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创造宣言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创造宣言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2 19: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
情景导入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20 创造宣言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学习目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走进作者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
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的“一代巨人”。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写作背景
中zhòng伤 遁dùn词
鲁钝dùn 懦nuò夫
豢huàn养 繁殖zhí
伤痕hén 卦guà辞
樵qiáo夫 镰lián刀
屋檐yán 懒lǎn惰duò
灌guàn溉gài 画龙点睛jīng
自暴自弃qì 山穷水尽jìn
走投tóu无路
字词积累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
的话。
鲁钝:愚笨迟钝。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灌溉:供给水。
字词积累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
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不求
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
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
找不到出路。
字词积累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驳论文)。
整体感知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议论类型:立论 驳论
驳论方法: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阅读第一部分(1—4),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细读感悟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罗丹
罗丹作品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阅读第二部分(5—11),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借口 论据
1.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罗
2.生活太单调 《易经》《正气歌》《国际歌》雷布赛
3.年纪太小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4.太无能 曾参 惠能
5.陷入绝境 玄奘 哥伦布 《安魂曲》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阅读第三(12—15)、四(16)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品 味 语 言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课 堂 小 结
创造宣言
板书设计
1.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2.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3.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4.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板 书 设 计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 堂 练 习
朱 耷
(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曦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知 识 链 接
飞帝亚斯(菲狄亚斯)
(Phidias,主要活动时期公元前448—432)古希腊雕塑家。雅典人。擅长神像雕塑。作品有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这些作品已不存在。据说巴台农神殿的装饰雕塑,也是在他领导设计和监督下完成的。这些装饰雕塑的主要部分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雅典娜头像)
米开朗基(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正气歌》
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他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 天 祥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
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苏伊士运河全长17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峻工。
苏彝士运河(苏伊士运河)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1年起随父、姊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1773年返故乡萨尔斯堡,任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因不满大主教阻挠其社交活动,愤而辞职。此后在贫困处境中,继续写出大量作品,其中包括:具有鲜明反贵族倾向的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意大利式歌剧《唐璜》等。其作品以清丽
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
莫扎特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祖籍曾(今苍山县向城)人。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曾 参
惠能大师(公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惠 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玄奘是唐代的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二十六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佛教由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 奘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 伦 布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