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1.本卷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次、姓名、考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请考生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交卷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基样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集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预示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能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的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知满足于自然中的形象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想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道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滕王阁被火烧了,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滕王阁独为第一”的气象了。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挣钱,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为什么名山名水名人去得多,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我们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得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这山水中一树一石都是一个普通的教员,而那些名山名水就是特级教授了。我们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编自梁衡《山水为何给人以美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都是大自然中美的要素。
B.不论人还是山水,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美感并能上升到感情。
C.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界中能找到相似的且可相通的形象。
D.山、水、树、木等物的美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举刘海栗十上黄山的事例,说明艺术强调师法自然的道理。
B.引用刘勰的话“目既往还,心亦吐纳”,说明美感产生的过程。
C.举周敦颐见莲花悟得做人之理事例,说明诗歌能蕴含哲理的美。
D.引用韩愈的话“滕王阁独为第一”,说明当年滕王阁的壮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就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感。
D.自然美最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合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渐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是树枝桠杈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幕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6.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7.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8~12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造。”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 白露:自茫茫的水汽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白色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既塑”是“既”与“切”两个词的组合,“望”即“望日”。农历十五日,“既望”见过了望日,也就是农历十六日。
B.“斗牛”是古化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在北方七宿中,有“斗宿”“牛宿”,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
C.“美人”是个多义间,“望美人分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员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蜉蝣”是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文中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10.对第三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写作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积极人世的念头。
C.“客人”又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思想颇为消沉。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化汉语。(6分)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2)况晋与子渔樵于江清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2.主客问答,客人回答有三悲,请结合内容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13-14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3.下列对《沙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14.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5.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绘出了天姥山高峻而有气势的特点。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6分)
深圳的图书借阅之便利让著名作家张抗抗________。市民除了到图书馆可以直接进行借阅,深圳也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这台被称为“自助图书馆”的机器,遍布深圳市的各个社区、街边。市民在这里借书、还书,就像在银行ATM机上取钱、存钱一样便利,不用亲自跑图书馆,就能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张抗抗还注意到,深圳的图书馆里还_______地开辟了一个“交换书角”,“你可以把家里的旧书送来,在这里交换你想要的书。让书永远在流动当中,让更多人受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张抗抗感叹。
在深圳购书也是一种享受。“深圳有一个中心书域,购书环境之好,你进去后就会___________。”张抗抗描述道。深圳中心书域的设计非常人性化,买书的人可以在书架前的木制台阶上坐下并______地翻看,此外,还特别开辟了专区。为外地打工者设置了免费的“书吧”。书城周边还集中了各种类型的商业消费区,可以让人们在这里惬意地待上一整天。而且,中心书城并不是孤立的,( ),各个街道还有街道的“书吧”,“以中心书城为核心,每个区的书城和街道的‘书吧’就像一朵复辩花的花脚一样。一层一层地绽放开来。”张抗抗形象比喻说。
16.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叹为观止 别出机杼 乐而忘返 随心所欲
B.赞叹不已 别出机杼 乐不思蜀 得心应手
C.赞叹不已 别出心裁 乐而忘返 随心所欲
D.叹为观止 别出心裁 乐不思蜀 得心应手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市民除了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也自主研发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B.市民除了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还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C.除了市民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还自主开创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D.除了市民可以直接到图书馆进行借阅,深圳还自主研发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它的周围有许多小书城 B.深圳各个区还有区的书城
C.各种书城分布在深圳的各个区 D.深圳的好多区都有自己的书城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凝聚几千年的文明和智慧,②人类形成了现代城市,③并努力用灯光点亮城市的夜晚。④作为经济学家来说,⑤城市灯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社会经济秘密,⑥可以据此估算城市人口的数量,⑦预测房价的走势,⑧进而反映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⑨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带来了隐患:⑩城市的灯光不仅会增加能源消耗,?还会破坏动植物乃至人类的生物节律。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B.(2分)“不论是人还是山水,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美感并能上升到感情”错误,以偏概全。且“不论……都能”表述绝对,原文“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说明能让观察者从中获得美感并能上升到感情的还需要“只要美”这一内容。
2.C(2分)“说明诗歌能蕴含哲理的美”错误,根据原文“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说明人们能从美的景物中悟出哲理的美。
3.C(2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错误,根据原文“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可知“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仅是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
B.“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错误,原文第二段“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可以看出这些要素指的是上句中所提到的“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并不是所有美的要素。
D.“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说明自然美景不仅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还要靠随机地组合。
4.(6分)计分:每点2分.
①因为自然景物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
②因为人善于与自然交流沟通,从而发现其中之美。
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形成意境,又进而求理,形成哲理美、逻辑美。
根据原文第二段“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可以得出大自然蕴含了许多美的要素,有无穷无尽的美。
根据原文第三段“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这些要素作用于人,从而激活人的美感”,可以得出人可以与自然交流,激活人的美感。
根据原文第三段“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可以将美感上升到感情,还能达到美好的意境,悟出一种哲理美和逻辑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5.C(2分)“实写”错误。
6.(4分)①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1分)②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1分),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1分)③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1分)
7.(5分)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1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2分);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1分)写出了那种“明朗的情调”。(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8.D(2分)D项“不知东方之既白”,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所以“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露出白色的曙光”。
9.B(2分)B项,“文中‘斗牛之间’谓天空”错误,应该是“斗宿’和‘牛宿’之间”。故选B项。
10.B(2分)B项,没有“生出积极入世的念头”,应是感叹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
11.(1)(3分)不一会儿,月亮从东面的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3分)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对饮。
第一句关键词:“少焉”,不一会儿:“出”,升起来;“徘徊”,(明月)停留:“于”,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个状语后置句。
第二句关键词:“渔樵”,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以……为伴侣、与……结伴:“友”,以……为朋友、和……做朋友;“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属”,劝酒、敬酒。
12.(3分)客之三悲:①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1分)
②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1分)
③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13.B(2分)
14.(4分)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2分)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5.(6分)每空1分,漏字添字或错字,都不计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6.C(2分)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赞叹不已:指连声赞赏不止;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别出心裁: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乐而忘返: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17.D(2分)原句的语病有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动宾搭配不当。A项“除了”位置不当,关联词“也”使用不当:B项“除了”位置不当,“开创”“系统”搭配不当;C项“开创”“系统”搭配不当。
18.B(2分)和下文“各个街道还有街道的‘书吧’”“每个区的书城”相照应。
19.(4分)
(1)语句:②;修改为:“人类创造了现代城市”;(1分)
(2)语句:④;修改为:“对经济学家来说”或者“经济学家认为”;(1分)
(3)语句:⑧;修改为:“进而推断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1分)
(4)语句:⑨;修改为:“然而这样的繁荣却带来了隐患”或者“然而这样的繁荣背后却存在着隐患”。(1分)
四、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一是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用英语致辞,获得网友点赞;一是袁隆平不满足于已有成就,不断学习,不知疲倦,苦练英语。综合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感知到袁隆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与他对生活的热爱,彰显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其次,考生的文章要突出“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在褒扬大师风范的同时,不忘对实现个人梦想的表达,且要注意二者的有机融合。
再次,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
参考立意:①奋斗打造亮丽人生。②放飞梦想,永不满足。③追求让生命华丽绽放。④致敬大师,让梦飞翔。⑤追梦青春,尽显芳华。⑥胸怀世界,放飞自我。⑦学习大师,放飞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