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一个挂钟。
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语言情境一: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语言情境二: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3)语言情境三: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4)语言情境四: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 白永红)
B案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
──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 卡片 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逐个通知;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 1、2、3、4 …
接到通知人数: 1、2、4、8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 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 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 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 分成4组(4,4,4,3)——6分钟
(4) 分成3组(6,5,4)——6分钟
(5) 分成5组(5,4,3,2,1)——5分钟
教材内容分析:“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 ( http: / / www. / )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 ( http: / / k. / xinxi / " \t "_blank ),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 ( http: / / www. / )去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这一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经验看,大多学生 ( http: / / www. / )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 ( http: / / k. / shuxue / " \t "_blank )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 ( http: / / www. / )。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 ( http: / / www. / )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 http: / / www. / )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 ( http: / / k. / shuxue / " \t "_blank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
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 ( http: / / www. / )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 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
李老师 ( http: / / www. / )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 ”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大屏幕出示打电话的场景图)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 ( http: / / www. / )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逐个通知;2:帮忙转告)
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 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 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 ( http: / / www. / )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 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 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 (学生 ( http: / / www. / )可自由猜测)
(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 ( http: / / www. / )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 ( http: / / www. / )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 ( http: / / www. / )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 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 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 有什么想说的吗 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课件 ( http: / / k. / " \t "_blank )演示)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时间会缩短 (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 ( http: / / www. / )、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 ( http: / / www. / )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 ( http: / / www. / )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 ( http: / / www. / )、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 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
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 (学生 ( http: / / www. / )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 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 平(3) 分成4组(4,4,4,3)——6分钟
(4) 分成3组(6,5,4)——6分钟
(5) 分成5组(5,4,3,2,1)——5分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应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探讨最优方案。
四、教学难点: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五、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有颜色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若干。学生:铅笔、颜色笔、直尺、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为了庆祝“六一”节,学校组织了一个15人的合唱组,星期五放学后老师接到紧急通知,要求合唱组第二天早上彩排,应该用什么方式通知他们呢?
学生可能会说:发信息、打电话等。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现在是信息时代,资讯发达、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电话通知(板书:打电话)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师:如果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用什么方式能通知到所有人?共要几分钟?
生:汇报。
师:老师把你的方案用图示
的方法表达出来,让大家都
看明白。
(图)
师:还有谁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分组)好办法,可以分组,那么,请你猜一猜,可以分几组?每组几个人?
学生回答:
师:大家的想法真好。那么到底分几组更节省时间,请四人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充分利用叙述、图式、颜色等方式表达出来,并算一算要几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然后汇报
学生在演示台上汇报。
师
第1分钟
第2分钟
第2分
第3分钟
第3分
第3分
第4分钟
第4分
第4分
第4分
第5分钟
第5分
第5分
第5分
第5分
(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的所有方案中,接到电话的人都在干什么?(闲着)。那么,可不可以让接到电话通知的所有人都帮忙打电话?请大家继续合作讨论,看能不能找到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在原图上修改,也可以重新设计。
学生分组活动,继续讨论,找方案。
学生汇报。
3
第2分钟
2个
3个
师
7
4
5
6
第3分钟
4个
7个
15
13
14
8
9
1000000
11
121
第4分钟
8个
15个
1
1个
新增的人数
第1分钟
累计人数
1个
2
师:请把你的方案给大家展示在黑板上。
(图)
师:学生们真厉害,设计的方案一次比一次节省时间,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些时间是怎样节省下来的?
学生回答
师:如果请你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重复或遗漏)怎么办?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在安排好先后顺序的情况下,后一种方案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它当中还蕴藏着数学规律呢!请大家找找看,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第几分钟新接到电话通知的人数都是前一个数的2倍。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下一分钟新接到通知的人数有多少?
生:16人。
板书:新增人数:124816
×2×2×2×2
师:如果我们要计算第几分钟接到通知的总人数,应该
怎样算呢?
学生回答:
板书:第4分钟共有:1+2+4+8=15人
师:同学们真用心思考,按照上面的规律计算,如果时间是5分钟,最多可以通知多少人?
学生回答:
板书:第5分钟共有:1+2+4+8+16=31人
师:如果要通知50人,最少要多少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这里有一道趣味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研究一下。
趣味题:阿米巴原虫(一种主要寄生于结肠内的虫)是用简单分裂的方式繁殖的,每分裂一次要用3分钟。请问:一个阿米巴原虫18分钟后变成了多少个阿米巴原虫?
板书设计:
3
第2分钟
2个
3个
师
7
4
5
6
第3分钟
4个
7个
15
13
14
8
9
1000000
11
121
第4分钟
8个
15个
1
1个
新增的人数
第1分钟
累计人数
1个
2
打电话
新增人数:1→2→4→8
×2×2×2
第四分钟共有:1﹢2﹢4﹢8﹦15人
第五分钟共有:1﹢2﹢4﹢8﹢16﹦31人< p>
学生分析
“打电话”使用的素材是被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寻找“答案”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四年级上册学生已经感受了问题解决中统筹优化的思想,并已经开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案,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推理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能第一时间找到最优方案,应允许学生尝试失误。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比较概括,增强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的感悟。
三、学习目标
1、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问题中探索打电话的方法,掌握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发现数量级增长的规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将问题特殊化”的思想,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知识的神奇,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问题:
1、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
“一天,一座电网基站被冰雪压倒了,值班员知道消息后需要打电话通知五十名电力工人马上参与抢险工作。如果打电话通知一个人需要一分钟,通知五十个人需要多长时间呢?”
学生独立猜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教师提出问题:电力就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线。人们都盼望着能尽快地用上电。能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通知五十个人呢?
板书课题:打电话
3、教师说明:在研究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有时候就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然后慢慢地发现规律,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问题:如果打电话通知7个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学生先独立尝试设计一个方案,可以用画图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收集方案。
学生展示方案,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打电话方案。
比较方案,引导学生发现最优方案,回答问题“打电话通知7个工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教师说明:最优化的方案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用这个方法打电话之前,应先确定谁通知谁。打电话时除了说清楚事情外,还应要告诉他接到通知后再打给谁,这样保证打出的电话最节约时间又不重复。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最优化方案,将数据填到对应的表格中。
第几分钟 1 2 3 4
知道通知的总人数(包括值班员) 2 4 8 16
被通知的总人数(不包括值班员) 1 3 7 15
小组交流,汇报发现的规律?
6、出示问题:值班员打电话通知五十个工人来抢修电塔,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用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的方法需要50分钟,现在用分组打电话的方法只需要6分钟,时间大大缩短了。
在打电话之前,我们需要先花几分钟来制定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安排谁通知谁。这几分钟的时间还是很值得的,它能帮我们节约更多的时间。
7、说说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收获?想想我们怎么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有人说“将一张足够大的纸连续对折二十五次,这摞纸的高度将超过南岳衡山的海拔高度”,他说的是真的吗?你能用本堂课学习的知识尝试解决吗?
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列表等方式探索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允许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必要的计算。
2、展示学生作业,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回答问题:一张纸对折二十五次后的高度会不会超过衡山的高度呢?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成倍增长的呢?
提供课外知识:《印度王的大米》、《胚胎细胞的分裂》
五、教学反思
情境创设要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由于是异地借班上课,因此我结合衡阳学生对停电强烈的生活体验创设问题,使学生自发地感受到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必须寻求一种节约时间的方法。练习设计也跟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张纸连续对折二十五次,高度会不会超过衡山的海拔高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
问题解决时,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必须要有一个思考推理的过程。寻找这个过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特殊化”:先从简单问题入手,然后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建立模型,再运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在设计问题时,我将教材中的15人更改成50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面对一个复杂问题,不妨先从解决简单问题开始。并且在练习时,也刻意引导学生运用他们感受到的这种数学思想去解决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尝试、探索、反思中感受,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通过多样化的解决策略,让学生结合自己智能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画图、列表、操作等等,实现多元智能的共同发展。
教学中,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通过播放“衡阳大停电”的场景,学生对停电造成的损害感同身受,体会到解决电力问题的紧迫。通过动态投影“打电话”的分组示意图,使“分组”方法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发现规律。
六、评析与研讨
本堂课从打电话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寻求打电话的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之一:将问题特殊化,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进行研究。先从“打电话通知7个人”这个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再解决“打电话通知50个人”。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有时候解决问题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首先应当是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问题。教学离不开好的问题情境,教学时,不但要将学生置于模拟的问题情境之中,还要将学生领入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之中。本堂课,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具有实际意义的开放性问题:“冰雪中,电网损坏,急需抢修,怎么样打电话?”由于学生对冰雪灾害中的停电事件有切身的体会,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必须节约时间”的意识,有了寻求最优化方案的需求,问题的解决就从需求开始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当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地方特色和生活背景的问题:“一张纸连续对折25次,高度会不会超过衡山的高度?”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不可能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冲突,才会有解决问题的价值。教师通过让学生带着本堂课解决问题的思想(从最简单的开始),运用操作、列表等方式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中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成为了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生的助合作者、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
本堂课,教师也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元智能来解决问题,尽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灵活地来选择较有可能达成目标的方法。并且通过交流对话,实现生生互动,智能互补。如解决问题时,教师允许学生采用文字、图形、表格、实验或是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向全班汇报展示。课后,结合语文课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向学生展示“印度王的大米”、“胚胎细胞的分裂”中的数学知识。这样的设计使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智能等多种智能在本堂课的学习中都尽可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进步。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3、打电话 课型 略读课 第几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积累,调动起学生读相声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人物语言的特点。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式朗读。
使用教材的构想 课堂要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感悟到,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语言情境一: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语言情境二: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3)语言情境三: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
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4)语言情境四: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