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无不彰显了诸子文章的魅力与风采。之所以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其一是流派众多,面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解明,卓异不凡。其二从各家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ロ同声,面是各不相同,充满了先贤卓绝的智慧。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积极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亲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而墨子则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兼爱》作为墨子核心思想的体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高中生认识当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学习墨家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的深刻洞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父子相损、兄弟相亏等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兼爱思想来纠正错误的做法,让国君亲身示范,推广兼爱思想,则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美好理想。而通过学习本文,也能使更学生深入了解墨子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学情分析
《兼爱》突出展现了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同时也是墨子社会伦理思想的集中展现,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高中生掌握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进一步了解墨子其人其事,进而探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当代所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鉴于高二的学生已经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言知识,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紧紧抓住“兼爱”来解决,授课时设计三个问题贯穿全文:何谓兼爱、如何施行兼爱、实施兼爱后的意义。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而在处理难字词、特殊句式时,则采用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最后通过学习此文,达到体悟先贤朴素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思考,这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则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运用课堂所学去思考身边的问题,为什么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什么偷猎行为屡禁不止?为什么国家纷争不断甚至大动干戈?为什么现代人与人之间如此隔膜等等问题,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思想受到触动,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师生在课上都能有所思有所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这才是一堂课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理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
1、积累文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情感目标
:
1、引导高中生体会兼爱思想内涵,思考其对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墨子学说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3、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兼爱的思想内涵
掌握重点实词及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
介绍“兼爱”提出的社会背景。战国初年,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纷争,社会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基于此,墨子提出了
“兼爱”思想,并且作为其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
“兼爱”是以利己为出发点,“兼爱”思想是利己行为动机和利他行为准则的结合,本质便是调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协调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段,强调重点字、句,疏通文意,理解“兼爱”的思想内容。
(1)重点字词
家
篡
贼
执
劫
侮
敖
欺
誉
惠忠
慈孝
和调
祸篡怨恨
(2)内容
君臣
父子
兄弟
人人相爱
2.如何实现“兼爱”?
(1)晋文公好恶衣
恶
牂
羊
韦
践
说
(2)楚王好细要
要
节
带
比
胁息
期年
黧黑
晋文公好恶衣
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楚灵王好细要
(举例论证)
兼爱可以施行
3.施行兼爱的结果:天下大治
三、联系现实,拓展探究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四、板书设计
兼爱
天下大治
五、课后作业
将课堂讨论的成果进行梳理,结合自己的理解整理为一篇随笔,写出“兼爱”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