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五加与减教案(7份打包)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数学下册五加与减教案(7份打包)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4 21:17:24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小兔请客
教材第49~50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一天,小兔请它的好朋友小猴、小松鼠和小刺猬来家里做客,它拿出一篮子新鲜果子招待朋友们。它们几个一起分享果子,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上面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能接着老师刚才讲的故事往下讲吗?讲完后找找故事中的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接着讲故事,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中看出“每盘有几个果子”。
生1:小兔先端来了3盘果子,又端来了2盘果子。
生2:每盘有10个果子。
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师:提得很好!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答呢?
生:20+30。
师:很好!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能用什么方法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小棒、拨计数器及数的组成的方法算出得数。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全班交流评议,师生共同归纳。
方法一:直接数数法。十个十个地往后数,20,30,40,50。
方法二:借助摆小棒计算。一捆小棒是10根,先摆2捆小棒表示20,再摆3捆小棒表示30。合起来是5捆,一共是50根,所以20+30=50。
方法三:利用计数器计算。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0,加30就在十位上再拨3个珠子,这时十位上有5个珠子,是50,所以20+30=50。
方法四:利用数的组成计算。20是2个十,30是3个十,2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即50,所以20+30=50。
2.还剩下多少个果子?(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中间情境图。师:请大家再接着讲故事。然后像上一题一样,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讲故事,教师适当修饰,增加一些趣味性。如:它们开始分果子了,小刺猬说:“我给来一个表演。”说完,它在盘子里打了个滚,果子都被扎在它身上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小兔肚子都笑痛了。
由此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
生:50-10。
师:下面请大家用计算加法同样的方法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
学生口算或用学具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3.认一认。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结合具体情境介绍并板书。)
 
20 + 30 = 50      
50 
-  10 = 40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各图的意思,再借助摆小棒算出得数,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体会加与减的关系。第2~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第5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出图中信息,再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都掌握了吗?说给大家听听吧。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坐不住,纪律观念还不强,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兔请客”的情境,把几个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计算变得富有趣味,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不是由老师去说、去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第2课时 采松果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松鼠家的松果吃完了。这天,小松鼠和妈妈一起去森林里采松果。(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情境图)过了一会儿,松鼠妈妈说:“我采了25个松果了。”小松鼠数了数自己的松果,说“我采了4个”。然后它们一起把松果背回家了。
1.提出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画,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回答。
生1: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教师作出肯定评价,并引导学生理解第2和第3个问题实质上是一样的。
2.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列出算式吗?(加法,25+4)请大家拿出小棒和计数器,试着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自主动手摆小棒、拨计数器,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集体评议。
方法一:直接数数法。从25开始一个一个地往后数4个数,26,27,28,29,所以25+4=29。
方法二:借助摆小棒计算。先捆2捆零5根小棒表示25,再摆4根小棒,合起来是2捆零9根,即29,所以25+4=29。
方法三:借助计数器计算。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25,加4就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这时十位上是2个珠子,个位上是9个珠子,表示29,所以25+4=29。
方法四:利用数的组成计算。25是2个十和5个一,4是4个一,5个一和4个一合起来是9个一,再和2个十合起来是29,所以25+4=29。
3.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减法,25-4)请大家用计算加法同样的方法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
学生自主口算或用学具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汇报,由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教师做补充、规范。
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第2~4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及时纠错,巩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找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初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写算式。)
这节课上,同学们能自己总结计算方法了,真了不起!希望下一节课大家继续努力。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算法时,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设置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以及动手操作活动,如说一说、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第3课时 青蛙吃虫子
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大家还记得这些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吗?
师生一起回忆:数数法、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1.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境图。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小故事吗?再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看图讲故事,提出问题。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
生2: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虫子?
……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虫子?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利用前两节课所学的计算方法试着计算。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适当补充。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先在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这时十位上是8个珠子,个位上是6个珠子,表示86。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再来提一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2.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多少只虫子?(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56-30)该怎样计算?(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各自的算法,鼓励方法的多样化。)
3.算一算,说一说。
课件出示第53页下面算式。师:请大家借助小棒或计数器计算第一组算式。谁能说一说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再利用学具说明算理。教师引导学生明确20和2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20中的“2”表示2个十,所以这个“2”要与十位上的数相加;2表示2个一,所以这个“2”要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师:请大家先口算出第二组算式的得数,再利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如果有学生出错,请其他同学帮忙检查错在哪,为什么错了。再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帮助学生再次经历借助具体情境、学具、数线图得到结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算理。第4题可采取口答接力的形式进行,巩固算法。第5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列式计算。第6题先让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完成,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和同桌分享一下吧。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青蛙吃虫子”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棒、计数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第4课时 拔萝卜
教材第55~56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认识竖式,学会用竖式进行加法运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情境图。师:今天,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起在山坡上拔萝卜。它们展开了比赛,拔呀拔呀,终于拔完了。虽然都累得脸红扑扑的,但它们都很开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
生2: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23。
师:这里的两个数都不是整十数,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用前面学过的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尝试计算,再全班交流算法。
生1:(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36;加23,就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再拨2个珠子,个位上再拨3个珠子,这时计数器的十位上是5个珠子,个位上是9个珠子,就是59。即30+20=50,6+3=9,50+9=59。
生2:(摆小棒)先摆3捆零6根小棒表示36,再摆2捆零3根小棒表示23。3捆6根和2捆合起来是5捆零6根,再和之前剩下的3根合起来,一共是5捆零9根,即59根小棒。36+20=56,56+3=59,即一共拔了59个萝卜。
2.认一认,算一算。(学习用竖式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算法进行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都算得很好。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另一种计算方法——列竖式计算。
教师边写竖式边介绍:




3
6

2
3
9
  




3
6

2
3
5
9
 先把两个加数写成两行(与横式不同),从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计算中,我们知道了个位应与个位相加,十位应与十位相加,所以写两个加数时要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前面,再在第二个数的下面画一条横线。先算个位,6加3等于9,“9”要对齐个位上的数,写在横线的下面。再算十位,3加2等于5,“5”要对齐十位上的数,写在横线的下面。
3.用竖式计算。
师:请大家在书上计算第55页下面的3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指定3名同学上台板演,全班集体订正。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1题再次让学生经历借助学具得到结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算理。第3题指定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讲评。第2、4、5题通过看图解决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在巩固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本节课通过“拔萝卜”的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当列出算式后,教师先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算出得数,并从实际操作中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然后引出本节课新的算法——用竖式计算,与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操作经历相结合,使学生明白竖式计算中“相同数位要对齐”的算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发展了多向思维能力。
2第5课时 收玉米
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多种算法。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今天,笑笑和淘气一起在玉米地里收玉米。笑笑说:“我们比一比,看谁收的玉米多。”淘气说:“比就比。”同学们猜一猜,他俩谁收的玉米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情境图)
1.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呢?(学生表现得很兴奋)
生1:笑笑收了42个玉米,淘气收了57个玉米。
生2:笑笑比淘气收的少,淘气比笑笑收的多。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肯定,从中选出本课中“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个玉米”的问题。
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你会列式吗?
生:用减法,列式为57-42。
师:这两个数都不是整十数,同学们知道怎样计算吗?
学生交流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1:(摆小棒)先摆5捆零7根小棒表示57,减去42,可以先从57根中拿走4捆即40根,57-40=17,再从17根中拿走2根,还剩17-2=15(根)。
生2:(拨计数器)先在十位上拨5个珠子,在个位上拨7个珠子,表示57,减去42,就从十位上拨走4个珠子,即50-40=10,从个位上拨走2个珠子,即7-2=5,这时,十位上还有1个珠子,个位上还有5个珠子,即是10+5=15。
2.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想一想,填一填。(用竖式计算减法)
师:同学们算很很对,说得也很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算法——列竖式计算,今天学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也能用这种方法计算,一起来看看吧。
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竖式运算,同时让学生对照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说明为什么要把相同数对齐。对于减的时候是从个位开始减还是从十位开始减,这里还没有明显的优越性,教师可以提倡从个位开始减,至于为什么要先从个位减,在后面学习退位减法时再讨论。
指名板演:




5
7

4
2
\x(5)
)    

3.说一说,错在哪里?
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下面三个竖式。让学生先观察,指出错在哪里,再指定学生板演改错,其余学生独立在课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师:这里计算时对错数位、把加法当成减法计算、把减法当成加法计算或者混算,都是用竖式计算时常见的错误,大家计算时一定要仔细哦!
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操作拨计数器,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第3题指定学生回答。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再指定学生板演,巩固算法。第2、5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出算式并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你们又学会了什么新知识?
这节课以两个孩子收玉米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放手让学生参与探究算法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最后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学习的快乐。
2第6课时 回收废品
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运算过程中,借助小棒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并熟练运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课件、小棒、空的矿泉水瓶、旧塑料袋。
(出示空的矿泉水瓶、旧塑料袋)师:这些是什么?你们用过吗?用过之后你是怎么处理的?
(课件出示从公园里拍摄的干净的和被污染的照片)师:这是老师前几天特意去公园拍摄的,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游客们留下了很多废品。
师:(指着被污染的公园的照片)大家喜欢这样的公园吗?为什么?
生:不喜欢。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废品和垃圾。
师:对这样的废品,我们可以怎样处理呢?
生:回收。
师:很好。回收是个好办法,对回收的废品有的还能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处理。这不,小林、小红、小青已经行动了,我们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情境图)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在回收废品过程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指派代表汇报。
生1:小林收集了13个瓶子,小红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小青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生2:小红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生3:小青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该怎样解答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解决吧。
2.小红收集了多少个瓶子?(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师:要求小红收集了多少个瓶子,需要用哪几个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解答?
学生分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汇报。
生1:(摆小棒)用1根小棒表示1个瓶子,先摆13根小棒表示小林收集的瓶子数,再摆3根就是小红收集的瓶子数,是16个。
生2:(画圈)先画13个圈表示小林收集的瓶子数,小红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所以在13个圈的基础上再画3个圈就是小红收集的瓶子数,一共16个圈就是16个瓶子。
师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多几就加上几。
3.小青收集了多少个瓶子?(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师:小青收集的瓶子数与谁有关?你会列算式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小林收集了13个瓶子,小青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与小林有关,列式为13-4。
师:你能用摆小棒和画图的方法求出小青收集的瓶子数吗?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派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少几就减去几。
师:通过这三个小朋友的努力,公园变漂亮了许多,而且环境也得到了保护,他们可真了不起。同学们,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争当环保小卫士。
完成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1~4题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组织交流,帮助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学具得到结果的过程,理解生活中“求比一个数大(少)几”的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以巩固算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希望你能把今天的收获运用到生活中,并转告你的家人和朋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家一起行动,保护我们共同家园。
本节课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原理,设计了一系列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用生活中的“回收废品”的情境引入新知,不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还使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的含义,利用生活经验与实际操作,把它与加减法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第7课时 练习三
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重点: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小棒、计数器。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两位数的计算,你们还记得这些计算的方法吗?谁能说说看?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数数法、借助摆小棒计算、借助计数器计算、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吧。
第1、3题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口答,再借助小棒或计数器摆一摆、拨一拨来验证。
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数线图中的意思,再列式计算。
第4、7题先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再指定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独立完成,再用课件动态演示连线结果,让学生核对。
第6题可以通过计算出得数来比较,再观察左右两式的关系,验证自己的结果;也可以鼓励学生直接通过观察左右两式的关系来进行比较。
第8题先让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解答课本提出的问题,然后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第10题是开放题,先让学生写出几个得数是37的加减法算式,然后换一个数作为得数写算式,练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11题让学生说说“一套”是什么意思,再小组合作交流,看有几套方案。
第12题用课件出示题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引导学生去推理、思考。本题比较开放,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第13题让学生先做每组前三题,再小组交流,找找有什么规律,然后填写后面的五个算式,以此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填完后再整体观察规律,体会算式的“神奇”之处。最后引导学生明白第二组算式与第一组算式是逆运算的关系。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是不是更加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