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同步练习(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登勃朗峰》同步练习(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3 19: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登勃朗峰
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焦炙(zhì) 
翌日(lì)   俯瞰(kàn)
酒气醺醺(xūn)
B.穹顶(qióng) 
拾级(shí) 
顷刻(qǐng)
清流急湍(tuān)
C.霓裳(ní) 
颠簸(diān) 
苍穹(qióng)
瞬息万变(shùn)
D.沟壑(hè) 
隧道(suí) 
目睹(dǔ)
纷至沓来(tà)
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到春暖花开之时,都会有大量不同种类的飞鸟聚集而来,可谓络绎不绝。
B.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也总是和颜悦色地劝告,从不斥责他们。
C.他写的诗清新脱俗,他“诗仙”的美名名副其实。[来Com]
D.春水涨了,在山间轻歌曼舞、浅斟低唱;枝头青了,让那春天的意气四处飞扬。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话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能准确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电子设备。
B.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杭州特有剧种——“杭剧”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C.最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和地区的在华留学生,评选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D.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
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良久,我们终于______到,眼前的______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______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
A.感悟 绚烂 变幻    B.领悟 绚丽 变换
C.感悟 绚丽 变幻
D.领悟 绚烂 变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6.从表达方式上看,选文第一段是    ,写了                 ;第二段是    、    ,写了                           。?
7.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说“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初登泰山
冯骥才
那年我22岁,正处在一种向往着挺身弄险的年龄。一天,在老画家溥佐先生家里学画,溥先生忽对我们几位师兄弟说:“跟我去泰山写生吗?”先生胖胖的脸充满兴致。
那年代难有机会登山,我和几位师兄弟更没去过泰山——这样的天下名山,便立刻呼应同往。行前的几天兴奋得夜里闭不上眼,还跑到文具店
买了一个绿帆布面的大画夹,背在背上,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艺术青年”。
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他们常去游玩的地方。姥姥好读书,常对我讲到泰山的景物和传说。那时家中还有几张挺大的“蛋白”照片,上面是
1922
年外祖父与康有为结伴游泰山的情景。照片里母亲那年5岁,还是一个梳着一双髽髻的活泼好看的小姑娘。背景的山水已叫我领略到五岳之宗的博大与尊贵。
记得那次在泰安下了车,隔着一大片山野就是泰山。远看就像谁用巨笔蘸着绿色、蓝色,混着墨色在眼前天幕上涂出一片屏障似的崇山峻岭。待走进山里,层层叠叠,幽敻深邃,蜿蜒的石径把我带进各种优美的景色里。那时没有相机,我掏出小本子东画西画,不知不觉就与溥先生和几个师兄弟都跑散了。
那次,我们好像是坐着夜车由天津来到泰安的,火车很慢,中间经过许多小站。德州站的记忆很深,车到站一停,没见月台上的小贩,就见一只只焦黄、
油亮、喷着香味的烧鸡给一张张纸托进车窗。当然,我们没有钱买烧鸡吃,我口袋里仅有的30块钱有一半还是向妻子(那时是女朋友)借的呢;我只能在山脚下买些煮鸡蛋和大饼塞进背包,带到山上吃。
在这陌生的山上走着走着,就走入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比方斗母宫,它真像姥姥讲的是座尼姑庵。里里外外收拾得幽雅洁静,松影竹影处处可见,坐在回廊上可以听见隐藏在深谷里层层绿树下边的泉响。再有便是回马岭。姥姥当年对我说:“登泰山到回马岭,山势变得陡峭,骑马上不去,所以叫回马岭。你外祖父属马,当年到这里不肯再登,没过两年人就没了。你也属马,将来要是到回马岭一定要上去。”于是那次穿过回马岭的石头牌坊时,是一口气跑上去的。
我一路上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写生。我在山里写生时,完全不知上边的山还有多高路有多长,到了中天门,见溥佐先生已经到达,坐在道边一家店前边喝茶歇憩边等候我们,待人会齐一同登朝阳洞,上十八盘。
那个时代,没有旅游,上山多是求神拜佛的香客;种种风物传说都是从山民嘴里说出来的,也都是山民深信不疑的。我在小店里买到一本乾隆年间刊印的线装小书《泰山道里记》,版味十足,软软厚厚的一卷拿在手里很舒服。低头看看书中记载的古时的泰山风物,抬头瞧瞧眼前的景物,对照古今,颇有情味。那时没有真正的旅游业,这是唯一的一本堪作导游的小书了。我也不知道山上小店里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书卖。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
那次登岱还识得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挑山工。一个人,全凭肩膀和腰腿的力气,再加一根扁担,挑上百斤的货物,从山底登着高高的台阶,一直挑到高在云端的山顶。而且,天天如此。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虽然我和他们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他们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20年后我写《挑山工》的缘起。
至于那次写生收获最大的,乃是使我对宋代北宗山水的技法有了深切的认识。泰山的大气更注入了我“胸中的丘壑”。
头次登岱,目的在于绘画,收获却何止于绘画?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姥姥给
“我”讲过的有关泰山的故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远望泰山,从呈现在眼前的画面中提炼出了“绿色”“蓝色”“墨色”三种颜色,请根据作者给出的三种颜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可任选一种或几种颜色来描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第一次登泰山,“目的在于绘画”,在文末对其收获有所交代,除此之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收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C
[解析]A项,“翌”应读“yì”;B项,“拾”应读“shè”;D项,“隧”应读“suì”。
2.D
[解析]A项,“物有所直”应为“物有所值”;B项,“交相晖映”应为“交相辉映”;C项,“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
3.A 解析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来来往往,连接不断。用于形容飞鸟聚集不恰当。
4.C 解析
A项,结构混乱,后半部分缺主语。B项,成分残缺,少主语,可删掉“随着”或“使得”。D项,搭配不当,“倾听”与“困难”搭配不当。
5.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6.描写 身居高处,遥望一座峰巅的所见美景 议论 抒情 由观赏自然美景引发的无限感慨
7.采用短句与长句结合的句式,错落有致,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云”比作“游丝蛛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柔细、轻盈的特点。
8.因为引发作者感慨的所见之景——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四散开去的肥皂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3题。
9.斗母宫的幽静、属马的外祖父过回马岭的故事。
10.示例:远望泰山,绿意盎然,郁郁葱葱,高低起伏,令人陶醉。
11.对没有旅游业之前登泰山看书观景这种独特登山情趣的留恋、怀念;对当今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的无奈和不满。
12.目睹了泰山的神奇与雄伟;感受到了泰山的博大与魅力;验证了姥姥讲的有关泰山的故事;低头看书,抬头看景,古今对照登山的独特情趣;识得了一群具有坚毅的攀登精神的挑山工。(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也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观点明确,理由表述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