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荷塘月色朱自清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898年出生于江苏。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
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48年病逝于北京。课文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正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心里颇不宁静”一(1)二(2~6)漫步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月色夜赏缘起回到现实 荷塘月色图“另有一番样子”“到底惦着江南”三(7~8)课文分析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舞女的裙明珠、星星渺茫的歌声凝碧的波痕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比得巧
比得美月色下的荷塘荷塘荷叶荷花曲曲折折田田袅娜羞涩静态动态清香 颤动 脉脉荷塘上的月色月光素淡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 《荷塘月色》
“泻”“浮”二字
的审美情趣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照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空灵。结论浮漂“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结论荷塘四周月色树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一团烟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热闹闹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美丽的气 氛 是—宁静的格 调 是—雅致的美静雅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提示:从感觉入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修辞方法答案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相通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和谐相通通感 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思考 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没有变化?
如果有,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总结变化的过程。课件20张PPT。画里阴晴吴冠中 中国传统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简练、概括、韵味深长。是用水来调墨,用毛笔画在纸上,主要色调是黑、白、灰,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重神似,讲究留白,讲究意境,不能满纸都画满,要有一些地方空出来,给观者以想象的空间,山水画尤甚。水墨画
以水调和颜料所作之画。颜料可溶于水。利用颜料的这一特性和水的渗融效果及纸的底色,便产生了清新的趣味、明丽的颜色和松柔的感觉,使画具有透明感和湿润流畅、晶莹透明、轻松活泼的艺术效果。 水彩画
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布、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油画注重透视关系,讲究人物比例,强调色彩变化,重形似,所以画出的人物和风景比较真实。 油画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吴冠中,就是一位在世界画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画家。他是江苏宜兴人。20世纪30年代他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巴黎专攻西洋水彩画和油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在西方人眼中,吴冠中的画极具东方文化特征与意境;在东方人的眼中,他的画又闪现着西方艺术的情结与形式。在学中又学西的绘画道路上,吴冠中是怎样走出自己的路子,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的?让我们一起从他的《画里阴晴》中寻找答案。 宜兴春雨中国画家爱画“阴”西洋画家爱画“晴” 作者认为“阴晴”可以兼得起承转合通读全文 理清文脉以小见大1.第1段结尾作者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这句诗中哪个字最为关键?为什么?起笔,引出话题。 “湿”字最关键。第1、2段就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3.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而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4.“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作用? 反衬,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作者感到欣喜,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他觉得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5.为什么作者认为“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6. 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作者所独有的呢? 不是。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在对湿景的感受上和作者是一致的。7.西洋油画家对“阴”与“晴”的感受和表现与中国传统画家有什么不同? 西洋画中也有表现风雨的题材,但西洋画中是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西洋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追求亮、艳、丽、华、鲜……多半是从“晴”派生出来的。8.作者既学过西洋水彩画和油画,又学过中国传统水墨画,作者的画到底是属于哪种风格? 作者既借鉴西方画法,又借鉴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作者的画是二者之间的变种。9.作者在最后一段表明了自己的绘画观,请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并简要阐释。 “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也就是说,因为表现对象不同,所以画家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技巧、风格,而是应该不断创新。10.文章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旨在说明什么? 说明“阴”和“晴”所体现的两种审美趣味,在绘画艺术中是可以并存的。不论是中国画中的“阴”,还是西洋画中的“晴”,都可以作为借鉴的对象,画家应该博采众长。
11.在文末,作者说“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还拿不定主意”说明作者认为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创新,需要终身孜孜不倦的探索。这正是作者在画坛卓尔不凡的原因。吴冠中作品欣赏 《金秋》《北京雪》课件19张PPT。光之四书林清玄 人是幸福的,可以用感官和心灵去体验世间万物。
如花,可见花之色,可闻花之香,可摸花之娇。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感受到了光的哪些特征。光色香味触 仔细阅读《光之色》,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最能概括这部分的核心思想?重点研读A艺术家追求绝对真实,但这种绝对不是常态。
B阳光下,事物自有颜色,阳光隐去,事物失去 颜色。
C中国文学艺术失去了阳光的颜色。
D生活中人们看不到阳光的颜色。B思考这一核心思想与C、D两个选项有什么联系?阳光下事物自有颜色中国文学艺术失去阳光的颜色人们看不到阳光的颜色逐层深入 阳光就在我们周围,为什么我们却看不到它的颜色呢? 请同学们朗读“光之色”部分的最后两段。稻子可以绿成如何
天可以蓝到什么程度
玫瑰花可以红到透明年轻的农夫稻子的气味阳光的香味哲学 齐声朗读《光之香》最后四个段落,让我们用心去呼吸阳光的香气。 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
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光之香pau02377_04.jpg美味鱿鱼
鱼翅
乌鱼子
笋干
中药和茶阳光的凝结 齐声朗读《光之味》倒数第二段,让我们用心去品尝阳光的滋味。光之味
具备好的舌头能辨别阳光的壮烈与阴柔
阳光那时刻像是一碟精心调制的小菜阳光的触摸埃及——刺痛、鞭打、揉搓
爱琴海——像水推涌、像手指按摩
意大利——是轻拍着人的一双手
中欧——成为慈和温柔的怀抱 齐声朗读《光之触》最后四段,让我们用心去享受阳光的触摸。光之触
阳光虽大 它却是活的
是宇宙大心灵的证明 感悟与拓展
阳光是灿烂的,阳光是美好的,阳光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味和发掘阳光的其他韵味吧。结语
回归自然
回归本色
让阳光普照世界每一角落课件7张PPT。我寄情思与明月郭保林 寄情自然。运用泼墨般的描绘,将色彩原本浓烈的词语重叠使用,运用排比句式,强化自然景物的声、色、光、姿。郭保林 打破传统散文的体制,为新时期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 久离故土,难免心中郁积起一叠叠沉甸甸的乡情。 这一叠叠沉甸甸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
朗读欣赏文章结构故乡的月五月月夜——迷人瓜棚月夜——动人七月月夜——思索中秋月夜——眷恋思乡之情重点品读 请找出自己最喜爱的描写月亮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理由。 (体会文章层层叠叠寄相思、千姿百态写明月的艺术手法)拓展练习 请在课后搜集以月为主题的古今中外诗歌,并加以欣赏。课件4张PPT。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景美:春江
夜月壮丽之美开阔之形奇异之花朦胧之色高洁之状理美: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相似情美:思妇情寄月华游子落月扁舟有机融合礼赞
生命天涯
共此时板书 夕阳映江面,微风拂涟漪。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高洁之状油然而生。白帆点点,遥闻渔歌,渔歌四起,继而如渔舟破水,引发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营造出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拓展练习1.试着体会这首乐曲所展示的意境。2.以这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朗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