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Powerpoint演示文稿、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
同学们过生日的时候基本就是和爸爸妈妈等亲人一起,最多还有几个要好的同学,老师想,如果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过生日该多好啊,你们想吗?那老师想了解下你的生日是在哪个月?这个集体生日派对放在哪个月合适些呢(出生人数最多的那个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班学生的生日,并进行统计。(调查全班同学的生日,这就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并整理)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然后统计,那怎样进行统计呢?(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如果我们要统计的人数有好几百,甚至好几千,这种方法可行吗?可以怎样办?(板书:先分组)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没有的写0)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画正法,举手统计,起立统计),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遗漏,注意统计的正确性)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实物展示四个小组的统计表,引导思考:我们得到了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可我们要的是全班的,想一想,可以怎样得到全班的数据呢?(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就是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这个过程就叫汇总。(板书:再汇总)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如何知道这个统计人数是否准确?(算出总人数)
追问:我们班的集体生日放在哪个月比较好?为什么?(请人数最多的那个月的同学起立并在月份上标注记号)
(3)按季度汇总。
问:在这个月过集体生日你们高兴吗?可老师感觉到不高兴的人更多,那能不能把过集体生日的时间范围再扩大些,比如按季度来统计呢?那就需要统计什么人数?(每个季度的人数)出示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那我们现在还要分小组进行统计来填写这张季度统计表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根据季度统计人数,集体生日放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标注)
(4)上面两次都是对我们班同学的生日进行统计的,按月统计是在*月过生日,按季度统计是在*季度过生日,最后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板书:分类标准不同,得到不同信息)
以上两张表格,都是先统计,然后再汇总。
(5)提问:如果是三年级三个班举行集体生日,用我们三(1)班的统计结果来确定在哪个月可以吗?为什么?(其他班级的统计结果可能和我们班的不一样)那又该怎么样做呢?(每个班都统计出各月的人数,再进行汇总)出示另两个班的人数统计表)怎样进行三个班级人数的汇总?(出示月统计表格)分4个组分别计算,组长上黑板填写结果。根据统计结果,三年级的集体生日放在哪个月比较合适?和我们班的结果相同吗?为什么?(板书:统计对象不同,结果不一定相同)如果这个活动扩展到全校,和我们现在统计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有可能一样,但可能性不大)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1.要统计的数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2. 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3.调查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两人一组合作,每人掷10次,将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实物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问:同样是掷了20次,为什么两份表格的结果不一样呢?(分类标准不一样,得到不同的信息)这位同学朝上的数字哪个最多?有同学和他一样吗?为什么?(调查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
四、结束新课: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把集体生日确定在*月,为了过好这个生日啊,我们班级还要进行文艺演出,所以老师想了解下我们班的同学有哪些艺术特长,课后大家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分组统计,再汇总结果,以便我们安排文艺演出,好不好?最后,我们一起来唱一首生日歌吧,好吗?(齐唱生日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