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第2课时课件(共53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第2课时课件(共53张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14 10:18:5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4.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学习本文材料取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积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本文材料取舍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断章》《风雨吟》《统一》)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短诗。
学习《断章》
一、作者简介
【卞(biàn)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点击图片视频朗读《断章》
3、自由朗读,读出画面
4、男女生读,读出感悟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三十几个字,但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这些词语。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中描绘了两个意境,它们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你”获得了美丽的满足吗?也许。然而,诗人要告诉“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梦境,正被人设计在哀愁的、惹人怜的形象上,满足了别人的想象。
3、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画面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画面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画面三: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画面四: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6、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五、诗歌主旨
《断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小结: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学习《风雨吟》
一、作者简介
芦荻【dí】1912—1994),?著名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学堂乡人。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直至逝世以前,他还担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2、点击图片视频朗读《风雨吟》
3、自由朗读,读出画面
4、美美地读,读出情感
5、男女生读,读出感悟
四、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出风雨气势之磅礴、猛烈。?
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实则暗示祖国风云诡谲【jué】的时代环境。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风雨吟》“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谈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和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同时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愿意挺身而出。表现了“我”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5、《风雨吟》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五、诗歌主旨
诗人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风雨铺天盖地的画面,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小结: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学习《统一》
一、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二、写作背景
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国后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诗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统一》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点击图片视频朗读《统一》
3、自由朗读,读出感悟
4、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四、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所有的叶怎么会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怎么会是这一朵?
明确:诗人在开篇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同时也引出下面的感悟。
2、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3、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繁多是个谎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思考,设置了悬念。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4、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诗人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
五、诗歌主旨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六、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说说新诗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形式上“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②韵律上“新”,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怀”等。
③语言上“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④观念上“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七、课堂小结
《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八、课堂检测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 漫漫 )。
(2)明月zhuāng
shì( 装饰 )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我有年轻duò
shǒu( 舵手
 )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4)走六小时jì
mò( 寂寞
 )的长途。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3、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1)对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3)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3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第3课
短诗五首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三首短诗。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五首短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熟读并背诵这五首短诗。
2.把握诗歌的诵读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主旨与情感,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
3.
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4.学习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学习《断章》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新知学习
作者简介
【卞(biàn)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整体感知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整体感知
2、点击图片视频朗读《断章》
3、自由朗读,读出画面
4、男女生读,读出感悟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三十几个字,但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这些词语。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明月
窗子
别人

合作探究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2、?诗中描绘了两个意境,它们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你”获得了美丽的满足吗?也许。然而,诗人要告诉“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梦境,正被人设计在哀愁的、惹人怜的形象上,满足了别人的想象。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3、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画面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画面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画面三: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画面四: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
5、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合作探究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6、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诗歌主旨
《断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课堂小结
小结: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画面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画面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画面三:明月装饰你的窗子
画面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以桥为中心
以夜为中心
主客体互相转换
世界相互存在
板书设计
新知学习
学习《风雨吟》
风雨吟
芦荻【dí】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作者简介
芦荻【dí】1912—1994),?著名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省南海县西樵镇学堂乡人。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直至逝世以前,他还担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
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写作背景
1、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整体感知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整体感知
2、点击图片视频朗读《风雨吟》
整体感知
3、自由朗读,读出画面
4、美美地读,读出情感
5、男女生读,读出感悟
合作探究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
“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出风雨气势之磅礴、猛烈。?
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实则暗示祖国风云诡谲【jué】的时代环境。
合作探究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合作探究
3、《风雨吟》“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
合作探究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谈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年轻舵手的心”主要表现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和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同时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愿意挺身而出。表现了“我”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感到忧虑的同时,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合作探究
5、《风雨吟》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诗歌主旨
诗人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风雨铺天盖地的画面,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板书设计
郊原:如起伏动荡的大海
房舍:如翻涌海上的孤舟
忧心
忡忡


自然的
风雨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风雨吟
我:如年轻的舵手,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
——心中的风雨
新知学习
学习《统一》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简介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写作背景
1949年2月聂鲁达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回国后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完成了很多诗篇。
整体感知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教师范读,读准节奏
整体感知
2、点击图片视频朗读《统一》
整体感知
3、自由朗读,读出感悟
4、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所有的叶怎么会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怎么会是这一朵?
明确:诗人在开篇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同时也引出下面的感悟。
合作探究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2、
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合作探究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繁多是个谎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思考,设置了悬念。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合作探究
明确: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诗人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
4、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诗歌主旨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说说新诗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形式上“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②韵律上“新”,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怀”等。
③语言上“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④观念上“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拓展延伸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为什么
卞之琳  
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
  却锁不住爱和忧伤
  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课堂小结
《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有的叶、花、果都是一样的,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课堂检测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 
 )。
(2)明月zhuāng
shì( 
 )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我有年轻duò
shǒu( 
 )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4)走六小时jì
mò( 
 )的长途。
漫漫
装饰
舵手
寂寞
课堂检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C
【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
3、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1)对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B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解析】“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你”在看风景,“你”也在“看风景人”的视野中成为风景,两者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
B
课堂检测
(3)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A
【解析】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物与我,我与你,你与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风景。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悲哀之情。
统一
繁多是个谎言
所有的叶一片叶
所有的花一朵花
一切果实无差异
花是同一朵
树是同一棵
统一性
和谐美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