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设计人: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设计以“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为线索,让学生们穿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使用不同的方式传承文化。以课标为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本节课主要分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成长三个主章节,最后增加一个信息时代文化传承章节。导入央视“云讲国宝”活动,结合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探究思考,5G时代怎样利用信息化宣扬华夏文明。近年来,外来文化传入逐渐增加,学生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能落下。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扬弃的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为高二学生,本身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能够较好吸收和学习网络信息。对于传统文化,学生肯定通过电视或者书籍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文化传承方式及其发展过程,学生们尚未充分掌握。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也不能深入理解。因此,通过本课学习,不仅从知识层面补充文化传承载体的内容,还会从价值观上升华,使得学生能够在新时代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发展;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到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传承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时空观念——通过对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能够确认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概括史料与图片,使学生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学会从史料中归纳历史规律,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能够叙述学校教育发展过程,通过学习博物馆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方式,解释新时代下如何进行文化传承。能够通过对古代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解释现实问题。
家国情怀——通过对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了解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全球化时代,学生能够接触到各国的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引导学生扬弃的吸收。并通过本节课学习,加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学难点
博物馆的的成长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史料
多媒体视频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讲学中领悟华夏文明
二、印刷书的诞生——书本中探寻文化魅力
三、图书馆博物馆成长——体验中感受历史印迹
四、信息时代文化传承——数据连接古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端午节、《如果国宝会说话》一些最近比较热门的传统节日、综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进而导入文化传承载体的内容,展开教学。
1.课前预习。
2.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传统节日。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要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讲学中领悟华夏文明
教师结合课件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方式可以了解传统文化。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用穿越时空的方式,思考在不同的时代用何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先来到古代社会,穿越到了汉代,成为国子监的学生。
(一)古代教育
教师引导首先学生归纳官学与私学的发展脉络。并结合课件上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官学与私学的印象。
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官学:
(1)先秦时期,“学在官府”(2)西汉设立的太学
私学:
(1)春秋时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2)唐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3)宋代书院形成与迅速发展,并推动了私学发展。
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古代教育的作用。
2.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使儒家经典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
教师播放课件并提问,启发学生归纳大学的演变历程,探究大学的作用。
(二)近代大学
1.发展历程
西方:(1)现代大学的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2)柏林大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合一”。
(3)拿破仑“大学区”,奠定国民教育制度。
(4)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世俗化和商业化,致力服务社会。
中国:(1)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蔡元培任校长后,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重镇。
(2)1912年清华学堂创办,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1948年,梅贻琦任校长期间,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
2.近代大学作用: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假设学生又通过时光胶囊来到了近代,成为了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启发学生留学教育能更好地救亡图存,进而通过教材与史料学习留学教育的演变过程和作用。
(三)留学教育
1.发展历程
(1)古代史上,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
(2)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赴美留学生。
(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
(4)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5)十月革命后,留学苏联增多。
2.作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
1.课前阅读课本,找出本课重难点。
2.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古代学校教育的两种方式。
3.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回答教师提问,总结古代教育作用。
1.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总结西方与中国近代的大学发展历程。
2.通过教师引导结合社会实际回答大学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整合留学教育发展脉络。
2.学生结合课件三幅图片与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史料分析近代留学教育的意义。
通过教师的设问与穿越时空的设定,使学生能够运用时空观念更好地思考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
结合材料与教材,提高概括及分析能力。
二、印刷书的诞生——书本中探寻文化魅力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填写表格,思考印刷书意义。
(一)产生过程:
公元前30世纪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的雏形公元前5世纪简策,中国最早的书籍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回答作用。
(二)作用:
1.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2.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3.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4.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2.结合实际,思考印刷书的作用。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体验中感受历史印迹
教师假设学生穿越回了现代,成为了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启发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例,思考图书馆演变历程和作用。
(一)图书馆演变历程
西方:
1.亚述帝国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
2.在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近代“公共图书馆”。
中国:
1.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源于史官,以及所建立的“府”“阁”“堂”“室”等地。
2.私藏图书发展,明清两代突出。
3.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
(二)图书馆作用
1.保存历史文献与人类古籍,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2.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馆藏文献,方便读者更好利用。
3.高校图书馆有大量学术资源,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
4.提供书籍阅读、开展讲座,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教师通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图片阅读材料,讨论博物馆的演变历程和作用。
(三)博物馆演变
1.公元前290年,亚历山大博学园,最早“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1868年,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4.1905年,南通“博物苑”,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5.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1年正式开馆。
6.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现为南京博物院。
(四)博物馆作用
1.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业发展。
2.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国民教育学习基地。
3.利用对外文物展出,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增加国际影响力。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1.通过课本总结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2.举例说明自己去过的图书馆和博物馆,通过史料和课件信息分析图书馆和博物馆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结合材料,和教材,学会提取信息的能力。
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
四、信息时代文化传承——数据连接古今
教师通过“云讲国宝”活动、播放视频等启发学生思考,大数据时代有哪些方式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信息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1.通过影视节目、网综与自媒体短视频科普传统文化。
2.通过VR、AI模拟还原历史,感受文明演变。
3.5G时代推动线上教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线上教育的推广焦点。
情感升华:通过习主席的讲话,提升价值观。
1.分组探究:信息时代文化传承方式。
2.通过对本课学习,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3.通过观看短视频,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传承文化的有效性。
通过分组探究,激发灵感,促进发散思维,提升合作意识,提升价值观。
课堂小结
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绘制完成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整合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对本课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需要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特别是涉及到图书馆与博物馆的知识,学生要去博物院实际感受之后,知识经验会更加丰富。因此,有些不能实地参观的通过课件图片展示,但仍有所欠缺。同时,在史料分析这部分,要强化学生对历史图片与文字信息总结的规范化,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