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课件三课时(3份PPT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出师表》课件三课时(3份PPT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3 12:42:41

内容文字预览

(共50张PPT)
出师表
马寅初初级中学
钱雯
诸葛亮
白帝城托孤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禅(shàn)
出师表
诸葛亮
写作背景: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他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临出发前上书,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这就是《出师表》。
文体介绍:表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章奏、表、议四个小类。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感受作者情感。
听读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疲弊(

陛下(

恢弘(

妄自菲(
)薄(

以塞(

驽钝(

陟(
)罚臧(
)否(

裨(
)补阙(
)漏



hóng
fěi


zhì
Zāng

quē


郭攸(
)之
费祎(

行(
)阵和睦
长(
)史
猥(
)自
夙(
)夜忧叹
以彰其咎(

咨诹(

以遗陛下(

斟(
)酌(
)损益
yōu

háng
zhǎng
wěi

jiù
zōu
wèi
zhēn
zhuó
攘(
)除
rǎng
疏通文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指刘备
创业: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中道:中途,半路
崩殂:指帝王之死
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诚:确实,实在
秋:时候
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内:朝廷
外:这里指疆场
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礼遇
报:报答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陛:宫殿的台阶
宜:应当
开张:扩大
以: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下的美德
恢弘:发扬,扩展
妄自菲薄:随意的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失义:不合道理
以:以致
塞:堵塞,阻隔

先帝创建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在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确实是到了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境上舍身作战,原来(他们)是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答它给陛下。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扩大有抱负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文意分析
1、分析当时形势??
客观上的不利条件和主观上的有利条件
2、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
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指皇宫中
府中:指丞相府中
俱为一体:都是一个整体。意即
内廷外府要协同一致。为:是
陟:提拔,晋升
臧否;赞扬和批评
异同:这里指不同
奸:奸邪事情
为:做,行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论:评判
刑:罚
以:来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清明地治理
偏私;偏袒,徇私情

皇宫中的侍臣和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的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员来判定他们应该受罚或者受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偏袒有私心,使得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文意分析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
严明赏罚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
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志虑;志向和思虑
是以;因此
简拔;选拔
遗:给予
愚:我,谦称
悉:全,都
以:拿,把
咨:询问
必:一定
裨补:弥补
阙漏:缺失疏漏
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收到更好的效果。
文意分析
诸葛亮就宫中之事做出安排,推荐贤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
和睦,优劣得所。
性行:性情品行
淑:善
均;公正,公平
督:武官名,负责统领都城的军卫部队
营:军营
行阵:队伍,部队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在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拿来问问他,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将士中才能高的差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文意分析
诸葛亮就营中之事做出安排,推荐良将向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亲近
远:疏远
先汉:西汉
所以:这里表示原因
兴隆:昌盛
后汉:指东汉
倾颓:衰败
痛恨:痛心,遗憾
于:对
桓,灵:东汉的桓帝刘志与灵帝刘宏
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政治腐败
尚书,长(zhang)史,参军:
均为古代官名
悉:全
贞良死节: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
计日而待:计算着日子来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
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善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文意分析
从历史经验角度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并继续荐贤。


这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自己的三条建议,即:
开张圣听
赏罚严明
亲贤远佞
当堂检测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赋、说、铭、表等都是古代文体,表是古代臣下向上级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书,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C.A。“社”是谷神,“稷”是士地神,现代文化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
D.《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答案;B
考点:文体-表,序,「送东阳马生序」,文学常识-社稷,桑梓,庙堂,
「论语」
解析;A项,上级应改为帝王。
C项,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
D项,孔子所著应改为孔子弟子
及后人编撰整理而成
当场检测
1.创业的意思为(

A创立一个新国家
B建立战功
C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
D指打胜仗
2.文章从先帝说起的作用不包括(

A痛惜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
B告诫后主先帝大业不可废
C追念先帝功业,表达忠爱之情
D表达对刘备未建成功业的无奈与失望
C
D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

A中道崩殂:指人死亡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
C然侍卫之臣不屑于内:然而,但是
D盖追先帝之殊遇:追念
A
当堂测验
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严罚分明
B轻徭少税
C广开言路
D亲贤远佞
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性行淑均:善
B痛恨于桓,灵也:形容极度讨厌
C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衰败
D汉室之隆:兴盛
B
B
当堂检测
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提拔,晋升
B不宜异同:相同或不同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D不宜偏私:偏袒,徇私情
B
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出师表
诸葛亮
第二课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称
躬:亲自
于:在
苟全:姑且保全
闻达:有名望,显贵
以:因为
卑鄙: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
猥:辱。谦辞。
枉屈:屈尊就卑
以:拿
感激:感奋激发
遂;于是
许;应允,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值:遇到
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汉献帝建安13年,刘备在当阳长坂
坡被曹操打败
尔来:自那时以来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世低微、见识短浅,
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拿当今的国家大事来问我,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奋,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
寄:托付
以:把
以:这里表示时间界限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不效:没有效果
以;以致
明:英明,知人之明
泸:水名
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
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兵甲;武器军备
奖:鼓励
北;名做状,向北
庶:表示期望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里
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跑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攘除:排除,铲除
旧都:原来的都城,指洛阳
所以:用来......的
报:报答
而:表并列
职分:职责和本分
斟酌;考虑可否
损;损害
益;好处
则;那么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
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
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
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
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
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愿;希望
效:功效
效:实现
治;惩处
告;祭告
兴德:发扬圣德
责:责备,处罚
慢;怠慢,疏忽
彰其咎:结识他们的过失
谋;谋划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诹:询问
察纳:明察采纳
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遗诏:君王临死前发布的命令
胜;禁得住
临;面对
涕零:流泪,落泪,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是谦辞,
表示自己可能会失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
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
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
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
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重点字词小结
一词多义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ei,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yi,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动词,效果、成功)
讨贼兴复之效(名词,功效)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议论)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形容词,清明)

以伤先帝之明(形容词,英明、圣明)

受任于败军之际(动词,任用、委任)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名词,责任、职责)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介词,在)
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转折连词,然而,可是
然后施行(指示代词,这样)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副词,将要)
临表涕零(动词,面对)
通假字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同“拣”,挑选、选择的意思
2必能裨补阙漏:“阙”同“缺”,缺失,疏漏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同“又”,表余数
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候。今义:
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
营业或一天中第一次成交。)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古义:偏义复词,文中指不同。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
示因果关系。)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6)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7)猥自枉屈(古义:辱,谦辞。今义:卑鄙下流。
(8)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
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庶竭驽钝(古义:表示期望。今义:众多。)
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动词用作名词,功效
3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
4亲小人,远贤臣:形容词用作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5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疏忽良实
6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7有所广益:形容词用作动词,启发和帮助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
才能低的人
8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9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
10北定中原: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当堂检测
下列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
B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
人物与主题
赏析
第三节
探究
文章开篇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和有利条件有何作用?
文章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入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就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探究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弧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是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请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探究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面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知识总结
第三节
文意小结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文中诸葛亮要刘禅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3、《出师表》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
4、具体地说,文章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5、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6、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7、《出师表》全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
成语累积
出自本文的成语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
奉承的小人。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
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
不着头绪。
謝謝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主管;
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卓越的
军事家,政治家。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
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
爱戴。234年,病死军中。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戒
子书」等。
探究
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
亲贤远佞
因为大汉之所以建立并兴旺发达,在于亲近贤臣,而之所以没落倾颓,
就在于后来任用宦官。即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共22张PPT)
出师表
诸葛亮
第二课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布衣:平民的代称
躬:亲自
于:在
苟全:姑且保全
闻达:有名望,显贵
以:因为
卑鄙: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
猥:辱。谦辞。
枉屈:屈尊就卑
以:拿
感激:感奋激发
遂;于是
许;应允,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值:遇到
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
汉献帝建安13年,刘备在当阳长坂
坡被曹操打败
尔来:自那时以来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世低微、见识短浅,
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拿当今的国家大事来问我,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奋,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文意分析
叙写自己二十一年的遭际,历数先帝之殊遇及三顾茅庐之恩。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故:因此,所以
寄:托付
以:把
以:这里表示时间界限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不效:没有效果
以;以致
明:英明,知人之明
泸:水名
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
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兵甲;武器军备
奖:鼓励
北;名做状,向北
庶:表示期望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里
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劣马,跑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攘除:排除,铲除
旧都:原来的都城,指洛阳
所以:用来......的
报:报答
而:表并列
职分:职责和本分
斟酌;考虑可否
损;损害
益;好处
则;那么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
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
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
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文意分析
追忆白帝托孤,进而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
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
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愿;希望
效:功效
效:实现
治;惩处
告;祭告
兴德:发扬圣德
责:责备,处罚
慢;怠慢,疏忽
彰其咎:结识他们的过失
谋;谋划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方法
诹:询问
察纳:明察采纳
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遗诏:君王临死前发布的命令
胜;禁得住
临;面对
涕零:流泪,落泪,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是谦辞,
表示自己可能会失言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
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
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
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现在即将远
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文意分析
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表达即将远离的心情,抒发了对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出师表》
文言知识点小结
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和词类活用的现象。
古今异义

古义:时刻
危急存亡之秋。
今义:秋季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布衣
古义:平民
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开张
古义:扩大
诚宜开张圣听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文言积累
所以
古义:表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
今义:表结果
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
由是感激
今义:衷心感谢

古义:眼泪
临表涕零
今义:鼻涕
文言积累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功效
实现,完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文言积累
感奋激发
感谢

中道崩殂
咨诹善道

道理
以光先帝遗德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留
给予
由是感激
臣不胜受恩感激
一词多义


遗留
给予
以光先帝遗德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文言积累
评判
议论

俱为一体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众议举宠为督


做,担任
若无兴德之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没有
不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进尽忠言


转折连词,却
连词,表修饰
文言积累
动词,效忠
形容词,忠诚的

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实行
品德
行伍,部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可计日而待也”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以光先帝遗德
(4)以塞忠谏之路也
(5)受命以来
(6)愚以为宫中之事
(7)咨臣以当世之事
(8)许先帝以驱驰

介词,把
介词,因为
目的连词,来,用来
连词,表结果,以致
连词,表时间
认为
介词,拿

文言积累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欲报之于陛下也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4)受任于败军之际
(5)还于旧都

介词,在
介词,给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到
文言积累
(1)以光先帝遗德
(2)恢弘志士之气
(3)此皆良实
(4)亲贤臣,远小人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展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文言积累
词类活用
(1)攘除奸凶
(2)优劣得所
(3)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深入不毛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诈凶恶的人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名词用为动词,长草。
文言积累
作业
1.整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诸葛亮生平。(共19张PPT)
人物与主题
赏析
第三课时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在第七自然段中,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都做了哪些准备?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表明自己对君主的忠诚,希望后主能亲近贤臣,励精图治,奋发有为,
六、七两段的记叙是紧承第五段而来的.
六、七自然段和前五段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七、八自然段中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⑴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⑵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八段中
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⑴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⑵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猜想一下,诸葛亮为何流泪呢?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
请你来说说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208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蜀汉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死于军中,谥号忠武侯。诸葛亮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正议》等篇。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年谱
公元181年: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5岁: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
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佐刘备。
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
行丞相事。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50岁:蜀建兴8年。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颌。
诸葛亮死后29年,刘禅反缚自己的双手,出城投降。蜀国灭亡。
探究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弧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是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请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
贤相的典范
忠臣的楷模
民族智慧的化身
修身立志的榜样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探究
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面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知识总结
文意小结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文中诸葛亮要刘禅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3、《出师表》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
4、具体地说,文章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5、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6、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7、《出师表》全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点内容,即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表文开头说的“先帝遗德”,末尾说的“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
成语累积
出自本文的成语
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
奉承的小人。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
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
不着头绪。
作业
1.积累文中四字短语
2.完成练习(群里发文件)
3.课外阅读《诸葛亮传》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