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3 18: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雪夜访普图》(明 刘俊)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宋太祖在雪夜时分亲临大臣赵普家中所为何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导入新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960-1368年=408年
时代特征: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单元预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单元预览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部编历史七年下册第二单元第6 课
北宋的政治
课标:知道北宋的建立,
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陈桥兵变夺天下(北宋建立及局部统一)
二、巧施妙计安天下(强化中央集权)
三、重文轻武治天下(目的、措施、结果、影响)
内容梳理
四、中期变法兴天下(新增王安石变法)
周世宗柴荣
柴宗训
陈桥驿
柴宗训
一、北宋的建立及局统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事件
人物
都城
960年
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开封为东京
作为都城
宋太祖赵匡胤
北方
南方
辽国
割据政权
在这两大问题中,你会首先解决哪一个?
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雪夜定策即是如此)
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
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局部/基本
统一

巧施妙计安天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任务: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普曰:“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涑水记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思考:宋太祖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赵普提出哪些建议?
拥兵自重,朕以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太祖曰:“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宋史》
夺其兵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清)秦缃业《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分其权
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北宋专制主义集权官制体系示意图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控地方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分其权,制钱谷
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宋会要》提及:“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收精兵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目的
措施
影响及评价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统调分离,控制军队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文臣任知州,实行轮换制;设通判限制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权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但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官僚机构臃肿
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地方官僚机构臃肿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达到了什么结果?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巩固
统治
皇权
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
前所未有
的强化
中央
集权
什么是重文轻武?
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地方再难威胁中央
保证皇权独尊
开创士大夫的黄金时代

重文轻武治天下
重文轻武政策
三、重文轻武政策
措施1:重用文官
表现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将领的指挥权。
措施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表现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三、重文轻武政策
北宋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否代表北宋忽略军队建设?
材料二: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北宋】曹翰《退将诗》
材料三: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谚语
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
武将受到歧视,人们不以从军为荣
如果你想在当时出人头地,还有什么方法?
参加科举考试,当文官
措施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三、重文轻武政策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朝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
重文轻武政策
如何评价重文轻武政策?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消极影响
削弱军队战斗力
官吏冗余效率低下
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发展
补充
表现
促进
政策支持
提供人才




四、王安石变法(2021新增)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阅读课本31至32面,思考:北宋中期,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执政期间:
为什么要变法?(变法的原因、目的)
怎么变法?(措施)
变得怎么样?(结果与影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1、原因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导致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
财政入不敷出
(3)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3、结果:收到一些成效,如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水利得到兴修;但最终被废除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4、败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课堂小结
陈桥兵变夺天下
北宋建立局部统一
巧施妙计安天下
强化中央集权
A 杯酒释兵权
B 削弱相权
C 控制地方
重文轻武治天下
重文轻武
表现和影响
中期变法兴天下
王安石变法
(原因、内容、影响)
1、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被褫冕。披毓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D
当堂演练
2、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延续了这一措施,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臣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这反映出宋朝是( )
A.重视武将 B.重视科学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D
3、北宋中期,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反映出北宋治国的特点是( )
A.休养生息 B.兵民合一
C.重文轻武 D.外重内轻
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