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估算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14 08: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运用口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情境为依托,走进算法,走进算理
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已经互相认识了,接下来,我想考考大家的知识面,一年有哪些季节呢?你喜欢什么季节,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请几位学生回答)。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季节?
(播放秋景图片)谈话:四季之中,我最喜欢秋天,秋高气爽,云淡风轻,金黄的麦子似麦浪洒落田间,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丰收的乐章响彻祖国大地,调皮的秋姑娘将树叶染黄又吹落,铺成了一张又一张美丽的地毯。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在咱们的数学课堂里领略一下秋天的迷人风光。
(多媒体呈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谈话:秋天来了,萧瑟的秋风将一片片泛黄的树叶吹落下来(多媒体呈现一棵大树,将口算题以片片落叶的形式出现)。看来,这些落叶是想考考大家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3×11= 2×13= 4×12=
20×5= 10×10= 6×20=
谈话:谁来口答?
提问:10×10,你是怎么想的?
那你能说说6×20=120,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联系整十数的含义进行思考)
明确:因为6×2得12个一,所以6×20得12个十,也就是120。
(板书: 6×2=12,6×20=120)
指出:谁能像老师(这位同学)一样说说看呢?再和你的同桌说说看。
谈话:这是咱们之前所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新的口算乘法知识。(板书“口算”)
2.教学例1
谈话:“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除了有落叶之美,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研究院的李叔叔培育出的新品种菜椒就获得了大丰收。为了分享喜悦,他将部分菜椒送到了敬老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要求: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这些菜椒由两部分组成,地上堆着的有9盒,工人捧来的还有1盒,一共有10盒,每盒12个。
追问:根据这些已知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一步追问:要求这些菜椒一共有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指出:是的,求菜椒有多少个,就是要求10个12是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2×10=_______( )
和以前学习的一位数乘整十数(指着6×20)相比,今天我们计算的是……
进一步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内容: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探索多样算法,架起算法和算理的桥梁
问题出示:你会计算12×10吗?
探索要求:1、算一算、写一写(可以用算式计算,也可以用文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说一说,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尝试,师搜集资源。
资源呈现,对比交流展示:
层次一:
预设:每两盒菜椒看成一组,就是12×2=24(个);有这样的5组,也就是24×5=120(个)
预设:每五盒菜椒看成一组,就是12×5=60(个);有这样的2组,也就是60×2=120(个)
预设:把10盒菜椒分成9盒和1盒,先算9盒有多少个,再加1盒的12个。
预设: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评价:都是把算式中的一个数进行了拆分,利用咱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到了问题的结果。
层次二:
指出:还有同学是这样算的,你能揣摩一下他的想法吗?
预设: 12×1=12
12×10=120
引导说明:(启发学生联系整十数的含义进行思考)因为12×1得12个一,所以12×10得12个十,也就是120。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再算一遍,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小结口算方法,感受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1. 教学“试一试”
谈话:为了鼓励大家继续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李叔叔特意给大家送来了可口的苹果,但是要吃到苹果,先要解开上面留下的难题,想不想试试看。
(多媒体将“试一试”中的三道例题以苹果的形式出现)
24×10=? 20×10=? 20×30=
依次出现三道算式,指名说说口算的方法。
①口算24×10时,可以先算24×1=24,因为24×1得24个一,所以24×10得24个十,也就是240;
②口算20×10时,可以先算20×1=20,因为20×1得20个一,所以20×10得20个十,也就是200;
或者有学生提出,可以先算2×1=2,再在算出的2的末尾添两个0,适时追问:添几个0(生:2个),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添2个0?
(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乘数末尾分别有1个0,共有2个0,所以要添2个0。)
③口算20×30时,可以先算20×3=60,因为20×3得60个一,所以20×30得60个十,也就是600;也可以先算2×3=6,然后在算出的6的末尾添2个0。追问:为什么还是添2个0?
(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乘数末尾仍然分别有1个0,共有2个0,所以还是添2个0。)
拓展:如果老师将最后一道算式稍微变一变,你能很快算出(20×300)结果吗?(生:6000)
追问:6000怎样来的,你能具体说说口算过程吗?
明确:先算2×3=6,然后在算出的6的末尾添3个0。
追问:为什么要添3个0(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乘数末尾共有3个0,所以要添3个0。)
通过交流初步感悟: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2.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重点说说“80×50,10×55”的口算方法。
(三)尝试估算方法,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
1.教学例2?
谈话:同样迎来丰收喜悦的除了李叔叔,还有王大伯(出示蒜头丰收的图片),王大伯已经把收获到的蒜头装在同样大的袋子里,一共装了60袋。但是他却遇到了难题:我一共收获了多少千克的蒜头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把每袋的重量称一称,再加起来)。
说明:为了更快地知晓总产量,王大伯特意去请教了搞科研的李叔叔,李叔叔从这些蒜头中任意抽出5袋称一称,结果如下表:
第一袋 第二袋 第三袋 第四袋 第五袋
28千克 31千克 31千克 29千克 33千克
(1)?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提问: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板书:每袋大约重30千克)
追问: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反馈,得出最佳的方案。?
引导:按每袋30千克进行估算。
学生尝试,师搜集资源。
资源呈现,对比交流展示:
方法一:
30×5=150(千克)?
方法二:
30×60=1800(千克)?
比较两种方法,都是用30去乘(按每袋30千克进行估算),有学生提出疑问,适时指出:王大伯一共收获了60袋蒜头,这个五袋只是抽样选出的总体的一部分。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6题。
(1)自主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由于每袋生姜的质量都是20千克左右,所以40袋生姜一个有:20×40=800(千克)。
(3)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追问:你想怎么估算??
学生尝试,师搜集资源。
资源呈现,交流展示:
层次一:
第一种方法:把21估成20,20×29=580(个)
第二种方法:把29估成30,30×21=630(个)
提问:对比一下这两位同学的作业和想法,你能找到他们俩之间的联系吗?
预设:都是把其中一个数估成整十数。
评价:非常善于观察。
层次二:
第三种方法:把21估成20,把29估成30,20×30=600(个)
追问: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三、以练习为载体,运用算法,深化算理
1.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自主完成填表。
(2)追问:这三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交流,明确:它们都是已知每盒数量和盒数,求总数量,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观察情境图,明确这里的门票分两种,成人票每张20元,儿童票每张10元。
(2)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
(3)根据题意,自主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3)集体订正。
四、以挑战为刺激,延伸算法,融会算理
回顾与反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你学会了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试着去挑战一下更深层次的乘法计算问题吗?
(出示24×12=)揭示: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到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