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表达家国情怀的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请同学们从诗题人手,猜一猜古诗的内容。
《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出塞》《示儿》……
唐代诗人王昌龄、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
朗读古诗,指导生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从军行
长云
终不还
五千仞
泪尽
行
xíng
háng
(行家)(行业)
(行礼)(行李)
长
cháng
zhǎng
(长度)(长短)
(长幼有序)
还
huán
(归还)
hái
(还是)
尽
jǐn
jìn
(尽管)
(尽心尽力)
xíng
cháng
huán
rèn
jìn
青海
雪山
玉门关
楼兰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黄河
华山
虚指的写法,有夸张的表达效果
仞
岳
摩
遗
rèn
yuè
mó
yí
左右
结构
仞
半包围
结构
摩
遗
上下
结构
岳
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古关名,地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西域古国名,这里繁殖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诗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很高
碰到天,形容很高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风沙,这里指金政权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诗意】
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
《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王昌龄用这几个
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图,
你在这幅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荒凉、孤寂、压抑……
体会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这样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华山
黄河
夸
张
热
爱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描绘了一幅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华山耸入云霄的画面
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有感情的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想象描绘的画面。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磨破的意思
《从军行》的后两句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浑然不顾,依然勇往直前。
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壮誓言?从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感情?
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誓言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对戍边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悲愤、失望……
这种悲愤、失望的心情,是遗民的,还是诗人自己的?
诗人此时是身在南方的,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
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你有怎样的体会?
有王师保家卫国,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诗人的忧国忧民。
王昌龄对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陆游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尝试背诵、默写。
尝试背诵、默写古诗
通过两位诗人的描绘,我们感受到了以身报国的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期盼。
板书设计
从军行
环境:恶劣
戍边将士: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环境:恶劣
遗民:悲愤、失望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走近诗人,导入新课
从题目人手,猜猜诗的内容
这首诗写了作者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的情况。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
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在听闻叛乱被平定的消息、知道自己可以还乡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诗。
这样的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háng
裳
cháng(霓裳)
shɑng(下裳)
涕
巫
蓟
涕
裳
襄
巫
cháng
jì
tì
xiāng
wū
借助注释,粗知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泛指唐朝蓟州背部地区
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回头看
妻子和孩子
指春天
这首诗写了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
后欣喜若狂,急于返乡。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意】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特别激动
动作随意,表现诗人的开心、激动
关键词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大白天就开始唱歌、喝酒,喜形于色
“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诗人已经“还乡”了吗?这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诗人还没有还乡,这句诗是说正好和春天作伴一起返乡
,表达了作者愉快、轻松的心情。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表现诗人的喜悦与急切
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诗人返回家乡的路线
这两句诗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这两句诗给人的感觉是诗人很快就能到家了,表明诗人的心情十分兴奋、迫切。
展开想象说一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
(1)“被叛军占领的蓟北收复了!”猛一听到这个好消息,想到马上可以还乡,过上安定的生活,我的内心
(2)在这大好的日子里,我得
(3)想象着“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情景,我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