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九江印象
丰子恺
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虽然天气热到九十五度(华氏度),还是可爱。我们一到招待所,听说上山车子挤,要宿两晚才有车。我们有了细看九江的机会。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但这还在其次。九江的男男女女,大都仪容端正。极少有奇形怪状的人物。尤其是妇女们,无论群集在甘棠湖边洗衣服的女子,还是提着筐挑着担在街上赶路的女子,一个个相貌端正,衣衫整洁,其中没有西施,但也没有嫫母。她们好象都是学校里的女学生。但这也还在其次。九江的人态度都很和平,对外来人尤其客气。这一点最为可贵。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这并非由于萍乡的地主(这地主是本地人的意思)夫妇都是我的学生的原故,也并非由于“到处儿童识姓名”(马一浮先生赠诗中语)的原故。不管相识不相识,萍乡人一概殷勤招待。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们在九江,大街小巷都跑过,南浔铁路的火车站也到过。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把你送到了目的地。我常常惊讶地域区别对风俗人情的影响之巨大。萍乡和九江,相去很远。然而同在江西省的区域之内,其风俗人情就有共通之点。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
九江街上瓷器店特别多,除了瓷器店之外还有许多瓷器摊头。瓷器之中除了日用瓷器之外还有许多瓷器玩具:猫、狗、鸡、鸭、兔、牛、马、儿童人像、妇女人像、骑马人像、罗汉像、寿星像,各种各样都有,而且大都是上彩釉的。这使我联想起无锡来。无锡惠山等处有许多泥玩具店,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也都是施彩色的。所异者,瓷和泥质地不同而已。在这种玩具中,可以窥见中国手艺工人的智巧。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学校雕塑科,都没有学过素描基本练习,都没有学过艺用解剖学,全凭天生的智慧和熟练的技巧,刻划出种种形象来。这些形象大都肖似实物,大多姿态优美,神气活现。而瓷工比较起泥工来,据我猜想,更加复杂困难。因为泥质松脆,只能塑造像坐猫、蹲兔那样团块的形象。而瓷质坚致,马的四只脚也可以塑出。九江瓷器中的八骏,最能显示手艺工人的天才。那些马身高不过一寸半,或俯或仰,或立或行,骨胳都很正确,姿态都很活跃。我们买了许多,拿回寓中,陈列在桌子上仔细欣赏。唐朝的画家韩幹以画马著名于后世。我没有看见过韩幹的真迹,不知道他的平面造型艺术比较起江西手艺工人的立体造型艺术来高明多少。韩幹是在唐明皇的朝廷里做大官的。那时候唐明皇有一个擅长画马的宫廷画家叫做陈闳。有一天唐明皇命令韩幹向陈闳学习画马。韩幹不奉诏,回答唐明皇说:“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我们江西的手艺工人,正同韩幹一样,没有进美术学校从师,就以民间野外的马为师,他们的技术是全靠平常对活马观察研究而进步起来的。我想唐朝时代民间一定也不乏像江西瓷器手艺工人那样聪明的人,教他们拿起画笔来未必不如韩幹。只因他们没有象韩幹那样做大官,不能获得皇帝的赏识,因此终身沉沦,湮没无闻;而韩幹独侥幸著名于后世。这样想来,社会制度不良的时代的美术史,完全是偶然形成的。
我们每人出一分钱,搭船到甘棠湖里的烟水亭去乘凉。这烟水亭建筑在像杭州西湖湖心亭那样的一个小岛上,四面是水,全靠渡船交通九江大陆。这小岛面积不及湖心亭之半,而树木甚多。树下设竹榻卖茶。我们躺在竹榻上喝茶,四面水光滟滟,风声猎猎,九十度(华氏度)以上的天气也不觉得热。有几个九江女郎也摆渡到这里的树荫底下来洗衣服。每一个女郎所在的岸边的水面上,都以这女郎为圆心而画出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的水浪纹,好像半张极大的留声机片。这光景真可入画。我躺在竹榻上,无意中举目正好望见庐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就是这种心境吧。预料明天这时光,一定已经身在山中,也许已经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摘选自丰子恺《庐山游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一句,既写出古人对九江的喜爱,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
B.第二段“绝不”“恨不得”等词语,极写九江人的和气与热情,表达了作者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赞美。
C.作者联想到唐代韩幹学习画马的故事,其用意在于赞美九江手工艺人善于观察研究、极具天才的特点。
D.文章结尾从人物与环境两个角度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沉浸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从风俗人情、人的聪明才智和环境等方面叙述了对九江的所历、所见、所感,呈现了对九江的美好印象。
B.文章第三段以无锡泥器作为衬托对象,写出了九江瓷器工艺的复杂性和形象的多样性,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
C.文章开头和结尾段落写到的出行方式、中间段落写沿途接触到的九江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等,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常见写法。
D.本文的语言只用平常的字句,不加粉饰,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具有一种朴素而又明亮的味道,体现出随笔体散文的特点。
3.本文在第二段和尾段都引用了诗句,各有什么作用?(4分)
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写出九江印象的。(6分)
附答案:
1.A(“也交代了作者畅游九江的原因”错。)
2.B(“着力突出了两地瓷器质地的不同”错。)
3.①第二段引用诗句,体现出历代诗人对九江的赞美,赋予九江以文化韵味。②结尾引用诗句,体现出作者陶醉于九江环境的闲适、自得其乐的心境。(4分,每点2分)
4.①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九江人的好客之风;②运用联想和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九江手工艺人极高的智巧;③运用白描、工笔手法,表现出九江的景美、人美的特点。(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在学习目标与内容方面
要让学生精读文本,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结合《故都的秋》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二、教学层面上
可采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再值得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教师应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就可以了。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他大声疾呼着:“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行也思国,坐也思国,他就是郁达夫。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散文《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和他的情感世界。
题目探究
1.“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是指什么地方?
明确:北平。
2.那将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天”好不好?为什么(提问1)
明确:不好,“故都”饱含着作家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联系“故乡”
3.快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直白的句子?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学生大声齐读一遍。(感受作者浓郁的故都之思。)
三、文章除了提到北国的秋还提到了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赏析划线处句子。
明确:对比
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四、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故都的秋味让作者一往情深呢?)
1.请同学快速浏览文本,找出总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子。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速读3到11段,作者对故国之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净的特点的?找生来挖掘意象,分析特点
明确:一椽破屋
一碗浓茶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
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比较和老舍秋的不同。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香艳的果摊”,“兔儿爷摊子”,菊展,
“象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
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北平的秋天》老舍
五、写作大比拼
马致远有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没有复杂的艺术手法,简单的意象排列组合在一起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3到11段出现了很多有秋味的意象,试将书中意象组合,仿写成一首小令。(学生展示)
天净沙·秋思(预设)
小院破屋浓茶,
碧天蓝朵白花,
漏光飞声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
六、问题探究(赏析12段)
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东坡笔下的豪放之美,执手相看泪眼,这是柳永笔下婉约的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秋日里富有生机的美。在郁达夫的眼中,“秋天无论是什么样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他欣赏的正是这样一种萧瑟的悲凉之美。稀稀落落的秋草、稀里索落尽的秋雨。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皇家宫殿、园林。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明确: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资料补充:(PPT)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她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
七、小结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有人会怀揣这种乡情在异乡漂泊,怀念,有人甘愿生于斯,歌于斯,老于斯。汪曾祺先生说过,无论在他乡,还是在异国,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便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而正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民族精神之火一直在燃烧。让我们记住这些响亮的名字吧。(共13张PPT)
郁达夫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上册
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
学习目标
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的感情线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思考
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品味故都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道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香艳的果摊”,“兔儿爷摊子”,菊展,
“象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
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北平的秋天》老舍
比较阅读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业
将书中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
天净沙·秋思
小院破屋浓茶,
碧天蓝朵白花,
漏光飞声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
探究
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请阅读12自然段寻找答案。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她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都。
资料补充
日本求学时期的郁达夫
无论在他乡,还是在异国,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便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