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4 08:0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单元纲要: 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设计构想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发生了新变化。经济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家间经济发展“界限”被逐渐打破(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政治上,随着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推动着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国家间政治“界限”被逐渐打破(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而人类社会,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人与科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弱化,人类进入到一个全球联结的世界(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上述这三课内容,概括了世界现代史第三个时期的最主要的内容。在这个距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的历史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破坏和平、阻碍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和平需要全人类的维护,发展也需要全人类的合作。第22 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课型:新 课 课时:1课时 Ⅰ.课前:分析准备
史学视野 1. 对“现代社会”的界定 1.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某些指标的堆积,是一种与前现代社会发展相比独具特色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从广义上说,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种深刻变化,包括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明等方面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以机器技术为基础,18世纪,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第二次现代化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20世纪末以来,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力地促进了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于金富《互联网技术、现代化与社会形态的变革》1.2:“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见试用版《高中历史选修2·经济和社会生活》P33),教材中对人类社会按产业技术革命进行了划分。1.3:“现代社会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科技社会。工业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科技社会是继农业社会或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时又称现代社会。” ——《百度百科》词条“现代社会” 2.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的相关研究 2.1:《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3:1750年至今》以“没有国界的世界”为题,阐释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面临的问题如人口压力和气候变化等需全球共同努力。 观点有:“随着非殖民化 、柏林墙的倒掉和冷战的结束,许多力量正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新世界 。这个世界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国家间在经济上的互相影响增加了,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 。推动世界经济向这个趋势发展的力量 ,通常称为全球化 ,包括通信技术上的进步、国际贸易的扩大和新的 2 全球性企业的出现 , 以及青睐市场经济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思想、信息和价值连绵断地从一个社会传播到 另外一个社会 ,带来了文化上的一体化……”;“世界各地的人民也在这个减少了垒的世界里经历了变化 。妇女为结束性别歧视进行了斗争,有时为了争取平等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权力而斗争 ,有时则容忍性别角色期待 ,等待提高自身条件的新机会 。随着人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妇女在传统责任如抚养孩子上花费了许多时间。”;“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显示出国界线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但是这种流动也提出了很多问题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立解决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意识到全球问题要由全球来解决 ,强调重新划分现代世界的边界 。由流行病、雇工、恐怖主义、人权问题引发的全球问题也穿越了国界,推动了世界的合作。”。 2.2:央视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全篇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为国家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思考这场变革给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带来的深远影响。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们已经不再处于工业化社会了,尽管还有很多工业化的趋势,但是我们已经处于另一种社会结构,现在人人都在谈论网络社会。” 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金字塔塔顶上的那块石头,已经可以轻松触摸它基座最深处的那一粒岩石,无论在哪一个位置上一块石头,都拥有了新时代的上帝之手。” 对社会人际交往的影响:“互联网实际上是把人与人联结在一起了,另外一个是把人与信息联结在一起了。因为这两个联结实际上大大提升了我们讲的那个信息的一个传播的效率,创造了效率。……信息传播技术,创造了绝对的少数也不能被忽略的可能。每一个声音都面对着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于大海。”“技术能给予我们隐私,同时技术也能剥夺隐私,我认为隐私是个人自尊。我不认为人们能够自由生活,当他们知道自己随时被监视的时候。” “互联网不是蒸汽机,它无需爬行,便在地球上扩张了它的版图;互联网像试纸,浸入不同的文化之水,就会化合出不同的颜色;互联网像探针,刺进不同的社会肌体,就会呈现不同强度的反应或抽搐。” 3.对“现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相关研究 3.1:《世界文明史》(下(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中对现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以下观点: “人口在第三世界既是一种负担又是一种资产”,“妇女运动首先是从中产阶级内部引发的。…….社会对节育的认可,和节育手段思维多样性,意味着妇女正在减少生育,也意味着她们可以开始对自己生活方式实施更大的支配管理。”。“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最明显不过的灾难。”。 3.2:《现代世界史》((帕尔默))中对于环境和人口爆炸问题既发出警醒,又肯定了在解决问题中人的作用:“所有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重视。用平静的、满意的笔触结束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显然不适宜,但以描绘世界末日的笔触来结束同样是错误的。现代世界的历史显示,人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有足够的历史里有相信,人们将以决断和创造力持续应对未来的问题和挑战!”给人以正能量的鼓励和希望。 教学目标 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要求:“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具体生动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自己能够亲身感受到的实例,说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另外,还要以具体事实指出人类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与能源危机、人口过快增长与粮食短缺,等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初步具有这样的认识,即这些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些问题同样会制约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处理不好还会引发重大的社会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从而使学生具有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以及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标准( 2011年版)》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感受人类社会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师大出版社)3教 ·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是统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因其属于走向和平发展世界的重要表现之一,内容的边际不易把握。笔者在研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也存有一些疑惑。在此对本课的认识和设计呈现出来,期待大家的讨论批评。 第一,本课作为整册书的最后一课,既点题也总结,是历史的历时性与现实性在此有机统一。针对此特点,教学设计需着重关注两个问题:其一是作为历史学科特点的历时性怎么体现?其二是计算机互联网和生态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学问题,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中对“网络生活”就有所涉及。那么,如何才能在体现其“现实性”的同时,又避免将此课上成政治课呢?这是本课教学设计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本课主题明确,但课文子目与主题的关系则不易把握。尤其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夹在两个子目录中间,对课文子目的编排仍令人有些困惑:编者的意图何在?教学设计中该如何紧扣主题、反映编者意图、体现课标要求,实现这三者的兼顾?这是本课教学设计要关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经验很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既是“过去时”,更是“进行时”。授课学生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在这个既发展又问题凸显的现代社会的。那么,教学设计该如何选择学生的生活经验呢?如何才能既立足学生经验,又超越经验呢? 基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大幅度的整合、融合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本课的教学方案。 二、学情分析 根据《学情调查表》显示,九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历史常识且能够通过图文材料分析解决问题,具备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对材料的分析再运用能力,仍需要引导和提升。同时《调查表显示》关于互联网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学生积极性很高:一是对互联网的熟悉及感兴趣,对课前搜集材料完成预习方面,主动性强,团队意识比较高;二是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和美国“封杀”华为等时事热点,使得学生对生态环境、互联网带来的“未知”以及经济全球化下的中美贸易摩擦等都非常好奇。 ↓ 目标(任务)预设 学科核心素养 1.必备知识 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2.关键能力 通过大量发展和挑战的事实对比的铺垫,运用已知,形成判断,获取未知,养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以及辩证唯物的学科素养。通过学生自己能够亲身感受到的实例,说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3.正确价值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以及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并通过“华为事件”和“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等问题,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全球化并不等于无国界”,培养学生重视民族利益的意识。 ↓ 转化(设计)问题 一、何为现代社会? 二、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问题? 问题1.万物互联的网络给人类带来哪些变化? 问题2.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界限如何打破? 问题3.人口爆炸为何会出现?带来哪些问题? 问题4.万物复苏的春天为何会是“寂静”的? 三、全球联结时代下的我们如何应对挑战? 教学重难点 ↓ 铺垫辅助资源 1.重点: 计算机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2.难点: 现代人类社会既有发展也面临的挑战,如何辩证认识发展和挑战? 难点突破: 通过大量发展和挑战的事实对比的铺垫,运用已知,形成判断,获取未知,养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以及辩证唯物的学科素养。 学习辅助资源铺垫 Ⅰ.学案设计设想:问题引领,铺垫材料,启发思考,得出结论4 Ⅱ.课中:教学过程Ⅱ.自制教学PPT课件教法和学法 ↓ 预设 · 生成 教法:运用讲述法、图示法、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材料解析等方式,通过视频播放问题引导,层层推进,构建课文知识框架。结合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组织概括能力,同时体现家国情怀。 学法:材料分析法、联系对比法、合作探究法。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解决问题 ︵预设 · 生成 · 达成 ︶ 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互联网时代》宣传片 教师导入:9000年前,一粒种子的播撒;200年前,一声汽笛的轰鸣;50年前,一次万物的联接。这是人类社会的三大经济历程,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现代社会。我们如今生活的现代社会历经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首先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主要围绕三大主干问题展开学习: 学习任务 一、何为现代社会? 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面临问题 1.万物互联的网络给人类带来哪些变化? 2.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界限如何打破? 3.人口爆炸为何会出现?带来哪些问题? 4.万物复苏的春天为何会是“寂静”的? 三、全球联结时代下的我们如何应对挑战? 通过视频展现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单元目录,虽不对单元结构过多阐释,但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单元地位。将教学习目标转化设计问题,带着问题(目标)去学习课文。 学习新知 新课教学 一、何为现代社会?教师引导:现代社会是相对传统社会而言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有人将现代社会分为两个阶段,而我们本课学的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社会。 教师过渡: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那么本课我们将从人与科技、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探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解读“现代社会”的概念,构建人类历史发展的时空感,并从整体感知现代社会的特征。 5 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面临问题教师过渡:大家请看这张互联网诞生年表,互联网是哪 一年诞生的?今年是互联网诞生多少年? 大家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代人,对于互联网给现代社会的冲击可能还不能深切体会到,那我们就通过一些对比一起感受一下万物互联的网络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问题1:万物互联的网络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过渡:首先互联网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思考1.1:观看下列两段视频,探寻相较于工业时代的工厂制,网络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视频播放) 教师引导:视频中福特公司那么多的人在一起工作反映了它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波音公司的一架飞机的组装零部件是来自于世界各国说明它的生产方式是什么? 这两个公司生产组织方式都是流水线作业,但其实有本质区别。一个是集中生产,一个是全球协作。 那大家觉得哪种生产组织方式更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呢? 经济生活变化: 工业时代·工厂集中生产→网络时代·全球协作生产 教师过渡:全球协作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可是最 生:50年 生:集中的流水线生产生:全球协作的流水线生产生:后一种,因为这是对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的结果。 通过互联网诞生年表,指出学生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对于互联网给现代社会的冲击可能还不能深切体会到,那互联网对人类到底有多大冲击,设问卖关子吊起学生胃口,并引出本课第一个主干问题。 通过工业时代视频和网络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对比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较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对比感受网络时代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全球协作生产的优势。 6近美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整似乎有点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师引导:最近美国“封杀”华为的新闻大家都听说了吗?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华为公司出口半导体和相关技术软件,美国为什么“封杀”华为?中国人为什么支持华为? 华为的头脑是清醒的,他在核心技术和软件的研发路上从未停止脚步。他深知全球化不等于无国界。中国不可在全球化潮流中迷失方向,一定要有过硬的民族企业,才能掌握政治经济的主动权。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变,政治生活也发生的变化。 思考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说说相较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有何特点?工业时代工人是否能轻易参与政治管理?教师总结:网络时代改变了工业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社会治理方式,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给了每个人一个发声的机会,一个普通人可以参与到决策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开创了一种新民主。 公共生活(政治)变化: 网络时代前·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网络时代·人人联结,上 生:华为强大了,美国觉得威胁到其霸权地位。生:华为是中国的民族企业。 生:上下互动生:工业时代普通人不能轻易参与政治管理。 对经济全球化利弊认识不仅仅是一个知识问题,而且是一个价值问题,一个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学生必备的素质问题。 如何才能认识经济全球化?学生可以从直接经验出发,寻找生活中全球化踪影及其影响。但不能仅限于此。作为现代公民,还必须从国家、民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立场上来认识这个势不可挡的潮流。另外,对全球化的认识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对尚未进入社会生活的中学生来说,仅凭一点点的生活经验及几段材料自然难以让这一认识入木三分,这一时事热点的设计仅仅旨在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此问题设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学科素养。通过网络时代和工业时代的社会治理方式的材料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有何变化?通过思考,感受到互联网打破了工业时代人与政治的单向对话,开启了人人都有发声权,都能参与到政治中去的新时代。7 下互动教师过渡: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政治管理带来的变化。网络还改变了我们人际交往。 思考13:观看下列视频材料,相较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在工业时代,发生了天灾,会不会有这么快速有效且低成本的赈灾集体呢?但是互联网是如何做到的呢? 教师总结: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将人与信息联结起来,瞬间汇聚出社会正能量。 人际交往变化: 网络时代前·时空阻隔,碎片分散 →网络时代·网络联结,汇聚善良教师过渡:除了汇聚善良,相较工业时代,网络联结下的人际交往还有何情况出现?思考1.4:除了汇聚善良,网络联结下的人际交往还会有什么情况? 教师引导:“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破的小屋也得得到他人的许可才能进入,房门关上个人隐私得到尊重。但网络时代会是怎样的? 生:不会。生:因为互联网将人与信息快速联结起来了。 生:再破的小屋也得得到他人的许可才能进入,个人隐私 通过情景视频的冲击力,引发学生思考:相较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感受到互联网让以前已经存在着碎片般的点滴美好,瞬间汇聚出灼热的社会正能量。通过材料和图片对比,形成视角冲击,引发思考。知道技术能给予我们隐私,同时技术也能剥夺隐私,体会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8教师故事:荷兰海牙的一男躺在自己住宅的最高处,在屋顶上晒日光浴,视线难及的高处是个人隐私的保护地。,但是“谷歌地球”的取景卫星却从上空飞过,将他的裸体通过网络直播全球。 人际交往变化: 网络时代前·时空阻隔,碎片分散→网络时代·网络联结,侵犯隐私教师过渡:这便是万物互联的互联网给我们的经济、政治、人际交往和带来的变化。万物联结的时代下女性也在这个减少了壁垒的世界历经了变化。问题2.: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界限如何打破?教师引导:大家第一眼看这幅图觉得哪里比较特别?传统社会女子为什么要裹脚? 教师总结:妇女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获得了政治权利,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国际的重视。 当然,现代社会依然存着些许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界限需要进一步打破,这是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教师过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人口也经历了急剧的变化。 得到尊重。 生:传统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生:现代社会妇女地位大大提高通过妇女地位从过去到现在变化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界限是如何打破的?体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出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法律和制度都保障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对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男女不等现象一言带过,进一步体会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9教师引导:这是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大约经历的时间,大家看出了什么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约25亿,1978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2011年世界人口达到70亿,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0亿。 那人口爆炸为何会出现呢?问题3:人口爆炸为何会出现?带来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急剧增长的人口会给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教师过渡:问题不仅仅是人口的膨胀,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生:人口急剧增长的时间越来越短 生:生活水平提高 生:农业进步 生: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进步, 生:死亡率大幅下降,出生率保持高水平状生:巨大环境压力, 生:世界粮食问题, 生: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 以具体数据材料和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过快增长原因和影响,指出人类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10 问题4:万物复苏的春天为何会是“寂静”的? 教师引导:鸟儿都去哪了?白色粉粒是什么?思考后请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学案上。 (利用拍照上传技术即时上传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当堂反馈和检测学习效果,同时也同时让学生现场感受互联网技术对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引导: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根源在哪里? 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是环境恶化的根源,因此环境问题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问题。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小结全课:本课我们主要从科技、社会、自然三个方面探究了现代社会全球联结的计算机网络,跨越地位界限的妇女地位,以及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问题。联结的时代下的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发展,问题是也全球问题,全球问题要由全球解决。生:人类的过度索取和开发 通过“万物复苏的春天为何会是“寂静”的?”这个有思维冲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恶化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环境问题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和社会问题”。 思维导图,既体现了本课的主题立意,又从整体上感知了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特点,强调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全球问题最终也得人去解决。照应本课主题线索。 ↓ 思维拓展 三、全球全球联结时代下的我们如何应对挑战? 教师过渡:那全球联结时代下的我们如何应对挑战? 教师引导:其实早在工业时代就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万物互联时代下的全球问题,更会制约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处理不好会引发重大社会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第三个主干问题的引言既照应了前两个问题,也是对本课主线的再次强调。“全球联结时代下的我们如何挑战”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但抛开技术层面的政策措施不说,学生至少应树立起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时的基本态度: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从教育的意义上说,中学生应该了解“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处境和地位。为此,主干问题之下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小问题,通过创设学生易于理解的情景来管窥应对之策,希望收到举重若轻之效。培养学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忧 11 Ⅲ.课后:评价反思 教学评价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过程性教学评价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此问题以书写的方式呈现既照应了教学目标,又规范了书写,并做到课堂听、说、写多种信息接收方式,学生反馈效果良好。 根据教学目标,还设计了课堂讨论即“在全球联结时代背景下,请就母语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此问题以讨论的方式呈现,既照应了教学目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启发了学生的辨证思维,可谓是整个课堂的高潮部分。最后又水到渠成地要求学生将讨论汇成历史小论文,学生既没有觉得这是作业负担,反而很乐意认真地去完成,学生反馈效果佳。 教学反思 回顾、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需提出讨论: 第一,关于教材的处理问题。“用教材教”已是共识,鉴于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工具,所以,教学设计不能抛开教材“另起炉灶”。然而,本教学设计虽然也能见到教材的影子,但确实对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整合:三个子目录的设计和时间分配是5:2:3。这样设计旨在突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这一主题,同时理顺三个子目录的逻辑结构。可能有老师会认为本课三个子目录是平行关系,各篇幅的设计不应有太大差别对待。所以,这样处理内容是否合理,还需讨论。 第二,关于知识学习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历史教学在知识维度上的追求是“真”。但本课比较特殊,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并不是一个清晰的历史学概念;另外,笔者认为,有关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的内容,价值判断比事实判断更重要。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并不追求学生寻求基本知识的标准答案,重在借助丰富的材料创设情景,为学生理解本课的核心内容等相关问题,打开一扇扇的门,门内的奥秘则主要由学生自己去探寻。 第三,有关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影响的认识,究竟是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去认识,也是一个教学设计中让人纠结的问题。 一般认为,应该让历史尽量贴近学生经验,以激发兴趣,促进理解。但面对互联网这个影响深远的全人类共同的课题,学生应当站在人类进步的角度去加以把握。所以,本设计侧重引导学生基于价值信念、公平正义等公理去认识互联网的影响。虽对于初中课堂而言可能略显理性,但可算作是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衔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