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歌曲《毕业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毕业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
2.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建立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乐观信念。
课程目标解读:
?《毕业歌》是聂耳为1934年故事片《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表达了在国土不断沦丧的情况下,青年学生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担负起天下兴亡重任的决心。
教学疑难点解剖:
教学重点:学会唱、并唱好歌曲《毕业歌》。
教学难点:进行曲风格的把握。
教学方法解析:聆听、模唱、示范、讨论、交流、探究、合作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视频素材)
学生齐唱国歌。
师: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我们开启了新的音乐旅程。同学们我们的国歌是由谁作词、作曲的?对,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1.作者简介(课件)
简介田汉、聂耳。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由他们创作的歌曲《毕业歌》。
二、新课教授:听一听《毕业歌》
1、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及风格。
2、歌曲简介:这首歌曲创作于1934年。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也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桃李劫》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所唱,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在影片中起到了揭示影片主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救亡战场的作用。歌曲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浏览歌词,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感)
4、 节奏练习。(复习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休止符。)
小组比赛
5、再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
三、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乐段(像声声警钟,具有号召性)
具有号召性的节奏(附点、切分)
注意力度的处理
再次体验。休止符的运用
2、第二乐段(展现青年们的志向和抱负)
节奏与第一乐段有哪些相似(附点、切分)
休止符突出了“战”“降”,增加了问句的气势,号召大家翻身做主人。
轻声唱旋律。演唱第二乐段
3、学唱第三乐段(认识三连音)
三连音的运用感觉同学们的力量在积蓄,即将爆发。增强“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
演唱第三乐段
4、学唱第四乐段(重音记号、休止符、渐强)
感受休止符的作用,更急切的号召、呼吁
演唱第四乐段。
四、巩固与拓展
1、播放歌曲及伴奏,让学生试唱,并讲述听完歌曲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师:《毕业歌》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明确: 这首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聂耳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将全曲分为四段。通过顺乎语势的旋律进行,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第一段的音乐是号召性的,像声声警钟。第二段是宣誓性的,展现了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第三段聂耳运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这个乐句也起了推动全曲高潮到来的作用。最后一段也是号召性的,但变 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它把第一段的音调、节奏作了富于动力性的集中展现,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使全曲在高昂的战斗气氛中结束。
2、设计演唱方法:分组唱、轮唱、表演唱
五、 教师小结,结束教学。
师:《毕业歌》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青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时代不同,我们如何认识今天的“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让我们再次唱响《毕业歌》结束我们的音乐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