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名著导读”部分的重点篇目,是雨果的代表作,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都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通过导读,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培养名著欣赏的能力。
教材分析
1、了解雨果生平及其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2、从欣赏角度,引导学生从背景、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欣赏性阅读,初步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背景介绍
1885年6月1日,法国举行了一次国葬,有200万人参加,哀悼的既不是显赫的法国国王,也不是战功卓著的将军元帅,而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创作于他的青年时期,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
了解雨果
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猛烈抨击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主张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无论是丑的恶的还是美的崇高的,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并且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从而使得这篇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
长篇小说代表作:
1、《巴黎圣母院》
2、《悲惨世界》
3、《海上劳工》
4、《笑面人》
5、《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
数数年前,雨果参观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ΑΝΑГКН”(希腊语“命运”的意思)。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已经发黑,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苦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
创作缘起
基于这样一种深刻的体验,他开始了创作。从此之后,他除了吃饭睡觉,不离书桌。文艺创作占据了他的身心。他不感疲乏,也不觉寒冬的来临,12月里他却还开着窗子工作……终于,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弗罗洛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卡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弗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弗比斯,把他当作理想的情人。
了解情节
弗罗洛忌恨在心,他在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幽会时,刺伤了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说她是女巫,使她被判处死刑。
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顶楼。弗罗洛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卡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弗罗洛推下顶楼,然后找到了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
1、了解情节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巴黎圣母院》的某一个方面。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这里有______。
例如:亲情、爱情;人格分裂、神性和人性的争斗、荒谬的司法、暴力与反暴力......
话题交流
2、理清人物关系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出现了四个男性形象,这四个人是______。
(卡西莫多 弗罗洛 弗比斯 甘果瓦)
(2)我眼中的______是个______的人。
品析人物
爱斯梅拉达
卡西莫多
弗罗洛
1、一朵质朴天然的人性之花一爱斯梅拉达
美丽绝伦,纯洁善良,极富同情心(给卡西莫多喂水)
舍己救人(营救穷诗人甘果瓦)
对爱情忠贞不渝(始终钟情于弗比斯)
坚贞不屈(坚决拒绝了弗罗洛的逼迫)。
她是作者笔下“外形美”与“内在美”结合得最完好的理想化身。
2、钟楼驼侠一卡西莫多
他是弗罗洛收养的畸形儿,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他有着丑陋不堪的外貌(驼背,凸胸,独眼,耳聋,跛脚),却有着高尚美好的心灵,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
3、充满着矛盾 混杂着善恶一弗罗洛
早年的弗罗洛勤奋好学,富有爱心。当上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后,在宗教禁欲主义的压抑中,其精神开始扭曲,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变成“要么得到、要么毁灭”的变态欲念。
淫邪、虚伪和凶残的化身,虔诚的外表下掩藏的是野心和毒心。
探究主题
问题: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你怎么理解这句话?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说明。
(1)人物之间对照
①爱斯梅拉达( )—卡西莫多( );
②爱斯梅拉达( )—弗罗洛 ( );
③爱斯梅拉达( )—弗比斯 ( )。
美貌
丑陋
善良
狠毒
钟情
轻薄
(2)人物自身对照
①卡西莫多:
外表丑陋却内心高尚;
②弗比斯:
英俊潇洒却人格卑劣;
③弗罗洛:
道貌岸然却阴险恶毒。
①生活中的美与丑是相对的。
②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③美与丑之间并没有鲜明的分界线。
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人性中的美与丑?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 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 (人名)。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 (人名)为救女郎舍身。书中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在作家笔下构成一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 的对比。小说揭露了 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总结主题
浪漫主义
爱斯梅拉达
卡西莫多
善与恶美与丑
宗教
再读《巴黎圣母院》,与
《达.芬奇密码》进行对比阅读。
作业布置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