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礼记》二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走近作品
作者简介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戴圣,字次君,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经郑玄作注后开创“小戴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 ________,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儒
仪 礼
儒 家
仪礼
周礼
小戴礼记
孔子和弟子
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
作品简介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
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虽有嘉肴
示标引学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yáo
qiǎng
yuè
xiào
zhǎng
字词积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整体感知
扣标合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美味的肉食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好处
所以
困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表示推测的语气词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问题探究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引用论证,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 说明,深化主旨。引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怎样论述论点?
先用类比的方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再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观点。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之间是主从关系。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小 结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验标促学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学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人不知而不愠
不知其善也
了解,理解
知道
知
一词多义
A.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其此之谓乎?
(判断句,“也”表判断)
(倒装句,宾语“之”前置)
特殊句式
大道之行也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文言文重要字词,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示标引学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jǔ
mù
guān
fèn
wù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讲信修睦。
行:施行。
与:通“举”推举,选拔。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指品德高尚
培养
指才干出众。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a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b名词,父母。
子: a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b名词,子女。
译: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终:终其天年。
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用:用处。
长:成长。
……的人
3、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译:男子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恶:厌恶,憎恶。
译: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闭塞
是:代词,这。
译:因此,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贼:指害人。
乱:指造反。
全文可分三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1、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概括《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扣标合学
1、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
2、用自己的话概括《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所长,矜、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行大道
4、《礼记》中拿现实社会与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以鼓舞人心(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语句是: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讨论探究:“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从“世外桃源”描写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感受到“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的幸福生活。“世外桃源”就是艺术地具体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
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如洪秀全、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林觉民等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谈谈他们的故事如何?
拓展延伸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饱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地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
民族、民生、民权
——孙中山
验标促学
《补充习题》中《礼记》P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