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3 8、7加几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3 8、7加几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3 08: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7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熟练地口算8、7加几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9+5=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计算,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我会算,课件出示:9+5= 9+4= 9+7= 9+9=
9+2= 9+8= 9+3= 9+6=
你们是怎么想的?
3.8和( )合成10; 7和( )合成10.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一是对旧知的巩固;二是为新知识做铺垫。)
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2。
1、学校扩充鼓号队,买来一些小号(课件:出示例2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有什么好方法算呢?同桌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和同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摆小棒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1)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2)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3)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算的又对又快呢?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8+7=,因为8和2可以合成10,那先把7分成2和5,再算8+2=10,最后算10+5=15.
有不同的算法吗?
(2)8+7=,因为7和3可以合成10,那先把8分成5和3,再算7+3=10,最后算10+5=15.
6、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数先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数;一个是拆大数,一个是拆小数。)
学生在交流第(2)、(3)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棒移动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两种认知水平:第(1)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2)、(3)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凑十”两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都是把一个数先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数。
7、试一试:7+9,说说你想怎么算。
(设计意图:在探索7+9的算法时,先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算显得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发展他们的计算策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教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请学生根据每道题的填空过程说说计算的方法。
教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从中体会计算方法。
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先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算出得数?
教材“想想做做”第5题。
两人一组,我出题,你算出得数(两人交换出题)。
(设计意图:通过第1、2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第3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说清楚计算过程,有利于帮助他们根据题目的特点来合理选择算法,促使学生去主动优化算法。组织学生游戏,在活动中进行8、7加几的练习,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加深了他们对算法的理解。)
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8加几和7加几的加法;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又对又快;总结出8、7加几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8、7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