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 福
鲁 迅
【现代小说名篇欣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1881-1936)
【鲁迅作品】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创作背景】
【小说赏析1——情节与结构】
整体阅读全文,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主线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鲁四老爷家祝福景象
—沦为乞丐,凄然死去
—夫死出逃,初到鲁镇
—不幸被抓,被迫改嫁
—夫死子亡,再到鲁镇
—鲁镇的新年祝福景象
倒
叙
祝
福
祝
福
小说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赏析2——语言特点】
①.这篇文章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
鲁迅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
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过程,也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
按时间顺序在文中找到关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的语段并赏析:
【深入阅读小说相关内容】
①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相遇)
【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衣着打扮
脸 色
眼 睛
精神状态
初到
鲁镇
再到
鲁镇
死前
相遇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竹篮,······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年轻耐劳
生机还旺
形容憔悴
极端痛苦
神情呆滞
完全麻木
【解读】小说的三次肖像描写尤其是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展示人物命运的悲剧命运。
【小说赏析2——语言特点】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的语言是探寻小说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的一把钥匙,鲁迅正是用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试从文中找到关于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个性化语言来深入探究人物的深层心理和性格特征,并赏析:
【深入阅读小说相关内容】
祥林嫂: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三次说起)
鲁四老爷:
"可恶!然而……。"四叔说。
"可恶!"四叔说。
"然而……。"四叔说。
【身受压制、心存怀疑 】
【再遭打击、精神麻木 】
【冷漠、鄙夷 、虚伪】
四婶: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无声宣判、彻底崩溃 】
柳妈: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迷信愚昧、加深伤害 】
【小说探究①——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小说探究①——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1. 落后、偏僻、封建礼教意识根深蒂固的社会大环境——鲁镇。
(本家和朋友)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封闭落后 迷信守旧)
(男尊女卑 封建礼教)
(封建意识 根深蒂固)
【总结】鲁迅笔下的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封闭、落后的社会,这里有许多传统习俗和封建观念,极力维护着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制度,并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是旧中国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探究——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2. 冷漠无情的、形形色色的“鲁镇人”。
①忠实的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们: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书房里“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三次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 封建礼教。
思想迂腐保守, 害怕社会变革。
表面仁义道德, 实则冷酷无情。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人物赏析——鲁四老爷、鲁四婶】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小说探究——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2. 冷漠无情的、形形色色的“鲁镇人”。
②同情祥林嫂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的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奚落祥林嫂,缺少真关心
一个同受压迫的底层劳动妇女
同样受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无意之中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人物赏析——柳妈、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她是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的间接帮凶。
【小说探究——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2. 冷漠无情的、形形色色的“鲁镇人”。
③缺少同情心、爱取笑祥林嫂的鲁镇众生: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这是一群麻木无情,缺乏同情心、又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的“鲁镇人”。
【小说探究——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2. 冷漠无情的、形形色色的“鲁镇人”。
祥林嫂正是封建礼教以及受封建礼教思想役使的一群鲁镇人合谋的牺牲品!
【总结】
1. 落后、偏僻、封建礼教意识根深蒂固的社会大环境——鲁镇。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他的人,冷酷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样把他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 玲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人物赏析——祥林嫂】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探究②——如何看待祥林嫂对悲苦命运的反抗?】
①祥林嫂一生的反抗活动主要有四次:即逃、撞、捐、问。
第一次:她从山里逃出来做工,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礼教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其行为无疑是一种对维护封建制度的力量的抗争;
第二次: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所安排的命运的一种反抗;
第三次:倾尽辛苦劳动所挣来的十二鹰洋到土地庙去捐门槛,洗刷污秽,好让自己享有做人的权利;
第四次:临死之前对鬼神的怀疑,问“我”魂灵的有无,则更是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叛逆。
结论一:这四次反抗性的活动反映了祥林嫂人生命运发展的基本历程,这一切就足够证明了她是具有反抗性的。应该说祥林嫂的这种反抗性是属于自发的,更甚至可以说是其本能的反映。
【小说探究②——如何看待祥林嫂对悲苦命运的反抗?】
②祥林嫂的抗争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祥林嫂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她的这些对命运的反抗,是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认识下进行的有限度的反抗。
结论二:她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根源,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而这正是作品留给人们的思考所在。
1.“我”是小说的视角(线索人物),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的。 “我”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
2."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虽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
3.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小说探究③——如何理解“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①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探究④——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祝
福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的主题】
祝
福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