验2中亲本的基因型为ddFf、ddFF,因此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ddFF、ddFf。
解析:
10.(经典题,6分)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
g和270
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
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A.3/64
B.12/64
C.6/64
D.15/64
基因型为AaBbCc自交,求子代基因型的概率,可以把亲本
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地考虑:Aa×Aa→1AA
∶2Aa
∶1aa;
Bb×Bb→1BB
∶2Bb
∶1bb;Cc×Cc→1CC
∶2Cc
∶1cc。因为(270-150)÷6=20,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0
g,所以重量为190
g的果实的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个数为(190-150)÷20=2。因此,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AaBbCc杂交,含2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基因型为1/64AAbbcc、1/64aaBBcc、1/64aabbCC、4/64AaBbcc、4/64AabbCc、4/64aaBbCc,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是15/64,故D项正确。
解析:
D
11.(经典题,6分)大豆子叶颜色(AA表现深绿,Aa表现浅绿,aa为黄化且此表现型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受B、b基因影响,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B基因存在时,A基因能正常表达;当b基因纯合时,A基因不能表达。子叶深绿和子叶浅绿的两亲本杂交,F1出现黄化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根据信息“AA表现深绿,Aa表现浅绿,aa为黄化且此表现型
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当B基因存在时,A基因能正常表达;当b基
因纯合时,A基因不能表达”,可推知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为AABB、AABb表现为深绿;AaBB、AaBb表现为浅绿;aaBB、aaBb、aabb、AAbb、Aabb表现为黄化。子叶深绿(AAB_)和子叶浅绿(AaB_)的两亲本杂交,F1出现黄化苗(A_bb),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11.(经典题,6分)大豆子叶颜色(AA表现深绿,Aa表现浅绿,aa为黄化且此表现型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受B、b基因影响,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B基因存在时,A基因能正常表达;当b基因纯合时,A基因不能表达。子叶深绿和子叶浅绿的两亲本杂交,F1出现黄化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F1中子叶深绿
∶子叶浅绿
∶子叶黄化=3
∶3
∶2
F1中子叶深绿[1/2×1/4(AABB)+1/2×1/2(AABb)]
∶子叶浅绿[1/2×1/4(AaBB)+1/2×1/2(AaBb)]
∶子叶黄化[1/2×1/4(Aabb)+1/2×1/4(Aabb)]=3
∶3
∶2,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11.(经典题,6分)大豆子叶颜色(AA表现深绿,Aa表现浅绿,aa为黄化且此表现型的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受B、b基因影响,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当B基因存在时,A基因能正常表达;当b基因纯合时,A基因不能表达。子叶深绿和子叶浅绿的两亲本杂交,F1出现黄化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D.大豆子叶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有9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即子叶深绿(AABB、AABb)、子叶浅绿(AaBB、AaBb)、子叶黄化(aaBB、aaBb、aabb、AAbb、Aabb),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控制大豆子叶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C
12.(2018四川模拟,6分)某植物茎的高度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决定,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才表现为高茎;E基因使雄配子致死,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利用甲、乙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得到F1,F1自交得到
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甲作父本,则F2代中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9/16
B.如果甲作母本,则F2代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是1/2
C.如果乙作父本为正交,则反交的F1代个体数量是正交的1/2
D.如果将甲植株连续自交两代,则子二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4
A.如果甲作父本,则F2代中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9/16
由题干信息及题图分析可知,高茎植株的基因组成为A_B_,
其他基因型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且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
体上;E、e这对基因与A、a这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E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如果甲作父本,则甲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只有ABe一种,乙作母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e,得到F1的基因型为AaBbee,F1自交得F2中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4)×(3/4)=9/16,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B.如果甲作母本,则F2代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是1/2
如果甲作母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E∶ABe=1∶1,乙作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e,得到F1的基因型有AaBbEe和AaBbee两种,F1自交得F2中B、b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则F2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是1/2,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C.如果乙作父本为正交,则反交的F1代个体数量是正交的1/2
如果乙作父本为正交,则甲作母本,甲产生两种配子(ABE和Abe);反交则以乙作母本,甲为父本,则甲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只有ABe一种,但是F1个体数量无法判断,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解析:
D.如果将甲植株连续自交两代,则子二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4
如果将甲植株连续自交两代,甲产生的雌配子比例为ABE∶ABe=1∶1,雄配子为ABe,得到的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Ee∶AABBee=1∶1,F1自交得到F2,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Ee∶AABBee=1∶3,则F2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4,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解析:
12.(2018四川模拟,6分)某植物茎的高度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决定,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才表现为高茎;E基因使雄配子致死,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所示。研究人员利用甲、乙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得到F1,F1自交得到
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甲作父本,则F2代中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9/16
B.如果甲作母本,则F2代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是1/2
C.如果乙作父本为正交,则反交的F1代个体数量是正交的1/2
D.如果将甲植株连续自交两代,则子二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4
C
13.(2015安徽理综,15分)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F2中出现___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
占比例为_____。
(1)根据题意,一只黑羽短腿鸡(BBCLC)与一只白羽短腿鸡(bbCLC)交配,F1基因型及比例为BbCLCL∶BbCLC∶BbCC=1∶2∶1,其中CLCL胚胎致死,所以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鸡交配,由于CLCL胚胎致死,所以F2中出现3×2=6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BbCLC)所占比例为(1/2)×(2/3)=1/3。
解析:
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
6
1/3
13.(2015安徽理综,15分)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CC为正常,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______;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______。
显性
隐性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显性;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纯合致死,为隐性。
解析: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提前终止
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属于基因突变。b基因翻译时,转录后缺失部位对应的mRNA上出现终止密码子或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解析: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卵细胞只与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4)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由于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所以后代总是雄性。
解析:
14.(2016四川理综,14分)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Ⅰ的染色体和Ⅱ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_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性状
分离。
纺锤体
不会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体,所以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解析:
(2)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______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____条染色体。
分生
76
(2)由于油菜新品系是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所以细胞中含有(10+9)×2=38条染色体。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分裂旺盛的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所以含有76条染色体。
解析:
(3)该油菜新品系经过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3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____性。

(3)①由实验一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
解析: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3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__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R
AARR
10/13
②由实验二的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3,可判断F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一中,由于F1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则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实验二中,由于F1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AaRr),则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F2中产黄色种子植株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RR、aaRR、aarr,占3/13,所以F2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3/13=10/13。
解析: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
∶13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
植株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植株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1/48
③就R、r基因而言,实验二亲本基因型为RR和rr,F1体细胞的基因型为Rr,而该植株体细胞中含R基因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可能是植株丙在产生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含R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产生的配子为RR
∶Rr
∶R
∶r=1
∶2
∶2
∶1。因此,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A_rr)的植株所占比例为3/4×1/6×1/6=1/48。
解析:
15.(经典题,15分)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
∶3黑鼠
∶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
∶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
2
aabb
(1)①由实验一可知,F2为9
∶3
∶4,是9
∶3
∶3
∶1的变形,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A、a和B、b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且A_B_为灰色,A_bb、aabb为白色,aaB_为黑色(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因此F1灰鼠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中甲应为AABB,乙为aabb(甲为AAbb,乙为aaBB时,表现型与题意不符合)。
解析:
②实验一的F2中,白鼠共有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
3
8/9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
∶3黑鼠
∶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
∶1白鼠
②由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可知,F2中白鼠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三种,灰鼠中AABB
∶AaBB
∶AABb
∶AaBb=1
∶2
∶2
∶4,除了AABB外皆为杂合子,杂合子比例为8/9。
解析: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2中黑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aaBB、aaBb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
∶3黑鼠
∶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
∶1白鼠
③由①解析可知,有色物质1是黑色;实验二中,F1全为黑色(aaB_),乙为aabb,故丙为aaBB,F1为aaBb,F2中aaB_(aaBB、aaBb)
∶aabb=3
∶1。
解析: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
∶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
∶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
∶1黑鼠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性突变。
A

(2)①实验三中丁与纯合黑鼠(aaBB)杂交,后代有两种性状,说明丁为杂合子,且杂交后代中有灰色个体,说明新基因相对于A为显性(本解析中用A1表示)。结合F1、F2未出现白鼠可知,丁不含b基因,其基因型为A1ABB。 
解析: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黄鼠
∶灰鼠
∶黑鼠=2
∶1
∶1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
∶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
∶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
∶1黑鼠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②若推论正确,则F1中黄鼠基因型为A1aBB,灰鼠为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1ABB
∶A1aBB
∶AaBB
∶aaBB=1
∶1
∶1
∶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
∶灰
∶黑=2
∶1
∶1。 
解析: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A与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
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黑鼠
1黄鼠
∶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3黄鼠
∶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3灰鼠
∶1黑鼠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联会后,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次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由于姐妹染色单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通过复制而来的,若不发生交叉互换,基因两两相同,应该是4个荧光点,2种颜色。因此出现第三种颜色应该是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