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韦素园君

文档属性

名称 忆韦素园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19 09: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忆韦素园君 鲁迅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之改变国民精神。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②散文集:《朝花夕拾》
③散文诗集:《野草》
④杂文集16部:《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坟》《二心集》《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而已集》
⑤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
作品集简况韦素园(1902-1932)   又名散国,安徽霍邱县人,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一生勤于文学翻译,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 预习作业熟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中写了有关主人公哪几个事件?
2、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何?
3、为韦素园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简介。内容梳理第1—2段,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第3—8段,回忆对韦素园的第一印象,简单交代了未名社的创立。
第9—11段,举例说明韦素园的认真和激烈。
第12—24段,韦素园病逝之后的社会波澜。课文研讨1、作者回忆韦素园,主要写他的什么品格?
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并肯定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的努力与功绩,从而赞美韦素园宁愿作为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 ”的实干精神。 韦素园形象分析认真——钻、谨、烈、迂、窘2、作者如何追忆自己与韦素园从相识到永别的过程?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取得怎样的效果? 作者采用片段式章法——看似“零落”地“记忆”已故之人,其实十分凝炼,不仅写出了自己与韦素园从相识到永别的过程,而且突出表现了自己对韦素园挥之不去的忆念之情。文章从韦素园的外貌所给人的表面印象,写到这一人物的内心;从韦素园对未名社的努力支持,到确认未名社最终取得的成果与影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刻画韦素园的性格,肯定他的功绩,结构严谨、自然,不着痕迹。 韦素园不同于刘和珍,他的去世与刘和珍牺牲不同,他只是作者的一个“平凡”的晚辈,文章在章法上的运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对韦素园深沉的忆念。
另外,作者以具体事例,形象地,实事求是地描述人物。鲁迅善于利用故事的具体性,略加综合,以勾画他所推崇的人物。在文中,鲁迅特别用了韦素园改名“漱园”、处理未名社内冲突等“小例子”,来揭示这一人物的性格品质,而毫无夸饰、抽象的议论。并且在这些事物的记叙中,鲁迅又有意用了对比手法,文章中既可见韦素园与未名社中有的人在光景艰难时却起来捣乱的行为对比,又有韦素园对于自己患病与对待朋友咯血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比较中,这一人物的性格便愈加鲜明动人。 3、作者写韦素园,为何要与未名社紧密相连来写?作者的匠心何在? 文章中有关韦素园的文字,基本上都与未名社的活动相联系,作者在肯定未名社的立场上肯定韦素园对于未名社所起的作用,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考察,也就是在整个新文学运动背景中来评价韦素园这一文学青年,而决非以个人的好恶论功过,也决不就人论人、孤立地褒扬一个人,这就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而把韦素园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就更能看出他的悲剧性格中的崇高,平凡生命中的伟大。4、作者写韦素园的工作环境,用了这样的字眼:“小房子”、“破小屋子”、“破寨”。有何用意? 条件越是简陋、恶劣,越能体现韦素园的认真与实干、意志与热情,尤其是他在病中的坚持,更见其脊梁之精神。5、写韦素园是未名社里每天去上班的工作人员,用“守寨”来形容,作者是什么意思? 作者的心目中,韦素园虽然普通平凡,但是那种认真做事的精神,那种甘于平凡奉献的精神却是最难能可贵的,“守寨”一词传神地写出这个青年坚守职责、甘于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一个忠于职守的勤恳踏实认真的青年人形象如现眼前。6、《忆韦素园君》开头,作者把记忆比作“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比喻奇特而贴切,请具体说说该比喻的表达效果。鲁迅先生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内心的伤痛感。他化用“遍体鳞伤”的意象而不着痕迹,却让人依然感受到关于过去的回忆留给人无限的悲哀、凄凉和痛苦。7、作者为什么不厌其详地罗列韦素园的译作业绩? 一介文人,又生着病,在条件极为简陋的小破屋里,在拼命地对付着内忧外患的同时,却能做出如此业绩,实为可叹!作者细细列数了未名社“没有枯死”的译作,证明了韦素园默默工作的价值,并且认为,在中国,就应该有这样甘做石材泥土的默默奉献的人,这样的人不入于华而不实的观赏者的眼中,却实在是建设中国和栽植民族精神大树的优秀的材料,“在中国第一要他多”。8、如何理解文中的这些句子的意思? (1)“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 ” 作者把自己的记忆比作“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的掉在水里了,还带着血丝。这个比喻似乎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情绪:那些记忆,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还夹杂着“被刀刮过”和“混着血丝”的痛苦——这痛苦是来自作者所不满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社会的。然而在这个社会中,却偏偏有着一帮粉饰太平的鉴赏家,因此作者不无讽刺地说,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他们的眼目。(2)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一个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一个认真地遵从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对祖国的义务的青年,一旦看见社会黑暗、官场的反动,不能不激烈起来。认真之后的激烈,便是韦素园这个年轻人的血性、希望和爱国热忱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撞击出来的不可收拾的愤怒之火。这把火如果“发扬”出来,则会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如果忍耐,则怒火憋在心中,必然啮碎自己的心。(3) “这里有一点小例子。——我们是只有小例子的。” “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 “自然,这不过是小不幸,但在素园个人,是相当的大的。” 这些“小例子” “小忧患” “小不幸”,是站在那些不会注意甘当泥土的韦素园的观赏者和鉴赏家的角度来叙述的。在他们的眼中,韦素园的忧愤、焦急和失落,不过是无关痛痒的小不幸而已,他们对韦素园为之忧愤的一切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然而,韦素园的不幸,才应当是大格局上的不幸,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是当时的中国的不幸。作者的这几笔是含蓄而有力的,既讽刺了社会的风气,又突出了韦素园的社会责任感,明贬实褒。从《忆韦素园君》看鲁迅记人散文的一般特征 知识补充: 鲁迅的怀人散文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的是后辈或战友,这类文章是用泪水拌着墨水写成的,所以在痛惜与回忆交往中有着深挚的怀念之情,其中含有对反动势力的痛斥。 另一类是如《范爱农》等篇,怀念的是同时期的旧文化人士,这类文章常常流露出叹息其不悟的感情,对其中一些人迂腐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含蓄的批评,在深情怀念的同时也常有些哀其不幸,痛其不醒的感慨。还有一类散文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怀念的是师长或对自己有影响的长辈,在这类文章里是边叙事边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尊重之情,以及对美好往事的回忆,着重表现他们对自己日后思想、行动的感染。
鲁迅记人散文的一般特征 ⑴以写人记事为主,精于选材和组材,看似琐事闲笔,却层起波澜,直指人物的灵魂,常用白描偏有呼之欲出,画龙点睛之奇效。
⑵善用烘托对比之法,大大拓展了所绘人物的性格及其形象的时代意义和象征色彩,增加了人物内涵的深度。⑶夹叙夹议,随意升发,却无不精当,发人深省。特别是行文之中饱含情志,深挚而恳切,令人常有阅读长篇叙事诗时的一咏三叹的效果。鲁迅的记人散文摄取感人至深的镜头,组接在自己似乎毫未意识到的回忆的意识流动中,形象展现的过程就是作者细心咀嚼,深刻剖析与深情叹惋的过程,人物形象自然就成了某种“心象”——也就是作者用心血浸润的诗意雕塑。人物和背后的叙述者同时感染着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特殊的杂文。
作业 课文中说:“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此段文字在今天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请你联系实际(具体的人和事)写写自己的感受,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