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道 难
唐·李白
蜀 道 难
唐·李白
笔 落 惊 风 雨诗 成 泣 鬼 神
------杜甫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 余秋雨《寻李白》
凿石为路
古栈道
古栈道 1
古栈道2
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栈道 3
二读
对照课文注解大声自读全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初步感知课文的思路。
读准字音
噫吁 yīxūxī 鱼凫 fú
萦绕 yínɡrào 石栈zhàn
猿猱 náo 扪参ménshēn
峥嵘 zhēnɡróng 抚膺yīnɡ
巉岩 chán 飞湍tuān
咨嗟 zījīe 喧豗huī
砯崖 pīnɡ 崔嵬cuīwéi
吮血shǔn
噫吁嚱 ,危(高)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比)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挡)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沟通相连)。
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行赛过攀上遥遥青天!蚕丛、鱼凫这两位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建国的年代已多么邈远茫然。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长安西面太白山阻挡,峰峦起伏间只有一条像飞鸟的路线蜿蜒曲折,一直飞越巍峨的峨嵋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地理的险峻,开路的艰难,神话的神秘,烘托出艰险奇异的气氛。
上有六龙回(使…回转)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越过)愁(为…发愁)攀援。青泥何(多么)盘盘(盘旋曲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用手摸)参历(经过)井仰(首)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冲向天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人在山上,可以摸到参、井星,在星星下走过,仰首就是天,让人不由屏住呼吸,用手抚胸不已徒来长叹。
文本探究
1.思考:第一段主要讲了哪几层意思?
第一段
第一层:点明主旨。第二层:蜀道的来历
第三层:写蜀道的高峻。
2、采用什么手法写蜀道的来历?有什么作用?
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从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开山时作出重大牺牲的角度说明开辟蜀道的艰难
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加了了诗歌神秘的色彩,引人入胜。
3、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是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
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行人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
万仞深渊,急浪回旋
上下对举
虚实结合
黄鹤不得过
猿猱愁攀援
反衬、夸张
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
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细节描写
4.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结合。
5.突出一个重点,进行多角度描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缘
正面:
侧面: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
扪参历井仰胁息(细节)
写景:
写动作:
写心情: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只)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追随)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朱颜。
西行的游子啊,请问你何时回还?险山恶水,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看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凉的山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艰难啊,难于攀上遥遥青天,听后也会使人生愁,吓得脸色突变。
从哪个角度写蜀道难?
环境
连峰去(离)天不盈(满)尺, 枯松倒挂倚(贴靠)绝壁。飞湍(急流)瀑流争(竞相)喧豗,砯(动,冲击)崖转(使…滚动)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为什么)来哉。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蜀道哇,竟是如此的艰难;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第二段
1、找出表现蜀道之险的句子。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宋·陈亮《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李白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是很荒凉,诗人很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人)当(挡)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向西)望长(深)咨嗟。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早晚既要提心吊胆地躲避老虎,又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向西望(望向成都)令人不免深深地感慨与叹息!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第三段
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这时候,李唐王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前夕,表面繁荣的唐朝隐伏和酝酿着衰败、变乱的危机。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诗末抒发的感慨,当是针对时局而发,寄寓着诗人的隐忧。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主旨句出现了几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先后出现了三次:开头、中间、结尾。 使用复沓(又称反复)的修辞手法。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副句+主句)
蜀道之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主句+副句)
蜀道之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主句+副句)
战祸之烈
叹高
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叹要
叹险
蜀道 历史 地貌 来历
六龙回日 冲波逆折
黄鹤 猿猱
古木荒凉 鸟声悲凄
不盈尺 倚绝壁
争喧豗 万壑雷
胁息 长叹
高峻
奇壮风光
剑阁险要
杀人惨状
劝阻友人
戒统治者
蜀道难
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一、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 、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二、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
三、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
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四、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
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重要实词
危乎高哉(形容词,“高”)
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险要的地方)
西当太白有鸟道(抵挡,挡住)
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译为“横渡,横穿”)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回转)
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
指出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危乎高哉
危如累卵
正襟危坐
上屋骑危
高
危险
正,端正
屋脊
危
去门十里以为界
阳虎去齐走赵
除残去秽
连峰去天不盈尺
距,距离
离开
除掉,去掉
距,距离
指出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去
词类活用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文言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介词结构后置)
但见悲鸟号古木
(省略句,古木前省“略”于)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介词宾语“胡”前置)
小结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主题:送友人入蜀,劝友人功名不可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