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4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4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1 14:42:06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解读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学生对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问题基本上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高一学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西周制度崩溃感到十分好奇,如果按照常规的背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用“西周建立社会秩序--春秋战国破坏秩序---战国重建新秩序”作为主线,激发学生兴趣。
所有这些内容均围绕“大变革”时代主题展开,即围绕旧体制与秩序的瓦解和新体制与新秩序的萌发与成长展开,浑然一体,利于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聚焦性思维培养。全课内容从结构上看,突出了“一个主题三个领域”,“一个主题”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特征。该特征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即政治上的大动荡——诸侯争霸兼并和华夏认同、经济上的大发展——生产工具的重大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大争鸣——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以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事实上,就内部关系看,此一时期的经济大发展为政治变革和思想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动荡与变革是新经济因素出现、新旧经济因素相互较量在政治上的反映;思想上的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阶级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实质上体现了周朝的核心价值观念即礼乐制度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各学派就社会伦理和政治重建纷纷发表见解和主张,以图重构价值体系。对社会的重构,不仅表现在价值体系上,而且也反映在对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一系列创造性设计与安排上,这就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股变法运动潮流。言而总之,全课以旧制度、旧体系的瓦解和新制度、新体系的重建为线索,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维度就这一线索逐一展开论述,最终收口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有始有终、形成完整的叙述体系。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看,本节课以大变革、大转型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并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①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②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掌握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百家争鸣”是大变革的思想反映。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发展。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革时期,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1.把握教材,对知识体系做大致了解
2.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评价材料进行辩论会的准备。
3.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组精美商河鼓子秧歌图片(幻灯2:鼓子秧歌图片)
教师:相信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河鼓子秧歌,有哪位同学能谈一下你观看秧歌表演时的感受?
学生:回答观看秧歌表演时的感受
教师:无非是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甚至你看它的排兵布阵颇有点古战场的味道,那是因为我们的鼓子秧歌诞生于春秋战国,最初它便是以军舞(战前为鼓舞士兵士气而表演)形式呈现的,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看,秧歌文化也从某个侧面折射出那个动荡的年代。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近动荡中的春秋战国。
教师: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课标要求和素养目标,需要我们了解春秋战国的社会之变和理解富强之变以及文化之变。那么在看春秋战国的变之前我们首先回忆一下西周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确立了怎样的秩序?(幻灯3:课标要求和核心素养目标)
学生:探究思考:西周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确立了怎样的秩序?(幻灯4:西周确立秩序)
教师:那么这些社会秩序到春秋战国怎样了哪?〔幻灯5:春秋战国破坏秩序)
教师:我们首先对比对比两幅地图春秋争霸图和战国七雄图,先了解春秋战国的时空定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分界线便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些卿大夫的夺权行为或者说地主阶级的夺权行动。(幻灯6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学生:探究思考:再对比这两幅图还能看出哪些不同,可以从国家数量和国家名称的转变方面分析?
教师:从春秋初期的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只剩七个主要诸侯国这像我们展现了春秋时期尚且是遮遮掩掩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争霸战排位战,而到了战国则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为统一而战了,虽然造成了生灵涂炭但也客观加速了国家的统一。那么无论是三家分晋还是诸侯争霸这都是历史现象,那么它体现了怎样的本质?
学生:探究回答:那么无论是三家分晋还是诸侯争霸这都是历史现象,那么它体现了怎样的本质?学生:探究总结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瓦解
学生:探究思考:了战国在北边出现了长城,这是因为什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怎样?
教师:华夏认同包含了血缘认同;也就是同为炎黄子孙,还有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而春秋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融入华夏族都为秦以后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到辽夏金元时期华夏认同感继续增强。
教师: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第一幅是铁器牛耕;第二幅是公田不治而大力开垦私田;第三幅是兴修水利都江堰;第四幅是大城市的兴起。(幻灯7:春秋战国经济秩序)
学生:探究思考:阐明四幅图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师:铁器牛耕的发展代表了生产力的提高,于是大家纷纷开垦私田,公田不治,这表明井田制瓦解,而生产力的提高使原来百人才能治百亩之田,而现在五口之家便可治百亩之田,这就有集体农耕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也就是小农经济,而农业的发展又粗进了水利的兴修和工商业的发展。比如冶铁业等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拥有大量私田的人我们称为地主而拥有少量私田的人我们成为自耕农。于此同时因为礼崩乐坏,典籍散落民间和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还出现了士阶层。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学们还能再找一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典型案例吗。比如井田制瓦解了,它对应的上层建筑怎样?
学生:探究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对西周秩序是坚守还是破坏。其造成破坏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教师:不难看出春秋战国是个大动荡、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政治上诸侯称霸需要靠实力说话,而阶级上地主阶级的崛起也需要树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奴隶主贵族,尤其是经济上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更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于是各国纷纷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而这其中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我们来看一下战国重建秩序的努力之一商鞅变法。(幻灯8春秋战国破坏秩序)
学生:交流探究:请结合教材及课件材料依据商鞅变法的措施分组探讨变法对各自的影响。(地主阶级;奴隶主贵族;政府)
教师:我们不难看出地主阶级在谈影响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是我们获得了哪些政治经济利益,而奴隶主阶级说的最多的却是我们失去了哪些利益,由此我吗不难看出商鞅变法要解决的主要是什么矛盾?而又维护了哪个阶级的利益。没错,所以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我们看一场改革或者是革命要分析它的性质就重点看它的措施是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而政府说的最多的则是怎么促进了农业,提高了战斗力,由此可见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便是农战,而目的则是富国强兵。
教师:法之所以成效最显著是因为变法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最彻底而更重要的是他勇于创新的精神,而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二千多年后的我们为了更好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1978年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生活巨变,可见改革和创新永远是民族不竭的根本动力。(幻灯9创新精神)
教师:同样面临春秋战国社会失序,礼崩乐坏的状态,不仅需要地主阶级变法那样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重新建构,更需要对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新建够。于是士子们因不同的出身、立场提出不同主张,并互相辩驳吸收,展开了跨越四百年的世纪大辩论。称之为百家争鸣。这里的百不是特指是虚指,指很多家。百家争鸣兴起于春秋,兴盛于战国。我们先来看春秋时期代表人物。(幻灯10百家争鸣原因)
学生:探究回答:孔子的思想?(幻灯11孔子的思想)
教师:从仁字的结构不难看出,它要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秩序。这里的爱人是有等差的,也就是以自我为圆心,因为血缘亲疏,等级高低的不同,而爱的程度由深到浅。这不同于墨家的兼爱是无等差的,也就是对所有人爱的程度都以样。为政以德不要苛政体现了孔子爱民重民的民本思想。克己复礼要恢复西周时的礼,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同时又提出可以改良政治。可见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既需要内在的自律,又需要外在的他律。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学生:探究回答:老子的思想(幻灯12老子的思想)
教师:而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又有怎样的发展(幻灯13春秋战国诸子思想表格)
学生;探究回答:诸子怀着对社会的关爱,治国方案各异,但大都围绕那些问题论战?
教师:正像易中天先生所说这场世纪大辩论主要围绕如何治国,如何达到理想的人生。以及中国该往何处去。
教师:诸子的思想虽有相通但又大为不同,如果有机会让他们汇聚一堂,相信定会是一番唇枪舌战,今天就假设时光倒流,我是一位古代国君,而诸位就是各位诸子,我面临治国困惑,各位将如何说服我采纳你们派别的主张。展开一场大辩论(幻灯14春秋战国诸子思想表格)
学生:辩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组,先有主辩手按照儒墨道法的顺序陈述本派别的主要观点,然后再进行自由辩论。
教师:刚刚同学们那番唇枪舌战就是一次激烈的思想交锋,诸子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么我应该采用哪一种方案?有没有更优的选择?汉代时期儒学成为中过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就是在儒学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基础上。
教师:我们看儒家关心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仁爱、和谐、自强的文化理念;道家关注人生给我们留下了自由、真实的人生追求。法家关注国家给我们留下了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而墨家关怀社会给我们留下了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百家争鸣即互相吸收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被称为轴心时代,而这些传统文化又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形成了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兼容并包,多元一体。(幻灯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探究思考:在地主阶级和各位诸子的努力下战国重建了哪些新秩序?
教师:下面让我们回望历史做出我们自己的思考,结合教材小结以那是个(
)的时代为模板作答。我先抛转引玉,那是个大转型的时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同学们回答无非是大融合大动荡,但我还想到一个那就是大统一,我听见了同学们的质疑声,不是秦才实现大统一,我想说的是春秋战国大分裂期蕴含了统一的元素,诸侯争霸,客观加速统一,人民渴望统一,而封建经济的大发展、民族大交融、文化的大解放都为秦统一奠定了基出。正像钱穆先生所说中国的大统一就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幻灯17)
?板书设计
效果预测
针对学生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内容存在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鉴于此,本课的设计试图以用“西周建立社会秩序--春秋战国破坏秩序---战国重建新秩序”作为主线,激发学生兴趣。
所有这些内容均围绕“大变革”时代主题展开,即围绕旧体制与秩序的瓦解和新体制与新秩序的萌发与成长展开,浑然一体,利于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聚焦性思维培养。全课内容从结构上看,突出了“一个主题三个领域”,“一个主题”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特征。该特征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即政治上的大动荡——诸侯争霸兼并和华夏认同、经济上的大发展——生产工具的重大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大争鸣——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以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事实上,就内部关系看,此一时期的经济大发展为政治变革和思想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动荡与变革是新经济因素出现、新旧经济因素相互较量在政治上的反映;思想上的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阶级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实质上体现了周朝的核心价值观念即礼乐制度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各学派就社会伦理和政治重建纷纷发表见解和主张,以图重构价值体系。对社会的重构,不仅表现在价值体系上,而且也反映在对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一系列创造性设计与安排上,这就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股变法运动潮流。可以把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理解为中国历史在长达四五百年的剧烈阵痛中所经历的脱胎换骨,它表现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导变法,逐步建立起封建经济体制和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突破。言而总之,全课以旧制度、旧体系的瓦解和新制度、新体系的重建为线索,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维度就这一线索逐一展开论述,最终收口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有始有终、形成完整的叙述体系。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看,本节课以大变革、大转型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并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把这段看似遥远却又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历史,变得可以亲近、可以触摸、可以想象、可以理解。从而使这些艰涩难懂的理论浅显化、形象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目标达成度高。
除此之外,本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如,将“秩序”这一术语引用到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堂课采用小组竞争的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深化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辩论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并突破了重、难点。例如:“商鞅变法的份身份讨论”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百家争鸣的大辩论”
战国重建新秩序
春秋战国破坏秩序
西周建立秩序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PAGE(共24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代:中华文明的青春时期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一单元第2课
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孕育于春秋战国,最初是军舞表演(为战前鼓舞士兵士气而表演);秦汉以后逐渐演变为庆祝丰收的民间舞。兴盛于明清。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济南通史·明清卷》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第一篇章
西周建立秩序
西周建立秩序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经济:井田制即奴隶制国有土地;集体农耕
文化:
学在官府
阶级:奴隶主贵族统治
西周建立秩序
第二篇章
春秋战国破坏秩序
时间:BC770-BC476
春秋—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起止: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春秋五霸相继-(尊王攘夷)
特点:争霸
时间:BC475-BC221
战国七雄并存-(攻城灭国)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战国—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读图学史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
宋、鲁、吴等国消失
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瓦解,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再结合宗法与分封,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政治文化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秦之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
社会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铁制农具
青铜牛尊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铁犁
牛耕
井田制瓦解
农民和士阶层
小农经济初现
新兴地主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工商业发展
促进社会分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史记·苏秦列传》
西周建立秩序
春秋战国破坏秩序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经济:井田制即奴隶制国有土地;集体农耕
文化:学在官府
阶级:奴隶主贵族统治
春秋战国破坏秩序
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社会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出现
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士阶层崛起
私学兴起
战国重建新秩序
第三篇章
战国重建新秩序的努力一-------秦国商鞅变法
1
2
3
政治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军事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材料一:贾谊: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材料二???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
——《韩非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分别以奴隶主贵族;地主阶级;政府身份谈商鞅变法对自己的影响?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增强
局限:轻视教化,轻罪重刑
加重人民负担容易形成暴政
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1996年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时为剧情所动而潸然泪下。法家巨子商鞅以惊人的勇气掀起改革的潮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自己却被顽固派所羁绊。
秦国作为战国初期的落后国家,在商鞅变法后,先后超越当时的强国魏国和齐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制度创新是秦国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一是商子的整体治国思想体系的创新;二是商子的具体治国理念,即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商子在解决三农问题、以法治国、政治上下流动等重大的政治问题上,表现出巨大的创新精神,并在秦国的制度上体现出来。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崩溃;
(3)阶级上:“士”阶层日益活跃;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战国重建新秩序的努力二-------百家争鸣
1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①“仁”
:仁者爱人
有等级差别的爱
②“礼”: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③为政以德(政治)
④改良政治
⑤教育思想?
春秋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春秋老子的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朴素辩证法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哲学思想
战国重建秩序的努力二-------百家争鸣
跨世纪的(百家争鸣)大辩论,其实是围绕着“我们怎样做人”“如何治国”“中国往何处去”这三个问题展开的。
辩论主题:面对社会剧变,如何治理国家
辩论方法:结合教材及学案的内容解读和拓展材料全班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组,先有主辩手陈述本方主要观点,然后再进行自由辩论。
辩论要求:引经据典要恰当,言简意赅。
儒家:仁爱
正义
和谐
法家:公正
公平
墨家:平等
博爱
道家:自由
真实
西周建立秩序
春秋战国破坏秩序
战国重建秩序的努力
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经济:井田制即奴隶制国有土地;集体农耕
文化:学在官府
阶级:奴隶主贵族统治
战国重建新秩序的努力
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社会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出现
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士阶层崛起
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私学兴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郡县制,华夏族更广泛
废井田,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
百家争鸣,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地主阶级确立并巩固统治地位

政治
动荡
经济发展与
变法运动
思想
文化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争霸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与少数的民族关系:春秋—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战国—融入华夏族
社会大转型:由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
农业: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③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工商业繁荣,私商产生,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一批
中心城市
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目的/内容/影响)
春秋时期:孔子/老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背景/思想家/意义)
那是个大发展的时代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那是个大融合的时代
那是个大动荡的时代
那是个大变革的时代
那是个大解放的时代
那是个大转型的时代
思考: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为什么?
重用法家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选项前的字母编号填入括号内。)
1.
“大变革时代”是指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生活方式巨变的时期。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特征的历史事件是(

A.诸侯称霸
B.
百家争鸣
C.
商鞅变法
D.
民族融合
2.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些事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吴起和商鞅变法不得民心
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
新旧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D.
变法时机还不成熟
3.
春秋后期,礼乐制度崩坏,太史乐官流散,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转而各家立说。据此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

A.
铁力牛耕的使用
B.
周王室衰微
C.
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
D.
礼乐制度被破坏
4、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5、拓展作业:
利用课下,搜集春秋战国社会变动和百家争鸣资料,以《社会变革推动与百家争鸣》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00字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