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数花生
教材第22~23页的内容。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重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难点: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数数。
课件、花生若干或小棒一百多根。
师: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哪位同学能猜出来。(课件出示谜语)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生:花生。
师:猜对了,谜底就是花生。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花生。你们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花生一个一个地数一数,看谁数得又快又准。
1.一个一个地数花生。
学生独立数花生,教师巡视,对数到几十九要转换时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引导。然后同桌交换数一次。
师:大家都数完了,谁能告诉大家你的花生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数数时,当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数就是比“几十”多1个十的整十数;当数到九十九时,下一个数就是比九十多1个十的数,也就是10个十,是一百。
2.数得对吗?
师:同学们数得对吗?刚才老师让同桌之间交换数了一遍,请同桌先保密哦!你想怎样检验自己有没有数对?
生1:我一个一个地再数一次。
生2:我两个两个地再数一次。
师:试试看吧!数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下,看看数对了没有。
3.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师: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数出这些花生吗?
生1:我把5个放成一堆,五个五个地数。
生2:我把10个放成一堆,十个十个地数。
学生数花生,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按数的单位的个数(五个或十个)边数边分堆放好,以便检查。
师:同学们数数的方法真多呀!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数数接龙的游戏。(五个五个地数数接龙、两个两个地数数接龙,对接得比较快的同学提出表扬。)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利用花生或小棒进行数数,积累数数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直观体会数的组成。第2题引导学生找出数的规律。第3题脱离实物数数,感受数的顺序。第4题让学生在课本上圈,可以两个、五个或十个地圈,只要数正确即可。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晴天和阴天标志的排列特点,看哪些方格数能凑成十,再数一数,并交流怎样数得快。)
在今天的数数课中,我们知道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并认识了一个较大的数——一百。下课后请大家用心观察,用你喜欢的方法细心地数一数你周围物体的个数吧!
数数是认识数的基础。在生活中很多学生可能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于数的意义未必都清楚。因此,本节课组织了数花生的多种数法活动和数数接龙的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本课以花生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利用实物数数到脱离实物数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知不觉掌握了知识,突出了主体性和实践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2课时 数一数
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借助小棒和小方块等模型展开数数活动,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通过数小棒和小方块的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百”,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
重点:能正确地数100以内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
难点:体会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小棒、皮筋、小方块。
师:上一节课通过学习“数花生”,我们知道了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数数。比如要数出九十个花生,一边数一边怎样摆放才更容易看出结果呢?如果是数小棒,怎样摆放才更容易看出结果呢?请同学们摆摆看。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把每10根小棒捆成1捆,再十根十根地数。
1.有多少根小棒?数一数,认一认。
(1)直观认识整十数。
师:请大家拿出10根小棒捆成1捆,这是几?(10)我们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像这样再捆1捆,2捆是几?(2个十)3捆是几?(3个十)请同学们捆9捆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捆得又对又快。
学生动手摆、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跟着数数。
师:1捆是十根,2捆是二十根,3捆是三十根,……9捆是九十根。
(2)直观认识几十几。
师:9捆添上1根是多少?(九十一)添上2根呢?(九十二)添上3根呢?(九十三)……
(3)认识一百。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上面情境图。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能数出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独立数小棒,再汇报。
生1:我知道1捆是十根,先数有几捆,就有几十根,再数剩下的,就知道总共有多少根了。
生2:前面一共有9捆,是九十根,后面的一根一根地接着数,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直到九十九,一百,所以一共有一百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看到后面单根的小棒有10根,正好可以捆成1捆,这样一共就有10捆了。数起来就有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是一百根。可以将10捆捆成一大捆,即10个十是一百。
2.有多少个小方块?数一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中间小方块情境图。师:这里有这么多的小方块,笑笑要数出小方块的个数,她都看花眼了,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帮帮她?
学生分小组讨论数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把10个小方块叠在一起成1条,这样数起来比较方便。1条是十个,2条是二十个,……10条是100个。
3.圈一圈,数一数。
课件出示情境图,同时在黑板上画,用实物摆成课本同样的图。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棒和小方块,你们能数清楚有多少个吗?谁想上台来试一试?
学生思考,在课本上圈,再用实物摆。教师指定4名学生上台分别圈数、摆小棒和小方块。集体评价。
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交流怎样操作数起来更简便,引导学生把零散的小棒每10根捆成1捆,剩余不足10根的单独放。第2、3题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圈,明确每10个圈在一起,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的理解。第4题学生先交流再汇报,进一步感知一百的意义。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讨论古人是怎样计数的,体会古人开始用五个五个来计数的方法,渗透数学文化。)
同学们,在今天的数数活动中,我们知道了“10个十是一百”。回家后考考爸爸妈妈,看谁数得又快又准,好不好?
本节课的难点是体会计数单位“一”“十”“百”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小棒、小方块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表象。通过把小棒10根捆成1捆、10捆捆成一大捆,把小方块10个摆成1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感知个、十、百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建立了形象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有时会表达不清晰,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实物中将数抽象出来。
2第3课时 数豆子
教材第26~27页的内容。
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会用拨数、画图、写数等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2.进一步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感受10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00以内的数。
3.进一步积累数数和估数的经验,初步发展数感。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理解数位的意义。
难点: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课件、豆子、计数器、小棒、小方块、投影仪。
师:今天我们每组的桌子上都有豆子,大家猜猜看,上课用豆子干什么呢?
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进行猜测。
师:这节课我们要在数豆子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操作的时候请同学们积极配合,互相谦让,尽量不要让豆子洒在地上。同时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哦!
1.抓一把,估一估,数一数。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同学们从准备好的豆子中抓一把,估计一下,你抓了多少粒豆子。
给学生一定的估计时间。
师:谁来说说自己估计的结果?
点名回答,教师板书出学生说出的数。
师:现在用你喜欢的方法,数一数你抓出来的豆子到底有多少粒,看谁猜得最接近。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境图。
师:看,淘气和笑笑也在玩估豆子的游戏,你能从图中看出谁估得更接近吗?
生:淘气估计五十粒,实际数出是二十八粒;笑笑估计二十粒,实际数出是二十二粒,所以笑笑估得更接近。
2.怎么拨,怎么写?(写数)
出示计数器。师:在一年级上册,我们已学习了在计数器上拨数,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拨出9、11、15、20。
学生拨数,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巩固理解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师: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淘气抓的豆子数二十八和笑笑抓的豆子数二十二吗?试一试一边拨一边写出来。
学生独立在计数器上拨数,教师指导。点名让学生上台演示拨数、写数。
师: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拨,这样写吗?
师生共同讨论后小结: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对应在十位上写2;在个位上拨8个珠子,表示8个一,对应在个位上写8,这个数写作:28。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2个珠子,这个数是二十二,写作:22。
师:22这个数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
3.拨一拨,认一认。(认识数位“百位”)
师:请大家在计数器上拨出97、98、99,并写出各数。
学生拨数,教师点名让学生说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师:99添上1是多少?(一百)一百怎么拨呢?
让学生试着拨一百,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拨珠的过程。小结:表示一百时,在百位上拨1个珠子就可以了。在计数器上,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1个珠子表示1个百。写一百时,百位上有1个珠子,就对应在百位上写1,十位和个位上1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和个位上都写0,一百写作:100。
4.想一想,试一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下面图片。师:你们能说说这是怎样表示数的吗?
生1:1条是1个十块,有2个十块和8个一块,一共有28个小方块。
生2:1个大圆点表示1个十,2个大圆点表示2个十;1个小圆点表示1个一,8个小圆点是8个一,圆点图表示的数是28。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34。
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最后用投影仪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第1~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用不同方式表示数,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位的意义。第4题借助计数器和小棒等读数、写数的过程,巩固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第5题让学生体会100以内的基数和序数意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吧!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数的组成。因为学生对计数器比较熟悉,所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8、22等数,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不同含义,同时在拨珠子的过程中认识数位“百位”。另外,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经历“估数——数数——拨数——写数、读数”的过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学会读数、写数、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第4课时 谁的红果多
教材第28~29页的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难点:发现比较的规律,并能分析应用。
课件、计数器、小方块。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师:森林里的果子成熟了。瞧,小熊和小猴各采了一些红果串起来。看了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交流汇报。
信息:小熊有21个红果,小猴有18个红果。
问题:小熊和小猴一共有多少个红果?谁的红果多?多几个?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你觉得谁的红果多呢?你是怎么想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究的问题——比较数的大小。
1.谁的红果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师:你认为谁的红果多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选代表汇报。预设以下说法:
生1:我们数数是这样数的:18、19、20、21……21在18的后面,所以21比18大,也就是小熊的红果多。
生2:我是从它们手里拿的红果看出来的,小熊手里的红果有2串(每串有10个)多1个,小猴手里的红果只有1串多8个,所以小熊的红果多。
生3:我知道21个比20个多,而18还不到20,所以21个红果比18个红果多,也就是小熊的红果多。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来比较。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是怎么比较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相应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种比较方法:一是利用数数的经验,顺着数数时,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二是找一个“标准”,即借助中间数比较,把要比较的两个数都去和这个“标准”比较,看够不够。
2.做一做,填一填。(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师: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分别用小方块摆出21和18,比比看谁摆的多;再分别在计数器上拨出21和18,用“>”把这两个数连接起来。
学生同桌合作操作比较,教师巡视指导,再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两种比较方法:一是利用实物模型比较,21个方块比18个方块多出3个,所以21比18大;二是借助计数器比较,21的十位上有2个珠子,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有1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记作21>18。
3.写一写,比一比。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相应的两幅图。师:你能看图完成填空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讨论。点名让学生说想法,教师帮助补充完善。
第一幅图中32<34。32是3个十和2个一,34是3个十和4个一,3个十和3个十同样多,那么看个位,2个一小于4个一,所以32<34。
第二幅图中100>99。数数时100在99的后面,所以100>99。100最高位百位上有1,99的最高位是十位,百位上没有数,所以100>99。
4.看一看,填一填。
课件出示第28页数线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数的顺序上比较、填写,45小于它右边的数,90大于它左边的数,只要求学生填出任意一个数就可以了。
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先写数,再直观比大小。第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谈想法,对有困难的学生可对照数线进行思考,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给出一个即可。第3题采取游戏的形式比较数的大小,要让学生说想法。第4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可让学生先说出每堆石子表示多少再判断,也可引导学生根据圆形石子的数量进行判断,也就是从十位上的数来判断。第5题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了吗?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首先通过比较小熊和小猴谁的红果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比较的欲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再通过操作、交流,为比较数的大小建立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虽然很多学生都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但是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发言完毕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小结和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2第5课时 小小养殖场
教材第30~31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重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课件。
师:同学们,谁去过养殖场或从电视、电影上见过养殖场吗?养殖场里一般有些什么呢?你能说说吗?
生:有很多母鸡、鸭,每天下很多鸡蛋、鸭蛋,有很多小鸡、小鸭,还有很多鹅、兔子、奶牛……
1.说一说,谁多?谁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关养殖场的事情,现在我们就去参观一个养殖场,看看里面有些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请大家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养殖场里有100只鸡,有22只鹅,有92只鸭,还有一些兔子和绵羊。(教师简单板书)
师:你能说说鸡、鸭、鹅的多少情况吗?谁多?谁少?
生1:鸡最多,鹅最少。
生2:鸡比鸭多,也比鹅多;鸭比鸡少,但比鹅多。
生3:鹅比鸡和鸭都少。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但是,鸡有100只,鹅只有22只,鸡比鹅多多了,说“鸡比鹅多”,鸭有92只,鸡比鸭只多几只,也说“鸡比鸭多”,你认为这样说合适吗?
学生交流讨论一下。
师:怎样才能区分鸡比鸭和鸡比鹅多的程度呢?
学生讨论,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说明,并适当板书。
生:鸡和鹅的数量相差很多,鸡比鹅多很多,鹅比鸡少很多。
师:我们可以说“鸡比鹅多得多”,或者说“鹅比鸡少得多”。
生:鸡和鸭的数量相差很小,鸡比鸭多一点儿,鸭比鸡少一点儿。
师:我们可以说“鸡比鸭多一些”,或者说“鸭比鸡少一些”。
小结: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用语言说明两个数的大小的时候,如果两个数相差很多,我们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来描述;如果两个数相差比较少,我们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来描述。
2.猜兔子的只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第二个问题及情境图。师:现在我们来猜一猜这个小小养殖场里有多少只兔子。
模拟对话游戏。教师扮演淘气的角色。如:学生问“是18吗”,老师答“比18多得多”。猜下一个数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26比18多一些,而90和97比18多得多,应该是90和97其中的一个。学生问“是90吗”,教师答“不是”,最后确定是97。引导学生理解“多得多”的意义。
3.猜羊的只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下面问题,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再交流订正,引导学生理解“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和这个数的数量相差不大。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2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少得多”“少一些”“差不多”的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第3题是根据左边罐子里松果的数量猜测右边罐子里松果的个数,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来描述数量的相对大小关系,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学到更多的知识。
“多得多”“多一些”等这些词语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所以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感受大多是模糊的。因此,本课通过“小小养殖场”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多说多议,使学生初步了解“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词语的意义,进而达到会用语言描述的目的。在了解用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差程度后,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判断和选择合适的数据,培养学生理解、判断和识别能力。通过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练习用语言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2第6课时 做个百数表
教材第32~33页的内容。
1.通过填写百数表,进一步体会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以及100以内数的大小。
2.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提高探究的乐趣,发展推理能力。
重点:整理100以内数的顺序,并探索规律。
难点:探索百数表中数的排列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投影仪。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魔方吗?数表中也有许多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其中的秘密,你们敢挑战吗?
1.整理百数表。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课件出示课本未完成的百数表)大家看,1~100这些数字都在这个表格里,但是有很多数字是隐身的,你们能让它们现身吗?
学生在书上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填完后同桌间互相检查,发现问题,互相帮助解决。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填表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都把1~100这100个数填在这个表格中了,这个表格就叫做百数表。
2.探索规律。
师:百数表中有很多数学小秘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1)横着任选两行读一读,看看每行的数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多读几行,用课件动态圈出读的几行)
学生读数,小组内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横着看,每行都有10个数,除第一行外,每行中前九个数十位上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字从左到右依次多1,最右边的一个数是整十数(或一百)。同一行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
(2)竖着任选两列读一读,看看每列的数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多读几列,用课件动态圈出读的几列)
学生读数,小组内交流讨论,师生共同总结规律:竖着看,第一列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第二列个位上的数字都是2,第三列个位上的数字都是3……每列都有10个数,在同一列中,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十位上的数字从上到下依次多1,上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最右边一列中前9个数都是整十数,最后一个数是100。
(3)斜着任选两排读一读,看看每斜排的数有什么特点。(也可以多读几排,用课件动态圈出读的斜排)
学生读数,小组内交流讨论,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斜着看,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斜排上,相邻两个数相差11,除最后一个数100外,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多1。从右上角到左下角的斜排上,相邻两个数相差9,除第1个数10外,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少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多1。
3.应用规律。(想一想,填一填)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下面三个表。
师:这些都是百数表中的一部分,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总结的规律填出来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对于解答有困难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
引导学生交流订正,用投影仪展示解答结果,集体讲评。
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涂色,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感受百数表中的规律。第2题让学生根据已知的门牌号找出规律,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想法和体会。第3题让学生观察数线上的已知数,找出规律再填数,进一步直观体会数的顺序。第4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再与同伴交流,感受百数表中的规律。)
这节课中我们不仅复习巩固了100以内数的顺序,还把这些数整理在百数表中,并找到了表中的一些规律。你们理解这些规律了吗?希望大家可以运用这些规律解决更多的问题。
学生对1~100数的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填出百数表比较容易。百数表是一年级学生形象地认识100以内数的简单规律很好的教学工具,通过从横着、竖着、斜着各选几排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推理能力。
2第7课时 练习二
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
1.理解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巩固数的组成。
2.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巩固数的组成及比较大小的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小棒、小方块、读数器、数字卡片。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有关100以内数的认识。请大家回忆一下,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反馈,教师适当板书:数数、数的组成,读数与写数,数位“百位”,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描述,数的大小比较,认识百数表等。
师:同学们有了这么多收获,真棒!这节课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吧!
第1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图排列特点,可以用课件动态演示10个一圈的过程,体会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体会数的组成。
第2题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一人拨数,另一人写数,再互换角色,可进行多个数的练习。
第3题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先说明图意,再比较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并说明理由。
第4题引导学生先观察每组已有数的排列规律,再按规律填出其他数。
第5题让学生独立连线,巩固数的大小比较。
第6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7题难度较大,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同桌之间你拨我写。
第8题让学生同桌一组用数字卡片摆一摆,把数写出来,再整理所写的数,比较大小,从而得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这节课通过练习,我们复习了有关10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掌握了一些技巧。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今后要更加努力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