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追星》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课件(学生普遍喜欢的明星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星”的概念。
二、追星问卷调查:
1、你最喜欢的明星是谁?(仅限一人)
2、你是被他/她的哪方面所吸引?(外表气质,才华能力,成就功绩,人品性格,其他)
3、你的家长也是追星一族吗?他追的明星是谁?
4、你认为家长会支持你追求什么类型的明星?(娱乐,体育,社会名人)
5、你认为追星会影响学习吗?
三、我来说星:畅谈你所喜欢的明星(优点、缺点、歌曲、表演)
(一)说明星
1、请说出五位科学家及他们的历史贡献?
2、请说出五位诗人及他们的代表作?
3、请说出五位政治家及他们的历史贡献?
(二)搜集整理名人故事
(三)评明星:你知道你所崇敬的名人有哪些缺点吗 如果有,是些什么样的缺点
今天你又是如何看待 “追星”这个问题的 请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四、我是明星:提名评选出我们身边的明星(文艺、体育、学习、品格、全能),说说他/她的优点、缺点
五、小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做一个“大写的人”。
六、习作训练:
1、请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写一篇《我也说“追星”》的作文。
2、写一写自己身边值得你崇拜的偶像。题目自拟。
3、请你以“最崇拜的名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要在文中充分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范文: 穿布鞋的故居
扬州的旧巷大多是这样,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八卦阵似的。安乐巷也不例外,两旁青砖高墙,中间青石铺路。
这是安乐巷27号门牌。坐西朝东,极普通的那种民居。如果不是挂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朱自清故居”五个字,你若是骑车穿巷,脚下稍一用力便会倏忽而过。故居就和它的主人一样,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门前,我不由得想到了郭良夫先生编选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个细节:朱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时,总是喜欢穿平底布鞋。每逢开会,先生从不坐主席台,只拣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静听同事们阔论。朱先生在会场上偏于一隅,同他在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脉相承啊!
于是我头脑中闪出本文的题目:穿布鞋的故居。
如今,到处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书廊敞庭,又气派又热闹,尤其在时髦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今天,名人故居拥有了一份独特的召唤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没有这份辉煌,为了供后学瞻仰,有关部门只是将原先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迁了出去,腾空房间,便成了。
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门庭下轻咳一声。每个角落里都能听到。这又和朱先生的为人如出一辙:决不故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于是我这样概括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却很浅。游人很少。有时整天卖不出一张门票。扬州有瘦西湖,到过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会向别人炫耀一番——我到过瘦西湖,而来自清故居不会有这样的反应。首先。没有殷殷期盼拜访的人,绝不会有一种陈年老窖般的期待,因为他根本就没想过要去。而到过的人更不会将此作为话题,因为我相信,能够在今日仍念念不忘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与平和的。
为此我反复为故居的车马无声而庆幸:这也许正是先生的本意啊。
杜甫草堂记
走近你,应该说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你,飘落着千年的文墨之魂。可当我来到成都的西郊,真正走近你,我的脚步忽然变得沉重起来。这种沉重倒不是那千年历史风云的聚合,而是一种我无法理喻的来自心里的茫然:这就是杜甫草堂 这就是一代诗圣客居过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满嘴留芳的一些诗句的源头?
我行走在厚厚的绿色的竹阴里。盛夏里我也能感受到那蜂拥而至的凉意。风吹竹响,那阵阵清音,就是当年滋养你澎湃诗意的天籁之响 我不敢想像当年贫困潦倒、寄人篱下的你,却能营造出偌大的竹林 也许这竹林只在你心中有过。在你的诗中有过:“桤林碍日吟风叶,茏竹和烟滴露梢。”你那草屋,该就隐在这丛林修篁深处,哦。对了,还应该有一层淡淡的轻烟笼罩才是。
我到了什么地方 柴门 我记起你笔下那属于你的柴门:“柴门不正逐江开。”那该是极为筒单的茅草覆顶的,还略带一些歪斜的柴门呀,可我的眼前分明是极堂而皇之、端端正正的黑瓦釉木的建筑。这哪是什么“柴门”,分明是豪华的大宅门呀。穿过柴门,有碧水一泓,石桥一座,有榕树流绿,楠木吐秀。在那浓荫簇拥中,又是一座敞厅式的建筑赫然而立,这是大厅。大厅的中央是你的一尊铜像,那铜像造型极夸张,整个身躯弯得像残月。你低首捋须,深思苦吟,仿佛那些华章就像这样一首一首地吟出,也就是你这一苦吟,吟出了半个盛
唐。游人们纷纷伸出手来摸摸你那胡须,你那胡须变得锃亮锃亮的。你是大诗人,你是“诗圣”,这么一摸,也许就能摸出一些“诗”的细胞。可我却不敢碰你,甚至不敢正视你的眼睛。我只是木木地站在一边,透过你那单薄嬴弱的身姿,想像你当年的悲苦:“恒饥稚子色凄凉”,以及你那“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的愁绪。
跨过一座小木桥,但见竹子一丛,摇曳的竹阴中,闪现出茅草的屋顶。这时,我猛然意识到,我这才真正走近你。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中间为堂屋,右边是卧室,一张榻床,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木桌说不清它的颜色,只是桌上端放着笔墨纸砚。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这才是你的草堂,可你去哪儿了 是到黄四娘家赏花去了,是到锦里先生家串门去了,还是到江岸送客去了?
我伫立在草屋前,这里竹篱围护,当年你就栖身于此,有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但也是在这里,你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超然高洁的心性,怎么不让后来者由衷地折服。
依依地辞别你的草屋,徜佯在那你曾无数次走过的花径上,这里早已没有了花香。更没有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情趣,而变成两堵极为气派的赭红色的墙夹起的小道。
我突然明了,我先前所看到的一切,还有那富丽的工部祠,那恢弘的大雅堂,完完全全是后人的“杰作”,是后人对你身前种种际遇的一种心境的“补偿”,或多或少遮掩了事实的杜甫先生,后生说错了吗?
陈辰小传
陈辰,1979年5月15日出身于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职员。幼年的陈辰和她的外婆一起住在西湖边的一间小房子里。从小,陈辰就非常懂事,常常帮着外婆做家务,拿东西……
4岁那年,陈辰初次登台,主持幼儿园的汇报演出。从此,她踏上了主持之路。从小学起,陈辰的成绩就非常优异,她从未尝到过失败的滋味,而生性开朗的她又在课余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十几岁的她,已经成为了浙江电视台少儿频道的一名小记者了。陈辰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杭州外国语学校后,更是加倍努力。1998年高中毕业的她被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修国际新闻专业,辅修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
陈辰的英语口语功底令人叹服,因而她也常常在闲暇时间参与各种英语社交活动。大四那年,有一次,在一个迪斯尼的“户外秀”活动中,陈辰被邀去做兼职主持人,临时客串了一下翻译和司仪。正巧,一位在上海东方卫视的编导注意到了她,认为她在主持方面很有潜力。过了一阵子,那位编导邀请她去做一档少儿英语节目的主持人。陈展轻松的主持风格赢得了全国少年观众的好评。
没过多久,东方卫视便试图让陈辰涉足娱乐节目的主持。在尝试了《娱乐新天地》的主持后,鉴于东视编导感觉良好,陈辰做出了更大胆的挑战:主特直播节目《娱乐在线》。由于陈辰那率真、纯洁的性格,她的主持风格是那样的清新,所以,她主持的《娱乐在线》一经播出,立即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2002年前后,陈辰在上海的名气越来越大。她先后接拍了两部电影:《风儿轻轻吹》和《小小联合国》。不过,她并未多留意这些,而是在拍摄结束后加倍刻苦地投身于学习中。
2003年,她到了江苏卫视,主持江苏电视台《欢乐伊甸园》节目。至此,陈辰身兼四个节目的主持人及大学学生,每天的时间表排得满满。她说:“我的时间表总是满满的,整天四处奔波,有时会感到一丝迷惘。但生活就是这样,需要慢吞吞地沉淀,在这段路上我并不急于去得到太多清楚的答案。”
尽管陈辰工作十分繁忙,可她学习依然勤奋。她认为,只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再忙也能抽空学习。她还说:“我觉得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包括学习都没有什么秘诀和诀窍,也没有什么捷径,最关键是要全身心投入。”
早在2002年,陈辰的FANS们就为陈辰建立了她的个人网站——“护展墙”。同年。她免试直升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为新闻学研究生。而在“单纯”的生活原则下,她并没有向“辰迷”们说什么,而是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名人”,向“辰迷”们公开赠言:“To cherish ,NO crush.(要爱护我,没必要迷我)”这在娱乐界,真可谓是难能可贵!
尽管支持陈辰、喜爱陈辰的人成千上万,可她依然平淡地将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学生。陈辰以她的平和、细致、勤奋、豁达、敬业、开朗、友善、自然、谦虚、理性、耐心、纯真,赢得了观众们心中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