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 必修一1.1《沁园春-长沙》课件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必修一1.1《沁园春-长沙》课件4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4 10: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长沙
1品味词的意象,领会词的意境。
2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 负,体会伟人意境高远气势磅礴的诗歌风格。
3 朗诵诗歌,把握基调
学习目标
立 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四十年代的毛泽东
返回
五十年代的毛泽东
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
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
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
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 全国十几个省蔓延开来。
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
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并创立了
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
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
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
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
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阎恒
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
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结构:
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片(阕)。上片侧重写景,由景生情。下片回忆往事,巧妙作答。
二、 关于词的常识
词,又名“长短句”、 “曲子词” “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 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三 整体感知
朗读,要注意节奏。
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注音:
舸 怅 携 稠
茂 遒 遏

chàng
xié
chóu
mào
qiú
è
四、品读全词,主动探讨:
1、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请你用最简练的词语给这一幅画加一个小标题。
2、通过这画面,你觉得词人(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是怎样的?为什么?

湘江秋景图。
慷慨激昂、积极进取。
景色明丽,万物竞争,其实正是词人
内心世界的反映。
回忆往昔,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3、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各是怎么描写的?
4、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
思考
5、那些字用的十分传神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
竞自由 。
静态景物
动态景物
远眺

仰视
近观

俯瞰
写景:富有变化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 卢延让《苦吟》
前峰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闲?)竹房。
--唐 任藩
注重炼字
“染”字描写出了枫林仿佛人工
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争”字描写出了江面上千帆
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写出了雄鹰矫健有力搏击
长空的雄姿.
“翔”表现了鱼儿在水中自如
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记叙与描写为主,用自己的话描述出上阕的意境来。
  提示:什么时间、地点、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描述意境
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提出: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
描述意境: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上片:
   写景提出 谁主沉浮?
品读下片,积极探讨:
5、上片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片怎样回答的?
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者形象巧妙地回答这个问题。
忆往昔,携来百侣曾游,(度过了)(稠)许多峥嵘岁月。
7、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有何深意?
8、上下两片中都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分别是哪个字,各管到哪里?
下片是“忆”字,它一直管到结尾。
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上片是“看”字,它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9、如果说上片侧重写景,那么下片侧重什么?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通过回忆往昔不平凡的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且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下阕写人,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形象?
讨论
年青、有朝气、有才华,
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
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
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下阕:
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追忆
感怀
忆当年革命盛景
感往昔壮 志豪情
“意象”简释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五、赏析意象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火红的枫林
动态:争流的百舸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景与情
“江山”指代——
“激扬文字”——
国家大事
“激扬”是“激浊扬清”的省略。
抨击坏人坏事,
奖励好人好事。
“粪土”——
名词用做意动,“把……当作粪土”。
“万户侯”——
当时的反动军阀
解释词语


时间、地点、
特定的环境
(前三句)
湘江秋景图






静景
(色)
动景
远景
近景
红染碧争击翔
仰视
俯视
六、归纳


百侣曾游
忆往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粪土万户侯
曾记否
中流击水
设问 结 尾,
回答“ 谁主
沉浮”:投身
革命, 急流
勇进, 担负
大任。

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列举分析所学课文中的“秋”包含的情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冥》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虞美人 》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郁达夫《故都的秋》

联想比较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出风华正茂
的同学少年身上有哪种可贵的品质?
议一议
——关心时事,以天下为己任。
古代腐儒: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赵匡胤《咏月》: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朱元璋 :天如罗帐地如毡,日月星辰陪我眠。一夜不敢伸足睡,惟恐蹬倒太行山。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贯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洪秀全狂气十足:一张天榜蔑古贤,文王武王皆是犬。屈指盘古迄明世,风流数我洪秀全。
诗歌链接
  历史上凡是成为开国创业帝王的,应该说都是胸有大志(也可以说是有野心)的人物。这些志向高远的的人物题笔赋诗之际,他们的抱负、理想、宏愿就很自然地流露笔端。因为他们心怀大志,所以其诗作也不同于一般的诗词创作。他们的诗作都有自己强烈的独特的特点。有些诗虽然技巧欠佳,有粗率之嫌,但却境界开阔,质朴可爱;有些诗虽然写得婉转悲凉,但却自有一股慷慨壮建之气潜伏于内。
上阕 写景 描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之秋景
下阕 抒情 抒发革命青年之豪情壮志。
王国维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小结

主 题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语言极富表现力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
“击”字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飞”字则体现不出
这种气势。
2、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
“翔”字本用在鸟类上,用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快;“游”字则很常见。
3、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
“竞”字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七、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