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认识面积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认识面积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4 08: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摸面、画面、比面,充分感知面,区分线和面。体会物体都有面,面有大小。
2.借助已有度量经验自主探究面的大小需要用小面来测量,会描述面的大小,建立面积的概念。
3.在交流互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知,体会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同策略。
【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
1.创设情境,引出“面”。
谈话:同学们,这是运动会那天,老师为我们的运动员----缪晶晶,拍摄的一张照片。给这张照片加上边框,应该加在哪个部分?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追问:加在照片四周,就像这样,同意吗?
演示:在照片四周加上相框。
提问:再给照片盖上一层玻璃吧,盖在哪里?
预设:照片上面
追问:谁来摸一摸?
你的意思是盖在照片的面上,对吗?【板书:面】
谈话:小眼睛,仔细瞧!边框里的这整个部分就是照片的面。(教师演示摸面)
像这样,照片的整个面就被盖住了!
演示:在边框里面,照片上面,轻轻盖上一层玻璃。
【设计意图:从给照片加框贴保护膜入手,从边到面,聚焦观察面。】
动手操作,感受“面”
(1)摸面,充分感受面。
过渡语:刚才我们在照片上找到了面,现在我们来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面。
你找到了什么物体的面?还有不同的吗?你来!
谈话:你们可真会观察,这么短的时间,就找到了这么多的面!
咱们一起来摸一摸桌面,静静地感受摸面的感觉。
评价:某某某,摸得可真仔细,就像擦桌子一样,摸遍桌面的每个角落!
谈话:再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像这样伸出手掌,慢慢地摸遍整个封面,静静地感受它。
追问:数学书上除了有封面,还有其它面吗?(背面、侧面)
一起来摸一摸!
一共有几个面?
这些面,摸起来感觉怎么样?
预设:平平的,滑滑的。
提问:白板面和桌面相比,哪个面比较大?
数学书封面和侧面相比呢?
封面和背面相比呢?
【设计意图:感受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摸面,让孩子摸自己身边物体的面,充分感受面。不同物体上有面,同一物体上有不同的面。】
画面,区分线和面。
过渡语:把数学书的封面盖在白板上,沿着封面的边线描下来,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同样的方法,描下水彩笔盒盖的面,就得到了一个圆形。
这两个图形的面在哪儿?
预设:边线内部。
谈话:你们想像老师一样描线涂面吗?
取出学习单,看第一小题,谁来读一读题目。几个要求?
(利用希沃授课软件,拍照展示4幅学生作品)
谈话:好,停,笔放下。猜一猜,为什么有人描线涂面得那么快,有人还没画好呢?
追问:咱们用蓝笔画的是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 (边线)
【板书:线】
涂的红色部分呢?(面)
谈话:孩子们,闭上双眼,静静地回忆。
教师描述:刚才我们用蓝笔画了细细的线,这细细的蓝线就围成了一个图形。接着,我们在边线里面涂满了红色,涂红色的部分就是这个图形的面。
睁开眼睛,比一比这四个图形,哪个最大?这么快就确定了?
【设计意图:从物体上抽离出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画线描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线与面的联系和区别。】
二、比较面的大小,初步认识面积。
1.畅所欲言,观察比较图形的大小

提问:那下面这两个图形,哪个大呢?
2.探究方法,测量比较面的大小
(1)借助旧知,思考测量方法
交流观点,教师追问想法。
追问:还有不同想法吗?
提问:大家想法各不相同,那怎么准确知道哪个图形更大呢?(教师手举着这两个图形)
(预设:重叠。 比出来了吗?)
(预设:测量。 用什么测量?)
谈话:过去我们在测量线的长短时,像这样用尺子上面的小线段为标准去量,数一数有这样的几段,就可以知道线的长度了。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图形边线的长短,而是图形里面,这个面的大小,用什么来量呢?
【补充板书:面 大小
线 长短 长度】
(2)实践操作,测量面的大小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看看这些材料能不能帮我们比出它们的大小。
活动之前,让我们先来听一听活动要求:
1.小组讨论,想一想如何用所给材料测量。
2.合理分工,比一比两个图形的大小。
3.音乐开始,活动开始,音乐停,活动结束。
(学生拿出活动材料,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结果,初步认识面积
教师在米黄板的表格上填写研究结果。
(交流顺序:大长方形、小长方形、小正方形。)
收拾:活动结束,材料往上推。
第一组:大长方形
交流:拿到大长方形的小组请举手。
有请这一小组,说说你们是怎么比出这两个图形大小的。
有不同意见吗?
谁来补充?
追问:红色正方形有多大?黄色长方形呢?
有几个大长方形那么大?所以,你们的结论是?
我们再看看其它组的测量方法吧。
第二组:小长方形
交流:用小长方形测量的小组请举手,你们是怎么比出红色正方形跟黄色长方形的大小的?。
能比出大小吗?
提问:明白他们小组是怎么比较的吗?(学生交流。)
第三组:小正方形
师: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
小结:红色正方形有9个小正方形那么大,黄色长方形有10个小正方形那么大,每个图形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边说边摸 这两个图形)
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那么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那么白板面的大小呢?
总的来说,面的大小,就是面的面积。这里的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生活中物体的面,二是指数学中平面图形的面。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认识面积。现在你们知道这里还缺谁吗?
【补充板书: 认识面积
面 大小 面积
面的大小是面的面积。 线 长短 长度 】
追问:同样是测量这个正方形面积,为什么这1、2两组测量结果却不相同?
测量材料形状不同,为什么这两组测量结果却相同呢?
【设计意图:在平面设计图中,各种平面图形比较面的大小,学生畅谈所想比较出了有明显大小的。而对于宽,或者长相等的两个图形,可重叠比较面的大小。比较大小接近的面,作为重点思考测量方法。借助已有的度量长度的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这个面究竟有多大,让学生充分体验以小测大、用面测面的测量方法,感受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并将各种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沟通联系和区别。】
三、练习巩固,比较面积大小。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物体和图形的面,知道了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1.比较平面设计图中的占地面积
谈话:在建设我们学校之前,设计师根据每个区域的占地面积进行分割,画出了我们学校的平面图。你能任选两处,比一比他们面积的大小吗?
预设:操场的面积比篮球场的面积大。(一眼能看出)
提问:绿化带的面积和长廊的面积相比呢?你怎么比出来的?
谈话:很接近,不能确定就说差不多大。
2.比较方格纸上图形面积的大小
谈话:下面这四个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哪两个面积相等?
取出作业单,独立完成第2题.
数一数,写一写,再交流。
投影仪展示学生做法。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都是这样数的吗?有没有更快的数法?
4号图形的面积你们是怎么数的?还有其它方法吗?
小结:数格子确定面积大小时,如果不足一格,咱们可以通过移一移,凑满一格再数。
谈话:想不想自己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比一比面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本题,进一步巩固用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的图形的面积,第四个图形确定面积有一定难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3.猜被遮住图形面积大小
谈话;瞧,有两个长方形,被手帕遮住了,只露出了一部分,猜猜看,哪个长方形面积大?
追问:手帕挪开来一点点,露出的这一部分,哪个面积大?
你怎么知道的?
再挪开来一点,现在呢?露出的部分哪个面积大?
手帕移走,看!哪个图形面积大?
谈话:回忆一下,猜一猜,为什么一开始有人以为绿色的长方形面积更大?
那面积能不能只看有多长?
小结:以前我们比较长度时,只要看有多长就行了,现在我们比较面积的大小,不仅要看有多长,还要看有多宽。这就是长度和面积最大的区别。
【设计意图:面本身对孩子来说并不抽象,孩子是可以摸到感受到的。面积与长度不同,长度是一维的,而面积是二维的。过去学习长度的经验,让孩子惯性地关注长短,对面积概念的建立也会有一定的干扰。比较面积大小,不能只关注一个方向的长短。既要看长度,也要看宽度。】
四、回顾学程,畅谈学习所得。
过渡: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旅!
你都有哪些收获?
一开始,我们给照片加边框盖玻璃,区分了边框和面。在摸面、比面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面,体会到面有大小。描线涂面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线与面的不同。
在对于面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比较面的大小。回忆起过去用小线段测量线的长短,想到可以用小面测量面的大小。线的长短是指线的长度,面的大小就是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面本身对孩子来说并不抽象,孩子是可以摸到感受到的。面积与长度不同,长度是一维的,而面积是二维的。过去学习长度的经验,让孩子惯性地关注长短,对面积概念的建立也会有一定的干扰。比较面积大小,不能只关注一个方向的长短。既要看长度,也要看宽度。】
板书设计:
认识面积
面的大小是面的面积。
图形 测量材料

4个半 5个
9个 10个
9个 10个
线 长短 长度
面 大小 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