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1课 邓稼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预定方案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圆满胜利。
追忆邓稼先
杨 振 宁
关于本文
学习目标
1、搜集、整理、交流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了解回忆性传记的特点。(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手法;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难点)
3、学习邓稼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重点)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
人物背景
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文体知识
传记
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任人宰割是任人侵略,任人压迫的意思。
站起来引申为国家独立自主,走上富强道路。
结合第一部分内容,我们发现这一部分就是写了中国近代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终于中国站起来了,国家走向独立自主,富国强兵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本文的主要人物——邓稼先。
第一部分:在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
研读课文
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中国近代这一百年的历史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提示:注意以下几个词语)
黑暗、悲惨、强占、租借
屈辱
为了强调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研读课文
所以,作者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呢?
内容上:
任人宰割的历史让读者感到深刻的屈辱,
中国人站起来了让读者感到振奋人心。
在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构上:
承上启下
承上写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做出巨大贡献,启下写邓稼先鲜为人知的事迹,为第二部分做铺垫。
研读课文
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对邓稼先一生经历的评价
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
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研读课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
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热爱祖国
极度负责
强调壮举
贡献巨大
矢志不渝
研读课文
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对比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研读课文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复杂的人
邓稼先
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通过对比,突出了邓稼先这样的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心胸宽阔的气质。
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没有私心
“纯”
奉献精神
理想党员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概括第四部分的内容
第四部分:为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出原子弹而感到自豪,为邓稼先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而骄傲。
研读课文
概括第五部分的内容
我不能走
我是谁?
不能走,不能离开哪里?
不能离开研制原子弹的戈壁
邓稼先
第五部分:邓稼先始终战斗在艰苦卓绝的第一线——戈壁沙滩。
研读课文
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 xiònɡ )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研读课文
概括第六部分的内容
第六部分:引用电报书信评价赞扬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
研读课文
总结感悟
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还有许许多多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让我们一起追随这样的“明星”。宣扬他们的丰功伟绩,让他们家喻户晓,成为我们人生的启明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