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堂训练
选择题
1.“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黄袍加身”是有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A.唐朝
B.北宋
C.隋朝
D.西汉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图中的主角是( )
石守信???B.赵匡胤???
C.赵构????D.阿骨打
3、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
A、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5.
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B.
说明宋朝对军队十分不重视
C.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
D.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6.“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
A.刘邦
B.李渊
C.赵匡胤
D.杨坚
7.在宋代,相当部分的官员来自(
)
A.地方官推举
B.战功卓著者
C.科举中试者
D.用钱买官者
8.假如你想在《资治通鉴》中查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不可能查到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全国?????????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D.三顾茅庐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10、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来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
?A.嬴政????
B.刘邦??
??C.杨坚???
?D.赵匡胤
11.
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
)
A.
隋朝
宋朝
B.
隋朝
汉朝
C.
宋朝
清朝
D.
隋朝
元朝
12.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的风气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13.宋朝时在地方设置“转运使”一官职,其主要职责是(
)
A.为都城运送粮食
B.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为皇室采办衣物
D.为皇帝搜罗民间珍宝
14.学习历史,不可忽视教材附录中的“大事年表”。查阅“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公元96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应是( )
A.北宋建立??B.元昊建立西夏?C.元灭南宋??D.金灭北宋
15.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西周????B.唐朝????C.宋朝????D.明朝
1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17.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
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
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8.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股之臣。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
C.扩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把宰相一分为三
19.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和南方地区
20.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除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权力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桥兵变》
材料二
宋朝宰相赵普建议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权力,说:“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发动陈桥兵变的是谁?被夺取政权的是哪朝?
(2)按照赵普的建议,宋太祖演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一历史故事?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按照赵普的建议采取了哪些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宋代科举考试图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2)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相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材料二:《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吏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
请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包拯在担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时分别掌管什么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举措有什么作用?
答案
1-5BBCAB
6-10CCBDD
11-15ABBAC
16-20BDACD
(1)赵匡胤。后周。
“杯酒释兵权”。看法一:宋太祖在分裂割据中夺得政权,深感兵权的重要,为了巩固统治,必须遏制兵权,防止分裂。“杯酒释兵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的稳定。看法二:宋太祖疑心实在太重,对功臣采取了排斥措施,可见封建君主的独裁。(看法多元,言之成理即可)
措施:①“稍夺其权”,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又陆续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②“制其钱谷”,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③“收其精兵”,编制“禁军”,直接由皇帝控制。
22、(1)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使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财政支出,军队战斗力低下。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重文轻武的国策。
23、(1)李世民
赵匡胤
(2)维护国家统一
24、1)财权和军权。
(2)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分散了地方官员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