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2 19:5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咸阳城东楼
【许浑】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走近作者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写作背景
诗词诵读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tīng)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wú)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诗词赏析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
“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颔联:千古传咏的名句。
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实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
虚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联想。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尾联:委婉含蓄,融情于景。
“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课堂小结
无题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走近作者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生,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
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
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长吟不寐,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诗词诵读
诗词赏析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联:极度相思发出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
“东风无力百花残”用暮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诗人以象征、比喻、双关的手法写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现用来表明无私奉献的精神。)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写相思之苦,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希望青鸟传信,惆怅又伤感。
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时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也流露出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
中 心
行香子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婉约派词人,汉族,高邮(今江苏)人。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走近作者
诗词诵读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词赏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绕”“满”尽现春意正浓,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
“豪兴徜徉”表现了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喜爱农村景色。
“东风”表时令。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
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视野由近及远:
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
显然有一家小酒店
就在近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偶然乘兴”与上文“豪兴徜徉”照应。
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写出春的生命力)
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罪人的田园春景。表现了词人对田园景色的喜爱之情。
中 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走近作者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写作背景
诗词诵读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词赏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
译: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下片: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
译: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何来愁苦?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通过“少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