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揭题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走近作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读生字词
篝火 澄澈 莱芒湖 风光旖旎 烟波浩渺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gōu
chéng
chè
lái
yī
ní
miǎo
yín
qǐng
é
燕
yàn
yān
(燕子)
(燕园)
例:在燕( yān )园的檐下,住着不少燕( yàn )子。
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
抒发了哪些情感。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
小时候 在场院上数星星 古柳下点篝火 坑边望月
离开故乡后 在各地望月
抓住“小时候”“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现在年事已高”表时间的词组或者短句,抓住表地点的词语或者词组,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梳理课文。
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默读第2- 4自然段,想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但也颇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典型事例
童年生活充满快乐,令人留恋
作者借一些典型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默读课文第5、第6自然段,注意转折词“但是”“然而”前后内容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芦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读对比部分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异乡的月亮
故乡的月亮
对比
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作者先写了自己在异乡看月亮的感受,再写自己对故乡月亮的感情。这样对比,衬托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作者写自己在异乡看月,花了很多的笔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
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样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
感到作者心中充满了喜爱之情,故乡的月亮在他笔下显得特别可爱。
“小月亮”这称呼,直抒胸臆,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直抒胸臆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思乡的诗文,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场院上数星星
古柳下点篝火
小时候
小时候
坑边望月
各地望月
典型事例
对比
直抒胸臆
思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