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14 09: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93800011252200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3.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
学 纲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通过收集原始社会史料,认识人类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是: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理解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通过对化、分析四大文明古国的自然条件,认识地理环境对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了解金字塔的建造、太阳历、汉模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古文明成果,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概念阐释〗什么是文明?
?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教养、有礼貌、开化)
社会意义(知识、技术、道德、社会进步)
人类进化阶段(蒙昧、野蛮、文明)
构成文明的要素
1.三要素:城市、文字、礼仪或宗教
2.四要素:+金属器的使用(黄铜、青铜、铁器?)
3.五要素:+国家的形成
1. 文明的产生 请根据以下图示结余教材P2的主要内容简述文明是怎么产生的?
(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前提
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②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后,人类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2)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考:农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③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④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商业)
⑤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发展为早期城市。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作工作。
(3)私有制的产生
⑥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
⑦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
(4)阶级及阶级对立的形成
⑧私有制的产生,使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⑨为争夺土地和资源,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称为奴隶,奴隶制成为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5)国家开始形成
⑩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 统治者 。
(6)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
2.文明诞生的标志(据上图完成下表)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阶级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战俘沦为奴隶
国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文字
记事、管理的需要
城市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政治宗教活动 ;战争兼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两河流域文明(典型:古巴比伦文明)
时间
前3500年至前18世纪
中心区域
西亚 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自然环境
①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②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③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早期文明发展的成就(特点)
政治
⑴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⑵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文化
⑴文字:创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⑵文学: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诞生了著名的洪水与 方舟 传说; ⑶数学:发明 60进位 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⑷建筑:空中花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军事
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车轮
〖概念阐释〗《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涉及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接待等方面。
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小练习】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水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特点:施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明显的阶级歧视;神权主义色彩浓厚;施行同态复仇法;颁行许多类似"福利国家"政策的规定
2.古埃及文明
时间
前3500—3100年左右
中心区域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自然环境
①东部有西奈沙漠,西临利比亚沙漠,北有地中海,干旱少雨。②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泛滥而不成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③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政治
⑴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⑵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⑶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法老之下设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文化
⑴文学:神话、文学故事
⑵文字:创立象形文字(表间与表决相结合),生产主要书写材料 莎草纸(出口物资);
⑶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 太阳 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⑷建筑: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 至上权威 ),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⑸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⑹宗教:法老作为神权象征
【概念阐释】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体现法老至上的权威。
【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尼罗河作为快速交通要道 ,连接埃及全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及法老的专制等。
3.古印度文明
时间
前6世纪至前4世纪
中心区域
南亚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自然环境
古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有着茂盛的热带森林,雨水丰沛。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政治
⑴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⑵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种姓制度
文化
⑴宗教: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佛教创立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⑵文学:创作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⑶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⑷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⑸文字:使用象形文字
【归纳】 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名称
构成及职责
婆罗门
掌握宗教祭祀
刹帝利
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商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首陀罗
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在四个种姓之外,处在社会的最低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影响:种姓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981450177800【思考点】 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什么寓意?
种姓制度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性;
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概念阐释】 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释迦摩尼(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影响: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4.古代希腊文明
时间
前8世纪至前5世纪
中心区域
东南欧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部分海岛
自然环境
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政治
⑴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⑵公元前8—6世纪,数量众多的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特点: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代表: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城邦。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 的典型
文化
⑴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
⑵历史:①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②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⑶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概念阐释】 城邦
城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城邦公民一般指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人们因此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归纳】雅典的民主政治
? 特点:人民主权(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直接民主等
局限性
(1)局限1:就范围而言: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奴隶制基础之上少数人的民主,仅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2)局限2:实质:奴隶主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手段。
(3)局限3:就形式而言: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4)局限4: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苏格拉底之死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
【知识拓展】一、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为群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那种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而且极不容易形成专制。
(2)对经济的影响:海外商业贸易兴盛。平原少、土地贫瘠,使得古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并且古希腊海岸曲折,有众多海湾良港,属于温和的地中海式气候,为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与发展亦要求有相应自由的环境,以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古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殖民运动铸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二、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自然条件
环海、多山、多岛,容易形成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也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
经济条件
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文化因素
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
人文条件
城邦公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
【知识拓展】人文主义精神
1.开端:泰勒斯 研究对象: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 观点:万物皆由水生成,是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朴素唯物主义 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发展:智者学派
智者:希腊 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
研究主题: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把研究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 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作为认识事物的主体
社会职责: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自己的任务。
基本观点:重点是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3.“希腊三贤”的思想主张
人文主义的内涵:
苏格拉底
⑴“认识你自己”;要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认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
⑵“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知德合一
⑶真理客观存在,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柏拉图
“理想国”,追求智慧、正义、理性
亚里士多德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点研究人的思维。
真理高于一切;
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两种思维方式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⑴探讨的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⑵探讨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认识人自己
⑶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⑷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人的主体作用;
⑸重视知识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古希腊哲学关注对象的变化:公元前7世纪前,关注对象是“神”;公元前7世纪自然哲学关注的对象是“自然”;公元前5世纪,智者学派关注的对象是“社会”“人”。
5.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受生产力发展水不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时空定位】
【史料研读】
一、文明的多元性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概括材料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4分)
共同之处:①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②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③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④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每点2分,共8分)
形成原因: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范围有限;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56705518097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古希腊多山、多岛、其有限的陆地被山岭分割小块,不适合统一国家的形成,……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
材料三:古希腊土地贫瘠,农业耕作条件先天不足,但盛产葡萄酒、橄榄油等,希腊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和便利的航海条件,向海外输出酒、布匹等产品。
材料四: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精彩地讲到大海和人类精神的联系: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有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请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概括影响文明多元的因素有哪些?
地理条件
山地、海岛、欧亚非要冲地带
吸收欧亚非文明
国家制度
城邦、小国寡民
直接参与民主政治
经济类型
工商业经济
平等观念
民族性格
冒险探索的性格
人文精神、辉煌文化
【主题升华】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轴心时代”的古代文明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
材料二: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 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则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 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
——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
⑴你赞同雅斯贝斯或余秋雨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8分)
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⑵综合上述内容,谈谈“轴心时代”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影响。(6分)
影响:①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②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 ③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必备知识练】
考点一 人类文明的产生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考点二 多元的古代文明
3.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条文。这重要遗产属于
A.古代埃及????????????B.古代巴比伦?????????C.古代印度????????????D.古代希腊
4.《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A.内容全面????????????B.思想落后?????????????C.传播广泛????????????D.影响深远
5.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
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法老崇尚理性
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D.法老以法治国
6.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7.“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
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
A.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社会普遍信奉佛教          D.已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32918401358908.图2是古代雅典居民政治身份结构图。
下列选项中与雅典这种居民结构直接相关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B.外邦人占一定比例有利于民主的发展
C.奴隶众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自由民从事工商业造成小国寡民状态 图2
考点三 古代文明的特点及成因
9.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A.海洋????????????????????B.沙漠?????????????????????C.山地????????????????????D.大河流域
10.在人类文明早期,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C.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不同
〖素养提升练〗
11.埃及是一本厚重却有趣的历史书,这本书包含了璀璨文明、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神秘宝藏、自然探索……走进古埃及的世界,你了解的“璀璨文明”应是
A.充满神秘的楔形文字????????????????????????????B.巍然屹立的金字塔
C.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D.提倡改革的法家思想
12.下图是据哈蒙德《希腊史》统计的雅典人口数量分布图,书中认为雅典总人口约40万人,那么有权参与雅典民主政治的人口数量大约为( C )
A.20万人????????????????B.16万人?????????????????C.4万人??????????????????D.12万人
13.伯里克利时代,雅典通过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据此规定,公元前399年,由抽签产生的陪审团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表明
A.雅典法庭不合法审判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B.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公民言论自由
C.雅典陪审团成员具备专业法律知识 D.雅典法庭是当时最高权力机关
14.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以“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搜集的主要参考书目应该是
A.《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B.《失落的文明:巴比伦》
C.《梨俱吠陀》??????????????????????????????????????????D.《雅典政治制度》
15.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协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A.保存人类历史文化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坚持观察调查论证         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图3 古代文明分布图
材料二: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 “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材料三:“平民政体”(民主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自由而贫穷——同时又为多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相似地,“寡头政体”一词的确解应该是富有而出身较高——同时又为少数——的人们所控制的政体。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
⑴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划分为哪两类?(2分)请探讨造成两类文明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类型:大陆文明、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2分)
原因: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②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③政治体制的差异等。(4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⑵四大文明古国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依据材料一地图,说说其产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条件有哪些?(2分,列举两例)
大河流城;大体位于北纬20—40度之间。(2分,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⑶材料二提供的资料说明不同文明的交往方式有哪些?(2分)
暴力冲突、和平交往。(每点1分,共2分)
⑷材料三中的哪种政体更能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试举两例予以说明。(4分)
“平民政体”(民主政体)。(2分)
例证:①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他以希波战争为背景创作《历史》;②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础都是在雅典民主政体环境下实现的。(任举2例2分)
【视野拓展】
社会分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亚欧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第二次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地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文明。历史学领域的文明是一个综合指标,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原始相对应,意味文明社会较原始社会有巨大的社会进步。从生产的基本方式和财富的基本来源角度讲,世界文明史可以依次划分出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两大文明类型;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又有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循序渐进或者并列的文明;从文化形态角度看,则有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儒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判断一个地区的社会是否进入文明可用如下基本标志:
⑴有了比石器效率更高的工具——金属器。
⑵社会分化为具有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的阶级和等级。
⑶产生了由公职人员、政府机关、军队、法庭、监狱等部门构成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权力机关——国家,并因此产生了法律、法规和税赋等国家权力的派生物。
⑷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防御中心的城市出现,并成为一定地域上的国家与国民的权力中心。
⑸文字的发明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形成了专门化的文学艺术与科学知识部门。
这些文明的标志虽然不是同时出现,但毕竟构成了判断文明到来的基本参数。在新石器时代与金属器时代之交,即铜石并用时代,世界上产生了五个独立的文明:公元前4000年代末出现的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000年代末出现的东亚两河(黄河与长江)流域、南亚两河(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现的中美与南美文明。文明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紧密联系在—起,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文明。
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恩格斯指出,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生产(衣、食、住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种的繁衍及婚姻家庭形式的发展)。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成为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在原始社会,生产发展到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时,就已经有奴隶出现,而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离)时,奴隶已成为农业、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国家尚未出现,只有阶级形成,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一切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理论的基本分歧点。
-12700182245【知识结构】
同课章节目录