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http://cs.ustc./csli/cloud/cloud/mingjia/32/yangzhouman.mp3
扬州慢
姜夔
作者简介
姜夔(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
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
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于讲究音律
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
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补充介绍
“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
初读:
1、品味语言
2、领悟词的主旨和词人的思想情感
走进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在词中有何作用?
序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黍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一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殪。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稷:两种农作物。
离离:禾苗成行的样子。
靡靡:行步迟缓的样子。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
那儿的高粱刚发苗。
走上旧地脚步缓,
心神不定愁难消。
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
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黍离之悲”
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探究词的小序的作用
感情基调
低沉悲凉
主题思想
黍离之悲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再读:
1、了解手法
2、探究结构
探究词的章法结构
所见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
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
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
杜郎须惊(难言之痛)
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请带问题自己读读本词
设问一:
上片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设问二: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
设问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
青青荠麦
景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空城
无声冷月
寂寞红药
声
――
清角吹寒
昔日的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名句欣赏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③红药――直抒胸臆-→“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
精读:
赏析名句,了解化用前人诗句的艺术手法。
由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春风十里”:
暮色降临,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
纵有杜牧那样的才情和风流,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恐怕也难以他那风流旖旎的情怀了。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fanhui
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年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上片: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凄清氛围。
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1、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重到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
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对比、虚实结合、用典
古事与今事
繁华与残破
一兴一衰,自不待言
昔人与今人
词人解鞍沉吟与杜牧风流俊赏
一身逢乱世一承平之世,不言而喻
昔景与今景
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与想象春风十里
一寂寞凄凉,一游赏之地,不堪回首
拟人—“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哀时伤乱,饮恨无穷。
?
借代—“胡马窥江”?
反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化用前人诗句的作用
用典恰当可以扩充诗歌内容,深化意境,突出主旨。姜夔在词中用典有六处之多,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它们从各个角度展现了扬州昔日的繁盛,可激发我们的想象力,用以反衬今日扬州的衰败,两相对比,很能表现小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的主题。
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